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科院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创建于1989年,创始人为王育竹院士。实验室的工作目标是:瞄准新时期的国家战略
中科院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创建于1989年,创始人为王育竹院士。实验室的工作目标是:瞄准新时期的国家战略需求、重大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研究、揭示光场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的量子现象,发展其在高科技中的应用。建成具有国际一流研究水准的量子光学研究基地和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中心。实验室始终瞄准国际量子光学领域前沿,注重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原创性学术思想和实验方法。目前,实验室主要开展量子光学、冷原子物理及其相关应用研究,具体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量子凝聚、量子时频、量子信息及相关交叉学科。
实验室的前身“原子频标研究小组”是国内最早从事量子频标研究的单位之一,并在上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铷原子钟,满足了国家战略需求。自1979年起,实验室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曾提出利用交流施达克效应激光冷却气体原子和积分球红移漫反射光冷却气体的机制。1983年在激光偏转原子束实验中得到的结果和采用的方法居当时国际领先水平,并首次将这种方法用于光子统计研究,成功地验证了二能级原子共振荧光的亚泊松统计规律,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赞扬和引用。1988年在钠原子的一维激光冷却实验中实现了60μK的低温,成为当时该领域中突破多普勒冷却极限的最早实验。在腔内量子电动力学(QED)研究中,首次用钕玻璃构成微球激光器,观察到多条激光新谱线,引起国内外很大反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实验室先后完成了积分球红移漫反射激光冷却、电磁感应介质透明、磁光阱对钠、铷原子的囚禁、冷原子光谱和量子相干效应、多普勒原子干涉仪、原子束慢波微波谱以及团簇科学方面的多项实验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在原理和技术均具有本实验室自己的特色和创新。1999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实验室在国内首先开展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于2002年3月在国内首次获得了铷原子气体的BEC。
本实验室自建立以来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远望号”测量船获奖项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二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首届饶毓态物理奖以及多项其他奖励。
为了不断吸收和利用量子光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始终紧跟国际发展前沿,参与国际竞争,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多年来与国外研究单位和科学家保持着经常和密切的交流合作与人员互访。
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实验室现已建立了进行量子光学研究的良好条件,拥有大型激光系统等进口仪器设备三十余台套,建造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高频原子势阱、空间原子钟、小型铷喷泉钟、积分球冷却原子、原子芯片、量子成像、激光捕获拉曼光谱分析等大型实验平台十余个。由于在量子光学研究上做出的成绩,实验室已为自己在国际量子光学界赢得了一定地位,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通讯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
邮 编:201800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qoklcas@siom.ac.cn
- 2021-10-01.........
- 2021-03-01南京财经大学812
- 2020-10-21求国际商务资料
- 2020-07-21美学
- 2022-01-16安师大
- 2020-04-03浙大材料科学基础第1前辈的经验分享十初试复试
- 2020-04-03浙大教育学综合高分学长的经验分享
- 2020-04-03浙大832机械设计基础最新复试初试资料
- 2020-04-03浙大药学基础综合第1学姐的经验分享
- 2020-04-0321浙大法学专业硕士高分学长分享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