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老师介绍:魏晓娜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魏晓娜老师介绍
►个人简介
魏晓娜
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育背景
1992-1996:郑州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
1997-2003: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博士学位
2007.12-2008.1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爱德华兹学者、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
刑事诉讼法、证据法
►社会兼职
《法学家》杂志编辑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公诉一处副处长
香港公开大学考试委员
澳门科技大学教师学术水平评审员
►荣誉奖励
●《背叛程序正义》获“第二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三等奖(2014);
●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2013年);
●《刑事正当程序原理》获第十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一等奖(2009);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2007);
●《刑事正当程序研究》获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3);
● 第一届陈光中教育基金一等奖(2003);
●《中国刑事程序正当化的模式选择与方法问题》(《法商研究》2003年第6期)获全国第六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诉讼证明原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获全国第五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三等奖;
●《刑事起诉标准不宜降低》获《检察日报》社优秀论文三等奖(2001);
►代表性成果
(一)专著类:
●《诉讼证明原理》(合著,第二作者),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合译,第二译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刑事正当程序研究》(独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国刑事诉讼法精解》(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证据故事》(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程序即是惩罚》(译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背叛程序正义》(独著),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二)论文类:
●《美国辩诉交易根由之探析》,《研究生法学》1998年第2期;
●《慎重对待沉默权》,《研究生法学》1999年第3期;
●《刑事审判中罪名变更问题探讨》,《人民司法》1999年第8期;
●《起诉效力与审判范围》,《人民检察》2000年第7期;
●《新刑事诉讼法回顾与定位》,《法学论坛》2000年第6期;
●《从起诉效力看刑事审判中的罪名变更》,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五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制度创新与观念转变──刑事诉讼法实施的观念条件》,《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社会主义法治与道德建设》,《北京观察》2001年第6期;
●《证据不足无罪判决的适用条件》,《人民法院报》2001年11月6日;
●《司法证明的特征》,《人民法院报》2001年10月10日;
●《证据规则的适用程序》,《人民检察》2001年第10期;
●《刑事起诉标准不宜降低》,《检察日报》2001年9月4日;
●《排除规则》,《人民检察》2001年第9期;
●《自白规则》,《人民检察》2001年第8期;
●《正视无辜者的权利》,《法制日报》2001年5月6日;
●《证据开示的法理与构建》,《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4期;
●《刑事证据制度与认识论》,《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排除合理怀疑之哲学基础与程序保障》,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出版;
●《刑事证明标准的两个维度》,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3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英国证据法上的事实认定》,《研究生法学》2002年第2期;
●《辩诉交易应当缓行》,《检察日报》2002年5月14日;
●《程序的正当性与判决的正当性》,《检察日报》2002年5月6日;
●《我国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宏观思考与改革建议》,《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以自然人鉴定为基础――科学构建鉴定制度》,《检察日报》2002年1月15日;
●《英美证明标准值得研究》,《法制日报》2003年7月17日;
●《中国刑事程序正当化的模式选择与方法问题》,《法商研究》2003年第6期;
●《客观真实的价值与困境》,《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刑事正当程序的理论支点》,《当代法学》2004年第3期;
●《美国审前讯问指导理论的沿革与发展》,《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刑事诉讼中的实体正义》,《法学家》2005年第1期;
●《法理与论争:美国刑事正当程序的范围——兼论美国的正当程序方法论》,《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1期;并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 司法制度》2005年第5期;
●《人格尊严与现代法的精神》,《法制日报》2006年4月10日;
●《现代刑事诉讼的结构性原则》,《人民法院报》2006年3月24日;
●《程序法定——刑事诉讼领域的“法治国”原则》,《人民法院报》2006年2月10日;
●《我们为什么反对刑讯》,《法制日报》2007年9月9日;
●《精神病抗辩漫谈》,《人民检察》2007年第3期;
●《再谈精神病抗辩》,《人民检察》2007年第5期;
●《司法的确定性与“民意”的不确定性》,《法制日报》2009年10月19日;
●《精神病强制医疗司法应及时介入》,《法制日报》2010年9月16日;
●《送“他”进精神病院谁说了算?》,《法制日报(周末版)》2010年6月24日;
●《解读第三种陪审:“人民陪审团”》,《法制日报》2010年4月5日;
●《“见义勇为”获刑 都是“扭送”惹的祸》,《法制日报》2010年3月23日;
●《司法的社会与政治职能不容忽视》,《法制日报》2011年1月21日;
●《辩诉交易:对抗制的“特洛伊木马”?》,《比较法研究》2011年第2期;
●《走出信访困局 回归人民司法》,载陈泽宪主编:《刑事法前沿》(第五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理性与癫狂之间:精神病抗辩的法理、规则与证明》,载陈泽宪主编:《刑事法前沿》(第七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走出劳动教养制度的困局:理念、制度与技术》,《法学》2013年第2期;
●《“排除合理怀疑”是一个较低的标准吗?》,《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9期;
●《论死刑案件的权力配置》,《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死刑程序为谁而设?》,《比较法研究》2014年第4期,并全文转载于《诉讼法学 司法制度》2014年第10期;
●《一场奇幻的思想之旅》,强世功主编《政治与法律评论(第五辑)》,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代表性项目
主持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协商性刑事司法研究”(立项号:07CFX032),已结项;
2、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刑事诉讼中的协商性司法”(项目号:30206104),已结项;
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项目:“借问路在何方-比较法视角下的刑事诉讼法再修改”;
4、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自设项目:“死刑案件的权力配置”(项目号:26212805),在研;
►其他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邮编:100872)
电子邮件:weixiaona@hotmail.com;xiaonawei@gmail.com
- 2024-10-16社会保障长期答疑贴,真题(804&620)汇总、考情分析
- 2024-08-19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经验(已录取)——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 2023-04-07回馈民商20年真题 人民大学法学考研真题(附件)
- 2022-09-23真题 教材版
- 2022-03-12625 808初试经验
- 2022-02-09]人大金砖431金融学一部分资料免费领 给我攒点人品!哈哈
- 2022-02-09英语语言文学英美文学方向经验帖(二外日语)
- 2022-01-212021年人大802经济学考研专业课经验分享与教材资料推荐
- 2022-01-21双非三跨人大,我的一些叨逼叨
- 2022-01-212022人大英美语言文学初试真题回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