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四川研招网 > 西南民族大学 > 导师介绍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导师介绍:陈桢

  
  姓名:陈桢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院:经济学院

  本人2003年之前主要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2003年之后主要研究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项目: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统计局项目1项;主持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项目1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省部级课题研究6项。另外,主持和参加校厅级研究课题6项。
  著作:公开成本著作3部。
  论文:在CSSCI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他刊物报纸发表论文20余篇。
  奖励:全国统计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
  
  学术简介
  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我的研究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农业产业化启动的农村内部转移形式,二是城市化诱发的外部转移形式。关于前者,我的研究显示,农业产业化(包括改革早期的乡镇企业发展)是农村经济资源的再配置过程,也导致了农村产业组织的调整,推动了边际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农业产业链条的延展,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造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农业产业化是对旧有生产要素配置制度的突破,农业部门由此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的非均衡状态,农业生产力报酬水平得以提高。农业产业化对于扩大农村就业与收入改善具有重大意义,但面临诸如农地流转、生产资金筹措、规模经济不足、环境生态和市场风险等多种挑战。
  关于后者,我认为,城市化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期和根本的途径。这一进程取决于中国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状态与统一市场的形成步伐。在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展模式之下,城市经济结构决定了就业需求能力。同时,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能够减低农村劳动力城市化的成本,但目前仍然存在职业培训、劳动供求信息、劳动保障、农地流转以及户籍制度等方面的约束。
  
  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对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专著《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以及在经济学家等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内容集中于三个方面:
  一是探讨经济结构性因素对就业的作用机理。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不同所有制经济类型结构产出变动、投资变动与就业变动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促进就业具有决定性意义,国有部门就业弹性下降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产业结构及行业结构调整对本产业、本行业进而对整个就业弹性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及制造业的产出构成越高和增长越快,我国整体就业弹性下降程度就越高,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拉动作用较强;其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及其融合或分离趋向所产生的就业效应。实证分析说明我国二元结构差异扩大化与整个就业弹性下降有密切关系。
  二是探讨制度性因素对我国就业或就业弹性的作用机理。分为三个层次:其一,经济转型所产生的资源配置效应对就业需求的冲击以及对转型期劳动供给行为调整的影响。对于前者来讲,主要体现为国有企业制度变革造成对劳动需求的短期内减少,而非国有经济发展既有扩大就业需求的诱致因素;对于后者来讲,着重考察转型期与社会居民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调整对不同社会群体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得出不同的劳动供给行为和不同的劳动供给曲线形状。其二,我国劳动力市场特征及其对就业的影响。对我国劳动力市场行政性分割特征的认识,主要研究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市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约束所导致的就业效应不足、不同所有制经济部门所产生的劳动市场分割导致对就业的效率性影响、以及垄断、半垄断行业造成的劳动市场分割对难以实现经济潜在水平而产生的对扩大就业的不利因素。其三,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对就业行为选择的诱导。研究显示我国社会居民收入预期和预算支出函数的调整,更多地不是减少劳动供给而是扩大劳动供给。
  三是探讨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及其作用机理。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总量效应,从技术进步对总就业关系分析,与各次产业技术进步对本产业就业总量的影响;实证表明两者之间并不具有显著的决定关系;其二,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结构性效应,主要是技术进步导致产业间劳动力再配置,技术进步导致产业兴衰对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以及技术进步对劳动市场技能结构的影响。实证表明两者之间具有较显著的决定关系。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联系方式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