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简介
本学科形成的历史: 药剂学学科是我校最早设置的几个主要学科之一,1955年院系调整时,以留英归国的著名药剂学家顾学裘教授为核心,进行本学科重组,使得本学科实力显著提高。主编了国内首部《药剂学》(第一版、第二版)和
本学科形成的历史:
药剂学学科是我校最早设置的几个主要学科之一,1955年院系调整时,以留英归国的著名药剂学家顾学裘教授为核心,进行本学科重组,使得本学科实力显著提高。主编了国内首部《药剂学》(第一版、第二版)和大型参考书《药物制剂注解》(第二版),造就了阵容强大的药剂学专家群体。从195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取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已为国家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21人,博士研究生25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药学界的专家、教授和学术骨干,顾学裘教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裴刚教授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位于国内同类博士点前列。本学科的现状:本学科现有教授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13人、讲师8人;55岁以下博士生导师5人、45岁以下教授4人、副教授12人;11人已取得博士学位、10人在读博士学位;多人曾在日、德、新加坡等国留学,获政府特贴5人,国家杰出青年1人,6人兼任《药学学报》等各种期刊编委,4人兼任国家新药评审委员,1人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本学科学术造诣较高,有国内公认的学术带头人,初步形成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梯队。近5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论文327篇,其中SCI收录25篇,ISTP收录2篇。主编了《药剂学》第四版全国统编教材、国内第一本《工业药剂学》规划教材、《经皮给药新剂型》、《药用高分子材料学》、《药物透皮吸收》等专著,主译了《片剂薄膜包衣的工艺和原理》,并出版了面向21世纪的教材《高分子材料学》等,为药学类院校提供了教材与参考书;在读博士生31名、硕士生78名;主持并完成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药剂学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重大课题。近5年来,主持完成或正在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攻关、国家新药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6项,省市级项目23项,国外合作项目1项,获研究经费447.5万元;申请专利16项,7项已获得专利证书,获得国家新药证书22个,签定合同64项,到款1139.6万元,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购入液-质联用(LC—MS—MS)一台、高效液相色谱仪28台、气相色谱仪、差热分析仪、包衣制粒机、挤出滚圆机、一步制粒机等总价值6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研制离子导入仪、片剂压力测定仪、固体粉末润湿性测定仪等,显著地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科学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特色和发展前景:
本学科已形成的五个主要研究方向,
(1)制剂技术与制剂工程,在国内外率先采用球晶造粒技术制备难溶性药物固体分散物缓释(或速释)微丸;在固体分散技术、喷雾干燥微囊化技术、离心造粒技术和挤出滚圆造粒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粉体学研究、压缩成型性研究国内领先。
(2)药物新剂型,顾学裘教授在世界上首次将脂质体制剂用于临床,被国外学者称为中国“顾”氏脂质体,推动了脂质体的研究,目前研究的脑靶向脂质体、热敏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等处于国际相关领域的前沿。透皮吸收、渗透泵控释、粘膜给药等方面研究推动了我国药物新剂型的发展,并正在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研究药物特别是手性药物在人体内过程,科学地评价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有效性等问题。
(4)中药制剂现代化,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以较新的研究思路,开展高效、速效和缓释中药制剂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初步的可喜进展。
(5)药用高分子材料,研制了预胶化淀粉、泊洛沙姆、β-羟丙基环糊精和pH敏感水凝胶等,在国内药用辅料研究开发方面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对推动药剂学学科发展,对改变我国制剂落后局面,促进我国医药经济建设,医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已形成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特色,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经过多年建设,本学科的教学、科研条件居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获取国内外信息资料的先进手段。本学科学术气氛浓厚,顾学裘、张汝华、郑俊民教授是我国药剂学领域著名的老一代专家,仍在著书立说,或仍在指导博士生。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跃,本学科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同行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使得本学科始终能跟踪各研究方向的世界前沿。
学科内部管理规范、有效。学科内制度性开展学术研讨会,显著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计划地将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西安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大学的青年教师,培养成学术骨干,以有利于本学科人员知识结构的多样性。优势与主要差距及今后的主要目标等:优势:教师阵容强大,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稳定,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同学科的领先地位,部分研究工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现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国家药物代谢实验室。实验室面积2150 m2,仪器设备共901台,价值900万元。现有硬件与软件能满足本学科教学与科研的需求,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钟大放教授是国家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正在申报本学科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差距:基础理论研究尚显不足。目标:在1~2年内拟购买450万元的设备,建设符合GLP标准的药剂实验室,以促进实验室现代化进程;深入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扩大本学科的国内外影响,力争在5年内赶上世界一流学科水平。
研究方向名称:制剂技术与制剂工程主要研究内容:以控缓释为目的的造粒技术(球晶造粒技术、离心造粒技术、包衣技术等);以提高生物利用度为目的的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以微囊化、油性药物的固体化、中药浸出液的固体化等目标的喷雾造粒技术;固体物料的粉体学性质以及压缩成型性研究。特色:造粒技术,在一步过程中直接完成难溶性药物的固体分散、速释或缓释微丸的制备,收率高。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内外领先,已申请专利和新药;离心造粒技术使颗粒球形化,具有外观美,收率高,容易包衣等特点;固体分散物的老化是一个难克服的问题,本学科已找到克服老化的方法,并制成难溶性药物的分散片及缓释制剂,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取得成果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推广项目,有些制剂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审批生产;用喷雾技术制备肠溶性微囊(已申请专利、并获得中国优秀专利称号)、油性药物的固体化、中药浸出液的固体化等为进一步制备颗粒剂、片剂等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婴幼儿服用的肠溶颗粒剂,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已经开始得到很好的经济效益;粉体学研究固体粒子的基本性质,对固体制剂的量化控制、保证产品的重现性有着重要意义。发展前景:本研究方向系统发展固体制剂的制备技术,进一步为国内生产实践提供更多理论支持和实用技术,并可望研制出实用化的速效、缓释制剂。本研究进一步向纳米分散系统发展,使缓控释制剂给药途径从单纯口服向各个给药途径渗透,尽快使相应技术达到国内外前沿水平,提出更为合理可行的质量控制指标。
研究方向名称:药物新剂型主要内容:渗透泵控释新剂型的研究:采用激光技术,在包有半透性薄膜的片剂表面上制成微小的释药孔,使药物以恒定的速度释放出来,达到长效、稳定的治疗效果;靶向给药新剂型的研究:研制脂质体、热敏脂质体、热敏磁性脂质体、纳米超顺磁制剂等靶向给药新剂型,使药物直接到达并浓集于靶部位(病变部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粘膜给药新剂型的研究:利用鼻粘膜、口腔粘膜、肺粘膜、眼粘膜下丰富的血管,以人体粘膜作为给药新途径,使药物直接吸收入血治疗全身性疾病;透皮给药新剂型的研究:以皮肤为给药途径,利用高分子材料压敏胶将药物制成透皮贴剂的形式,辅以物理、化学促渗手段,使药物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治疗全身性疾病。特色:通过对渗透泵控释系统的研究,保证药物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赶超世界先进的制剂技术,目前已有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上市,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通过粘膜给药系统的研究,探索和开辟多肽类、蛋白类药物非注射给药的新途径;从70年代末开始并坚持二十余年有关脂质体的研究,在国内外率先将“139多相脂质体静脉注射液”转化为产品并应用于临床,对热敏脂质体、热敏磁脂质体、纳米超顺磁制剂的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从84年以来紧跟国际相关研究的前沿,深入研究药物的透皮吸收和渗透促进剂的作用机理,成果卓著;主编或编译专著两本,并在国内首先将微渗析技术应用于透皮吸收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发展前景:通过上述各种新剂型的研究,将带动国内渗透泵控释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粘膜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的深入发展。
研究方向名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剂学的主要分支之一,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规律的科学,是现代药物制剂评价的基础。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是新药研制必须进行的重要项目,国家新药审批办法规定,任何一种制剂投产前必须提供完整的药物动力学数据,以确定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临床药物浓度监测有助于指导合理用药,保证个体化用药的安全、有效。主要内容:研究化学药物及中药有效成份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等问题;研究群体药物动力学的有关理论和实际应用问题;研究普通制剂以及缓释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等问题。本研究方向自1996年以来,共发表相关论文近100篇,其中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63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30余篇。在这些论文中,含SCI收载期刊论文14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6篇,国内核心期刊药学学报论文13篇。此外,主编学术著作1部,参编2部。特色:近年来,生命科学的探索受到极大的重视并将深刻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作为生物医学的重要分支,药学科学的发展也反映了这一动向。其显著特点是:药学科学从以往以物质为中心转移到与生命科学的结合上来,这将深刻影响药物研制、临床实验及使用和机制探讨等各个阶段的工作。本研究方向将在这一重要转折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目前我们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创新药物相关的药物代谢与动力学基础理论和新方法研究”将有力地推动药剂学科的发展……发展前景:该研究方向近20年发展极为迅速,国内外有关期刊几十种。该研究方向建立起的理论与技术极大地促进缓控释制剂的开发与生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生物工程药物、中药有效成分等体内过程的研究,是该领域面临的新挑战。
研究方向名称:中药制剂现代化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遵循中医药的基本理论,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以较新的研究思路,在中药及其复方的剂型设计、工艺技术与生物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大川芎丸水凝胶缓释片剂、精制吴茱萸汤缓释片剂、复方丹参缓/速释给药系统、麝香保心pH梯度释药微丸、蛇床子有效部位透皮贴剂、灯盏花活性组分冻干粉针、天然生物多肽口服给药、中药活性成分磷脂复合物、纳米化中药生物有效性、新型药用辅料粉状纤维素等的研究。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在全面了解与掌握传统中医药的基础上,以新颖的思路和扎实的工作开展中药制剂现代化的研究,使本方向的研究在整体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中药制剂现代化的研究起到积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研究方向的发展前景:通过中药制剂现代化的研究,将更好地发挥中药尤其是复方中药的独特治疗作用,创制出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中药新药,以其独有的魅力和崭新的面貌进军国际医药主流市场,为人类同疾病的斗争作出突出的贡献。
研究方向名称:药用高分子材料主要内容: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是药剂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本方向的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为:新辅料的开发和基础、应用研究;功能性高分子的合成及在药剂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特色:在“七五”及“八五”期间,本课题组成功研制了预胶化淀粉和泊洛沙姆,均获国家新辅料证书,这两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近年来,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了作用更为专门化的辅料,在国内具有首创性,并接近或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天然高分子辅料衍生物的研究:β-环糊精衍生物的研究,成功开发的HP-β-CD已获国家新辅料证书,这一辅料的推广和应用将会解决许多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低的难题;甲壳素衍生物的研究,并成功应用于多种药物的缓控释制剂的开发;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成功合成了pH-敏感波洛沙姆-聚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并应用于胰岛素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免疫修饰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为长循环脂质体的研究开辟了崭新的思路;天然乳化剂的纯化工艺及应用研究,使得静脉脂肪乳的国产化成为了可能。发展前景:辅料的研究与开发对于保证药品的质量、提高生物利用度、开发新剂型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HP-β-CD的研制成功,为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药用辅料;pH-敏感水凝胶材料的合成,为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口服给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方向的研究工作对我国辅料的研究开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 2021-03-23沈阳药科大学复习资料汇总
- 2021-03-21沈阳药科大学生物化学课件
- 2019-03-11沈药考研资料生理和分析课件可下载
- 2018-04-13沈阳药科大学2018药理学学硕复试笔试回忆
- 2018-04-092018沈阳药科大学药分复试真题回忆
- 2017-09-0216沈药药剂初复试经验
- 2017-09-0118考研之沈阳药科大学精华推荐帖汇总【入版必看】
- 2017-07-072014年考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学硕心得
- 2017-04-13给报考沈阳药科大学药事管理学学子的一封信
- 2016-03-25【汇总】沈阳药科大学考研信息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