2020年长江大学农业知识综合一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农业知识综合一》侧重于植物生产类综合知识的考查。考试内容应主要涵盖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等课程。要求考生认识生命活动、生长
一、考查目标
《农业知识综合一》侧重于植物生产类综合知识的考查。考试内容应主要涵盖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等课程。要求考生认识生命活动、生长环境的基本规律,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植物学 75分
植物生理学 75分
4、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 30分
简答题 70分
综合题 50份
三、考查范围
(一)植物学
1、绪论
①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②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
③植物的多样性。
2、植物细胞
①植物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②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③细胞壁的组成和变化
④细胞周期的概念
⑤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和主要的变化
3、植物组织
①组织的概念
②组织的类型及特点
③维管组织、维管束、维管系统的概念
4、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及解剖构造
①种子的解剖构造、种子的类型及种子萌发条件、过程和幼苗出土类型。种子休眠类型及机理。
②根的伸长生长和初生构造;侧根的形成和根的次生生长及次生构造;根瘤和菌根及意义。
③芽的类型及分枝形式;茎尖的构造与发育;;茎的初生生长与初生构造;茎的次生生长与次生构造;裸子植物与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特点;木材三切面的结构特征;根茎过渡区的变化。
④叶的发生与生长;叶的解剖构造特点 (双子叶、单子叶及裸子植物叶的特征 );叶的形态构造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叶的寿命及落叶原因、变化等。
⑤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变态的概念和变态的种类 )
⑥ 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概念、营养繁殖的概念及营养繁殖的形式、解剖学基础。
5、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①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花的结构和花芽分化的基本概念;雌蕊和雄蕊的发育过程(大、小孢子的产生和雌、雄配子体的发生、发育过程);植物的开花与传粉、;被子植物双受精的概念和意义;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胚、胚乳的发育);单倍体、多倍体植物。
②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大、小孢子叶球的产生和发育;雌、雄配子体的发生、发育过程;传粉与受精;胚、胚乳的发育及种子的形成。(注意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
6、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①各大类群间的区别要点(进化的观点 )
②对每一类群中的主要种类间的区别要抓主要特点,如藻类中蓝藻、绿藻、褐藻等的区别;菌类中细菌、真菌 (藻状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的主要区别和代表植物。
③不同类型地衣的结构特点和经济意义
④苔藓植物 (苔类、藓类结构特点、生活史及在进化中的地位。)
⑤蕨类植物:结合结构特点和生活史了解其在进化中的地位。
⑥种子植物:从进化的观点比较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两类群间的区别和联系(从形态解剖构造及生殖等方面比较)。
7、被子植物分类基础
①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基础知识:茎的生长习性;单、复叶的区别及复叶类型;雌、雄蕊类型、子房位置、胎座类型;花序类型、果实类型和花程式、花图式;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②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及重要区别点: 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 (前两个系统是主要的 )
③被子植物分科概述:常见的科的识别要点;蔷薇科、豆科、菊科、禾本科等大科的亚科之间的区别;特点相近科的区别。(含重要科、属的拉丁学名)
(二)植物生理学
1、植物的水分生理
①物对水分的需要
②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③蒸腾作用
2、植物的矿质营养
①矿质营养的生理功能
②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③植物对矿物质的同化
④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3、光合作用
①光合作用的机制
②光合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
③光合碳代谢
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⑤物质运输
4、呼吸作用
①呼吸作用的概念、意义和主要历程
②呼吸作用的途径
③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作用
5、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①植物生长的细胞学基础细胞分裂、扩大与分化
②植物组织培养
③控制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信息系统
④环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6、植物激素
①植物激素及主要类型
②主要植物激素及其生理功能
7、植物的运动
①植物运动的概念及类型
②膨压运动
③趋性运动
8、光控发育和光敏色素
①光形态建成
②光敏色素
③隐花色素和紫外光B-区受体
④植物生长的光调节
9、植物的生殖、成熟和衰老
①周期性现象和植物的开花诱导
②植物的受精机理光
③成熟
④衰老
10、植物抗逆生理
①植物的抗寒性
②植物对干旱的抗性
③植物抗热性
④植物抗涝
⑤植物抗盐性
⑥植物的抗病性
⑦植物对不良环境的交叉适应
参考书目:
1.《植物生理学》(第六版),潘瑞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植物学》,金银根,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