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陕西研招网 > 陕西师范大学 > 考研经验

714中国史上岸经验

  书:1.《中国古代史教程》(上下),朱绍侯2.《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王世华3.名解,各家随意4.论述,各家随意没了个人感觉陕师近代史考到建国前,难度不高,不值当的为此看本书,所以《新陈代谢》也没读。我虽然是跨考,但初一到高三干了6年历史课代表,日积月累,底子还凑合,所以不太需要补基础知识。朱著《教程》是大学课本,跨考生不读不行。买名解论述主要是为了熟悉规则,间以扫盲。唯一推荐的是王世华先生所著的那本《参考资料》,这本书实在是太牛批了,应试神器,不服不行,搞懂这本书,211层次初试难度的所谓\"学术热点\"基本无障碍了。陕师的考纲里列了十几本书,没读过,不敢评论,不过事实证明好像不读也没什么大影响。可能是大家都没怎么读,水平差距不明显的缘故。不过书自然读得越多越细越好,有条件的还是多读读吧。

  我是大概10-11月才临时改陕师的,我这个方法适合速成,可能不适合考高分。不过以今年的局势来预估,普通生明年估计要考到390左右才能进复试,专业课不考高分很难达到这个复试线,所以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谨慎借鉴:我这个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将你的既有效能最大化,即尽最大可能地把卷子写完、写好。操作如下:某宝搜索\"考研自命题答题纸\",买个几十张,再买个A3大小的透明垫板和一根黑色中性笔。然后,把14-20年真题(不带答案版)打印好(再往前年份的卷子要根据题量适当增减时间),找个安静的地方,闹钟定3个小时,开写。刚开始,你肯定写的完,因为有些题不会。这个阶段,把你会的题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写全,能达到在既定时间内行诸笔墨的层次,基本就忘不了了,这样就不用再回头复习了,省的以后麻烦。

  这个时候,遇到不会的题也不要立刻查答案,就把模拟当成正式考试,考场上也不允许你查答案的。考后,查答案也不要只查那个题本身,因为这些题都是历史,已经考过了,你要思考命题人为什么会出这个题,然后反推它的命题逻辑,并且把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知识点盲区扫一遍。例如,20年那个\"夷夏东西\"我不会,我考后发现这是一个夏商文明假说类问题,类似的假说还有\"满天星斗、多重花瓣、新中原论\"等等,这些说不定下次就考到了。而\"夷夏东西\"本身是一个夏商变革问题,19年复试曾经考过王国维的\"殷周变革论\",如果当时逻辑足够缜密,说不定也能反推出这个考点。

  这样举一反三,所积累考点的自然就与日俱增了,而且久而久之你会一定程度上发现陕师的出题偏好,这样总不至于在正式考试时过于被动。过一段时间,你发现这个试卷上的题你基本都会了(因为你已经做过一遍了),这时你会发现一个新问题:题量太大了,即便会做也写不完。这个时候你要想方设法地提高你的狂草速度,之所以要定闹钟,就是为了这个,因为你明明会这些题,时间却不允许你写完,人的本性肯定是会允许自己超时的,要坚决克服这种恶习,因为正式考试时不会因为你一个人而延长时间的。

  另外这个书写,都知道字写的好沾光,可是你要想明白一个问题,卷面分是几分的问题,写不完可就是几十分的问题,所以比起写不完来说,字难看与否就太无所谓了。所以一定要以写完作为答题标准,你能把一份卷子所有的题无障碍写完,基本就能碾压一半以上的人了。因为他们大多没意识到要这样训练自己,加之紧张,面对这么大的题量考场上出问题的概率太大了,你早点做好这个心理准备,就已经比大多数人准备充分了。

  第三阶段,等你把历年真题都能达到快速默写的层次,这证明你对陕师爱考的基本问题能稳定得分了,这时候时间才允许你锦上添花。有人担心低分,喜欢套用一些时髦理论来证明自己的所谓\"史学修养\",可你有没有想过,这种锦上添花的行为是建立在你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基本面的前提下的。例如你想用马尔萨斯陷阱来证明小农经济破产原因,你首先要把小农经济破产的原因给写出来,但问题来了,你很可能连小农破产的原因都很难写全(例如冰期、瘟疫、高利贷等),这样你套用这个理论其实也意义不大的。第四,要锻炼自己急中生智的能力。

  因为真正考试会像你第一次做往年真题时一样,肯定有不会的题。但那些题也是分,即便不会也要尽可能去编,编到能自圆其说最好。例如20年那个\"书于竹帛\"(论述文献资料载体对于文化传承意义)的题,我完全不会,但这个题是40分的论述题,空着意味着今年八成上不了岸了,所以没办法,还是要硬着头皮扯淡。于是,我自创了一个论点:文献资料材质的轻量化与其传承性呈反比,而文献资料载体的易得化、普惠化与其传承性成正比,二者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然后论述了甲骨?竹帛?纸张越来越容易变质、越来越难以保存,这不利于文化传承;但甲骨?竹帛?纸张的获取成本越来越低,文化资料越来越多,其传承概率也越来越大。

  因此,作为当代人,既要保护好古代传世资料载体,也要妥善将资料载体传诸后世。这样一个自创逻辑多少能自圆其说,总不至于一分不得。另外,很多人认为历史很难\"背\",你为什么要背历史呢?这需要背吗?我是用逻辑的方式去理解历史的,即便敷衍应试层次的历史也是这样,下举数例:例如,去年没初试前,有人觉得1920s民国思想史线索非常复杂,很难背,当时我是这么回答那个人的:我认为这个可以用“A与A的反逻辑”和“该反逻辑的再反逻辑”的逻辑来记。此处A为主线,至少有三:⒈民主科学的异化:①民主与科学左倾,故有胡适的全盘西化;②其反逻辑即右倾,故有东南大学的学究们的所谓学衡派、章士钊的甲寅派等复古主义③对上述两者的再反逻,即有十教授宣言、本位文化建设运动、新生活运动等中西融合主义。

  2.意识形态的异化:

  ①其左倾为马列毛,这个都懂;②其右倾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表现为新三民主义、戴季陶主义等;③对上述两者的再反逻,即有第三党、青年党、国家主义、联省自治、好人政府等所谓第三条路线。3.学术宗派的异化:①其资化为自由主义,如新月派、人权派等;②其马化即唯物史观,例如左联、创造社、社会史论战等;③对上述两者的反逻,即将其非主义化,于是有了乡村建设派、平民教育派这类实用主义。这样,这个看似很复杂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基本用不着背。

  对于比较琐碎的问题,可以将其重新逻辑化。举一例:我初中时隔壁班有个天才,接近于级部第一的那种,他是怎么学习历史的呢?初中历史有一个冷门知识点叫\"863计划\",我至今记得那个计划的内容为: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高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激光技术。为什么十多年了我还能记住呢?因为那个天才总结了一个顺口溜:\"自信,天才,还能升级。\"(自(自动化)信(信息),天(航天)才(新材料),还(海洋高)能(能源)升(生物)级(激光))。这也难怪人家能考第一,确实聪明,这种聪明不在于其勤奋,而在于其思维方式的先进性。

  对于比较抽象的问题,则可以借助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记忆之。例如对于古代经济的内涵问题,我构建了一个人地模型:在没有人类之前,土地对于人类没有任何意义。一旦人类开始耕地,就与土地发生了交集。此时,土地本身对于人类而言会产生归属权问题,如何耕地会产生生产方式问题,土地的产物会产生作物结构及其产量问题,而作物产量又会涉及人口问题。而人类并不是个体,有人的地方即有江湖,种地人甲与其他人会必然也会产生交集,由此又延伸出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种地人甲与种地人乙之间会产生人身占有、人身依附、租佃等人身关系问题,种地人甲与不种地者之间会产生赋税、徭役、兵役等阶级义务问题,种地人甲与不种地者的斗争产生了赋役制度改革问题,种地人甲梦想不种地的努力又催生了商人群体和市民阶层.....如此无限延伸,完善这个模型,看似抽象的中国古代的经济问题就变得非常简单了。不过,应当认识到,应试历史并非真正的历史,应试历史好并不代表真正的历史好,反之亦然。我最近认识到一个问题,从小到大我竟然没有读过一本真正的史料,读的全都是一些别人编著的历史著作甚至读物,这说明我所认识的历史是被现代人改造过的历史,它之于真正的历史还很远。

  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历史学学生,应当区分应试历史和学术历史的差别、我们所认识的历史与真正历史的差别,这或许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另,我今年能上岸有很大运气成分,得益于以前对国家所做的微薄贡献,有比我分高比我优秀的人反而未能如愿,甚为惋惜。如果你是统招生,建议还是要夯实基础,估计两门公共课要达到150、专业课要到240才能过线,这并不容易。

  因为陕师中国史历年来极其热门,据说19年时全历院报考人数就已经1000+多了,而中国史留给统招生的名额只有30个左右,若这一数据属实,则为百里挑三,所以要度德量力、慎重考虑。复试不更了,一塌糊涂,而且今年情况特殊线上复试,明年一切恢复正常后可能就重回现场复试了,所以今年的复试参考价值也不大。2020.5.30

  声明:本文来源考研帮用户投稿,作者:江上往来人111,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如有版权问题请发邮件到suggest@kaoyan.com,联系帮帮小编处理。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