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上海研招网 > 上海体育学院 > 院校资讯

院校巡礼:上海体育学院简介


  上海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建于 1952 年,原名华东体育学院,由原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等院校的体育系科合并而成。学院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 2001 年 6 月划转地方,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

  学院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淀与人文底蕴,先后汇聚著名体育教育家吴蕴瑞,中国第一位体育女博士、运动解剖学学科创始人张汇兰、武术名家蔡龙云、“南拳王”周士彬、“北拳王”张立德等大批知名学者,传承“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形成“身心一统、兼蓄竞攀”的校训,积极倡导“严谨笃实、悉心治教、为人师表、教学相长”的教风,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

  学院坚持推进以提高育人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以本科教育为本,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各类教育齐全、培养体系完整;体育学科优势明显,相关学科特色鲜明,多学科交叉融合、结构合理、协调发展;以教学为中心,以竞技体育为特色,以科研工作为突破,教学、训练、科研协调发展,培养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和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体育人才;校园学术行为规范,教风学风端正,文化氛围浓厚,实行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授治学作用。近60年来薪火相传,办学成果卓著,跻身国内同类院校一流之列,在国内外享有较好声誉。

  学院现占地面积39 万平方米。其中,室外体育场地 8.1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2.9万平方米,教学楼1.5万平方米、图书馆1.2万平方米、实验室近9千平方米、体育馆4.5万平方米、食堂9千余平方米、学生宿舍5万余平方米。藏书50多万册,并有400多种中外文体育专业相关期刊、10余种数据库。教职工700 余名,专任教师386名,教授 57名、副教授15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总数28.5%,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总数72.8%)。拥有一批体育学领域知名学者,其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上海市领军人才1名、东方学者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国家哲学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2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1名、国家全民健身专家委员会委员1名、上海高校教学名师4名。

拥有包括研究生、本科、成人继续教育、留学生在内完整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体系。设有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武术学院、体育人文学院、运动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体育休闲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等 9 个二级系(院)。开设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编导、运动人体科学、应用心理学、英语、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运动康复与健康、休闲体育和表演(武术方向) 15个本科专业。在十个省市设立了20个成人教育教学站点,开办各类国家级和市级职业教育培训。

  现有全日制本科生4000余名,研究生近1000名、留学生1200余名、成教学生1400余名。学院成立以来,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00余名、硕士研究生1500余名、本科生16200余名、成教生近11000名、专科生2400余名。为国家培养了近3 万余名体育专门人才,包括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原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足球教练马良行、女子撑杆跳高亚洲记录保持者高淑英等。有 16名学生22次、 9名教练员20次获得全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7-2011年间,获3枚奥运会铜牌、22枚世界锦标赛金牌、42枚亚运会和亚洲锦标赛金牌、16枚全运会金牌、234枚全国锦标赛和冠军赛金牌,4人4次打破世界记录、4人12次打破亚洲记录;北京奥运会上, 05 级学生邹市明勇夺 48 公斤级金牌,实现了中国男子拳击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及科研攻关位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1986年成为全国体育学科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和下属所有 4 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民族传统体育学为全国唯一的博士点,是全国唯一一所体育学下属所有二级学科都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9个硕士专业,有新闻学、运动医学、应用心理学(一级学科)三个跨学科门类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教育部重点(培育)学科、6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3 个上海市重点学科;3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上海市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上海市精品课程、30门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上海市级教学团队和4名上海市级教学名师、3个上海市教育高地和多个高水平特色项目。 2005 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近6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以上,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提名奖”、5篇博士论文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

  建有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运动技战术诊断与分析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运动健身科技)、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人类运动能力开发与保障)、4个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3个国家级训练基地、1个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体育赛事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蔡龙云大师工作室(上海市高校三个大师工作室之一)、1个教育部大学生体育协会学校竞技体育研究所,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应用计算机分会挂靠学院。并建有上海市民体质研究中心、上海体育彩票研究中心、上海国际赛车研究中心、上海体育学院-同济大学体育工程联合研究基地、运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运动技能研究中心、运动心理学研究中心、运动医学研究中心、大型体育活动现场主持模拟教学实验室等科研实体。目前,正在筹建青少年运动健康促进研究教育中心。

  近6年来,获得校外科研资金6900余万元,横向科研项目经费1300万元,其中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项、教育部科研项目19项、国家体育总局项目7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其它知识产权51项; 2003年率先实现了国内体育院校作者论文被SCI收录零的突破;先后获得4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其中上海市科技进步奖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2)。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等国家级科研课题;北京奥运会上,参与科研攻关的运动项目获得 10 枚金牌;开设国内第一条基于互联网的市民体质在线。先后获得科技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科技奥运先进集体”、“奥运会突出集体”、“全国特奥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成立了“体育科学研究院”,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群建设。创建了中国首家“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示范园”,搭建“产、学、研”与“训、学、研”一体化新平台。创办了英文版体育学术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成为中国大陆创办的第一本英文版体育学术期刊。建成了国内外唯一的“中国武术博物馆”,成为弘扬国粹、传播文化、促进交流的良好平台。

  积极探索“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形成了“让每个学生的成才成为可能”的工作理念,始终把德育放在学生教育的首位,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素质教育,建立了促进学生骨干群体率先发展的“蕴瑞学苑”;坚持每年举办“竞攀杯”科技学术节,学生科创作品获全国“挑战杯”二等奖3项、三等奖11项,上海市“挑战杯”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4项,位居全国体育院校之首;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拥有“体院大讲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知名品牌项目;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建立了“上海大学生武术艺术实践基地”、“中国武术博物馆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

  学院先后与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4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体育特使奥吉、国际篮联主席程万奇、国际特奥会东亚区副主席司马桥等先后来校访问,一批享有国际声誉的专家、学者成为学院的荣誉教授或被聘为客座教授;同时,建有2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正在积极筹备海外武术孔子学院。留学生教育迅速发展,成立“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先后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资格和高校研究生项目自主招生资格,规模逾千,名列上海市前十。

  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于 2010年9月揭牌成立由国家体育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着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卓越才能、创新精神的乒乓界精英。

  在未来发展中,学院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体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结合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聚焦“发展、质量、特色”三大主题,着眼师生终身发展,坚持立足体育、依托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定位,以体育学科为主干、本科教育为基础,加强高水平竞技人才培养,努力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院系简介

经济管理学院 体育人文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武术学院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体育休闲系与艺术学院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