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导师介绍(部分)
目前,在四川大学工作的两院院士8人、特聘院士16人。 徐僖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高分子材料科学家。现任四川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目前,在四川大学工作的两院院士8人、特聘院士16人。
徐僖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高分子材料科学家。现任四川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油田化学》期刊主编。兼任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化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10余所高校教授,《高分子学报》、《化工学报》、《International Material Reviews》和《Progression Polymer Processing Series》等期刊和丛书编委。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高分子化工分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高分子化学分支副主编,《中国材料科学技术百科全书》高分子材料分支主编。曾担任成都科技大学副校长、高分子材料系主任,曾任第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应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1963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到四川大学任教。1983年评为教授,1984年1月担任博士生导师。1989年2月起任四川大学副校长。曾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85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国家博士后管委会数学与系统科学专家组召集人,中国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天元数学基金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校数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理科数学与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模糊系统协会理事,第五届副理事长兼中国分会主席等职。
涂铭旌
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系。历任同济大学助教,上海交通大学助教、讲师,西安交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系主任、研究所所长。1983年赴德国卡尔思鲁厄大学访问研究一年,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享受政府津贴,1995年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强度与断裂的研究,作为主研人员,在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与应用,综合强化,耐寒高强钢的低温脆断规律、机理、判据及安全评价,以及重大机械装备失效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成果奖10项,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近10余年来主要从事功能合金及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包括稀土永磷材料、贮氨合金、电磁波屏蔽复合材料等,鉴定成果4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9项。出版《钢的热处理》、《机械零件失效分析与预测》、《材料创造发明学》等4本专著。与合作者联合发表论文近200篇,已培养研究生50余名,其中19名博士生被授予博士学位。曾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林祥棣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1934年生,江苏南通人,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光学和光电跟踪测量系统工程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我国知名的光学技术与仪器工程专家和学科带头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光华科技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7次,曾任863-409直属主题专家十几年,现任国家863计划808重大专项专家组组长。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西南科技大学校长,以及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四川省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测控专委会副主任等职,并任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科技委副主任、四川省科技顾问团副主任。
高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研究员。1962年9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现任四川大学凝聚态物理学科首席教授。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12月负责完成国家重点项目“利用超导约瑟夫森效应监督并保持国家伏特基准”并通过国家鉴定,日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7年晋级为研究员。1987年10月—1990年10月在今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进行合作研究,任客座研究员,获美国商务部NIST奖状。198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12月负责完成了“国家电压基准”并在北京通过国家鉴定,日后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3年6月在巴黎米制公约大会上当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为米制公约组织最高学术机构,由48个会员国政 府 代表无记名投票选举出的18名委员)。1994年以来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计量测试高技术联合实验室(北京)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量子电子学研究所客座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高能电子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99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4月获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赵尔宓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1951年毕业于华西大学,曾为美国康乃尔大学高级访问教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客座教授。命名38个新种和亚种,发现15个我国新纪录,建立两个新属,报道我国1个科的新记录。发表论文120余篇,指导研究生论文21篇,出版著作39种,其中在美国出版的英文版《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一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我国661种两栖和爬行动物的专著。1976年提出对新疆西部草原毒蛇危害的生态防治措施;1979—1980年命名新种“蛇岛蝮”,并提出它在蛇岛上的起源和演化见解;1992年首次提出“我国毒蛇咬伤的医学地理学”概念,指导毒蛇咬伤防治实践;筹组全国两栖爬行 动物学会;创办《四川动物》、《两栖爬行动物学报》、《Asiatic Herpetological Resea rch》3种期刊和《蛇蛙研究丛书》(已出11辑)。
谢和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部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1978-1987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专业读本科、研究生,获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北京校区校长、党委副书记。2003年任四川大学校长。他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协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谢和平长期致力于矿山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6本中英文专著、190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34篇、引用299次,EI收录47篇,CSCD和CSTPC引用346次。其科研成果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6项(均为第一获奖人)。1991年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1992.10-1993.8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和1996年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1993、1997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魏于全
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86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199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十五”“863”生物与农业技术领域生物工程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现任人类疾病生物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时,他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七、八届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第五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委委员,《癌症》杂志副主编,Stem Cell and Cellular Therapy副主编。魏于全教授主要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临床医疗实践,尤其是致力于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新途径。有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Nature Med,PNAS,Cancer Res,Blood,Journal of Immunol.等国际著名杂志上。目前,魏于全教授担任了国家863计划生物工程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此外,还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973前期专项、973分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等。
马志明(特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概率论与随机分析的科学研究,在狄氏型与马氏过程的研究中有突破性贡献。曾应邀在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瑞士、波兰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国际会议或大学科研机构作报告70余次,曾获德国Mox-Plauck补充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求是杰出青年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何德全(特聘)
1933年生,在国家安全部从事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领域研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0项。
沈昌祥(特聘)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性研究和开发,先后完成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20多项,在信息保密和网络安全等多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十几项。著有《实时系统软件设计初步》专著。在国内外发表有影响论文20余篇。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仲义(特聘)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工作,曾创造性地解决本专业领域关键性技术课题和重大技术难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现为总参谋部第三部研究员。
刘宝珺(特聘)
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教学及科研40余年,在沉积学、地理学、全球变化等方面是我国先驱者及学术带头人,公开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专著15部,其学术观点被广泛引用,在国外有一定影响。主编过我国第一部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专业教材(统编教材),其成果多次获国家、部省级奖励,1986年被选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9年获第一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6年在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获斯潘迪亚洛夫奖(100年来第二十位、我国第一位获奖者),1997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段镇基(特聘)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皮革及其化工材料的研制工作,其中有 “提高山羊皮革质量的研究”获1987年科技进步一等奖,“PAT助鞣剂”获1986年全国发明展金牌奖,“猪苯胺革生产工艺的研究”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猪高档底革的研究”获部级二等奖,“黄牛软面革的研究”获省级三等奖,“顶层涂饰材料的研究”、“结合鞣面革喷染及其材料的研究”获部级三等奖,并发表相关的论文30余篇。
朱清时(特聘)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曾任中科院青海盐湖所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课题组组长及研究室主任。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任客座科学家,在法国格林罗尔、帝戒和巴黎大学任客座教授,在英国皇家学会作客座研究员。现致力于发展绿色化学,重点建设绿色化学实验室。
樊代明(特聘)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第四军医大学全军消化病研究所所长,1978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军医系。承担国家“973”、“863”等攻关项目的课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课题,发表论文181篇,其中英文40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担任中华医学会理事等全国性学术职务12个,其中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议组组长、国家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华内科学会常委等,担任21本专业杂志编委,11种杂志的副主编。
经福谦(特聘)
物理学家,原籍江苏淮阴,生于江苏南京。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四川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所长。经院士长期从事高温高压物理学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突出的成绩,特别是在核物理研究方面具有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 2021-05-0822法硕考研之五月份备考复习规划
- 2021-05-07考研路上的方法,各有千秋!2021社科大学姐超暖心经验分享
- 2021-04-152016四川大学考研复试真题汇总
- 2020-07-252016四川大学考研复试经验汇总
- 2017-07-0320考研之四川大学精华经验真题汇总【入版必看】
- 2023-02-27四川大学法学学硕考研初试及复试经验
- 2022-04-122022川大英语语言文学经验分享
- 2022-04-0322四川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上岸经验贴
- 2021-09-0275天辞职跨考一战之路-川大外应二语习得
- 2021-07-262021一战川大英语语言文学 已拟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