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福建研招网 > 厦门大学 > 考研经验

过来人谈厦门大学经济学2011年考研经验

  被问了太多的关于专业课复习的问题,我想还是主动整理点东西出来比较合适。而且大部分朋友问的都是“专业课该怎么复习?书该怎么看?请提供经验和建议?”这类很泛泛的问题,真的让我不知如何作答。其实这种问法本没有错,也很自然,但做一个换位思考就知道,这样的问题太大了,反而找不到落脚点,三言两语根本就说不清楚。若是长篇大论如滔滔江水般跟你讲,可能我打字打到手指僵直,键盘投降,你也会觉得不着边际又无重点,没什么效果。

  现在我就这样一个典型的问题来做一个尽可能到位的回答。先说明两点:1、由于文理科性质的不同,我说的这些对社科类专业(特别是企业管理专业)可能更加适用。2、我用的是“体会”而不是“经验”。所以大家要冷静客观的对待,结合自己学习的习惯及不同专业的特点,走自己的复习之路,而不能照搬照抄。如果对大家有什么误导的地方真是罪过。

  无可否认,对于考研特别是跨校跨专业考研的朋友来说,信息很重要。由于各个学校自己出题,各个老师出题风格和偏向也不同,及时准确的信息就显得特别重要,我有好几个朋友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折戈沙场,有的是不知道新增加了考试内容,有的是换老师出题导致历年考题提供的信息不准确,实在可惜。如果有条件能在所报考的学校看书是最好不过,不行的话也要找个人了解一些风吹草动,或者自己勤快一点,多上网打电话了解。

  要有意识地培养对专业知识的悟性。专业课的题目一般综合性比较强,不会是太死的题,越是好学校就越是这样。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书上根本找不到答案,还需要将教材中前后不同章节的内容结合起来回答。那你如何选择答题的角度和思路以及怎样将各个知识点有效地衔接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的悟性。悟性是建立在比较广的知识面上的,所以有时间的话要尽量多地看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报刊杂志,对专业知识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当然这一点有比较大的弹性,如果时间较紧,或者其他学科需要更大的精力,那就少在这方面投入些,毕竟悟性这个东西不是两三天就可以培养起来的。

  在不断的调整和检验中进步,要善于归纳,总结。如果学校提供的参考书目并不对你的胃口,也就是看得很有难度而且效果很差,那你就要寻求一种有效的掌握书中知识的方法,而不是坐以待毙。这时候归纳和总结就显得特别重要。就我自己来说,哈罗德•孔茨的《管理学》是公认的难看,整本书的结构体系不错,但是具体的内容让人看了两遍都丝毫抓不着重点。在网上也没找到合适的资料可以参考,我就只好自己动手了。历时两个月,参考本系系主任编的《管理学原理》一书(提示:参考书目没有列的,所报院系出的主要专业书也是要看的,可以作为答题材料)和其他手头上的资料,做了一本40页(双面哦)的笔记。也就是这本厚厚的笔记以及这个学习的过程让我有实力拿到了今年专业课的最高分。这本笔记后来有机会曾让原系主任过目,得到了他的肯定。现在我已经将它有偿提供给一部分后来的考研人,并得到一致好评。

  另外一本《西方经济学》倒是挺简单的,比较好懂,唯一的麻烦就是并列对比的东西比较多,光递减规律就好几个,还有四个不同市场各个特点的分析,成本论和生产论也有内在的联系,后面生产资料的供求和需求方面也都是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的。这样如果你仍然按照书上的体系来做所谓的笔记,就等于没做,因为你感觉到困难的那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零碎的好懂的知识一堆到脑子里,立马就成了一队浆糊。所以做西经笔记就是要把那些对比的东西理出来重新整理,抽出整本书的脉络,用一张大纸用列表或者你认为好的形式归纳出来,然后再看看有没有漏掉的知识点,将一些概念的东西再整理出来。那你再复习的时候就轻松多啦。我记得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介绍成本论那个综合图的特点时,书上是用一段文字来描述的,但是你能把那些特点都掌握并且画出一个正确的综合图吗?我的建议就是自己对着画一遍,然后将书上说的特点按照1234列出来,那就很清楚了。

  西经的图形很多,要注意对应,比如垄断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达到市场均衡点时的图形你能完全掌握其中的意思么?特别时给你一个相关的计算题,你能否知道怎么入手?如果不是很清楚,这些就是你要解决和总结的内容。对于一些比较独立的章节,比如一般均衡论,我觉得就不用做笔记了,看看书就可以,跟前面的没什么关系。要注意的是,西经教材后面的联系确实太简单,要找其他的题来做和看,特别是计算题,尽量不要丢分,因为计算题属于客观题的范畴,得分容易,丢分亦容易。

  说几个相关的问题。

  1、关于找导师的问题

  这是我考研成功以后朋友们问我最多的问题之一。可能是道听途说得太多了,把很多人都搞得觉得这个问题很神秘。有些师兄师姐就直接说要想上一定要找导师,后面还加上一句骇人听闻的“除非你不想上”。我觉得这么说从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一些误导,让听的人觉得出点血找了导师就万事大吉,从而无形地放松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尽管他自己也不会承认。起码如果这样是很危险的。其实,找与不找,不是核心问题,重要的是你对这个问题持什么样的态度,也就是你希望从你和导师的交流中得到什么收获?如果你的目的很直接,就是为了套一套考试的重点,甚至考题,欲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高分,然后打上想和导师交流的包装,那就比较危险。

  就算你通过某种方法得到你想得到的,我想做老师的也不会从心里欣赏你这个学生。相反,如果诚心诚意,和老师交流交流一些学术和学习上面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比较热点又没有定论的问题),从一个侧面把你的专业功底和学习潜力表现出来,对老师充分的尊敬,那么,当老师对你持肯定态度的时候,那你才真正地被老师从心理上接受了,说不定你还会有意外的收获呢。肯定了你的实力和才华,在需要挤掉一些不幸者的时候就不会把矛头指向你了。我的建议是先通过E-MAIL和电话联系,提出学习上碰到的一两个问题,让老师第一印象就觉得你的学习态度非常好,以后也就比较好办了。当然你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深度,让老师愿意和你讨论。菜鸟级的问题会让老师反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就是你自己的不对了。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