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导师介绍
王炳华 简历: 1935 年出生于江苏南通。 196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到新疆,从事考古研究。 1987 年评研究员。曾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1992 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两次获新疆有突出贡献优
王炳华
简历:
1935 年出生于江苏南通。 196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到新疆,从事考古研究。 1987 年评研究员。曾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1992 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两次获新疆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 2000 年离开新疆考古舞台。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语言研究所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新疆考古学研究、西域古代文明、丝绸之路考古文化
主要论著:
1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2 、《天山生殖崇拜岩画》
3 、《新疆古尸——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
4 、《新疆历史文物》
5 、《乌孙研究》(合著)
6 、《吐鲁番古代文明》
7 、《新疆史纲》(参预)
8 、《沧桑楼兰》
9 、《精绝春秋》
黄克剑简介
黄克剑, 1946 年 1 月出生于陕西虢镇。 1969 年毕业于新疆军区兵团农学院水利系, 1981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曾任教并从事哲学与文化研究于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研究所、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撰有学术专著:《两难中的抉择》、《寂寞中的复兴》、《挣扎中的儒学》、《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心蕴——一种对西方哲学的读解》、《黄克剑自选集》、《百年新儒林》、《美:眺望虚灵之真际——一种对德国古典美学的读解》、《由“命”而“道”——先秦诸子十讲》、《西方文艺理论史》(合著)。译有:《政治家》(〔古希腊〕柏拉图)。曾主编:《当代新儒学八大家集》等。
尚有一百三十余篇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其中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类有代表性者如:《老子道论价值趣向辨略》、《也说“验之出土文物与历史”》、《由“命”而“道”——老子、孔子前后中国古代哲学命意辨正》、《“生”·“命”·“性”·“道”——对先秦人文意识嬗变的一种阐释》、《〈周易〉经传与儒、道、阴阳家学缘探要》、《先秦名家琦辞辨微》、《儒墨之辨》、《返本体仁的玄览之路》、《佛光烛照下的一代儒宗》、《孟荀之辨》等。此外,西方哲学史及其他类有代表性者如:《苏格拉底前后古希腊哲学命意辨正》、《柏拉图“理念论”辨正》、《康德哲学辨正》、《现象学旨趣辨略》、《人文学论纲》、《价值形而上学引论》等。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先秦思想史、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
开设课程: 1 、先秦诸子义理辨正; 2 、《论语》研读
袁济喜
个人简介
袁济喜 , 1956 年出生,上海人。 1978 年至 1982 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 1982 年年本科毕业后就读于该系中国文学批评史硕士研究生专业, 1985 年研究生毕业后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5 至 1995 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任教,任讲师与副教授。 1995 年至 2005 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任教,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与教学。 2005 年至今在国学院任职。 1997 年起任教授, 2001 年起任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与魏晋南北朝文学。
1994 年被选为北京市第一批新世纪人文社科理论 “ 百人工程 ” 成员,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基地客座教授,西南大学特聘教授。
二、主讲课程
本科生: 1、中国文学理论史。2、魏晋南北朝文论选讲。3、中国美学史。
研究生: 1 、中国古代文艺学。2、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论。3、中国现代美学研究。
三、科研立项
1、 《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主持,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材“百人工程”资助项目,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中国古代文艺学》,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顶目,主要参加者与撰写者。
3、《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价值的现代传承》,主持,200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顶目,已结项出版。
4、《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主持,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十五项目。进行中。
四、获奖情况
《六朝清音》(主撰),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五、 社会兼职
《文心雕龙》学会(一级学会)副秘书长,中华美学会理事,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北京市美学会常务理事,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等。
六、主要论文
1. 《论六朝文学精神的演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年第1 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6期。
2. 《兴:魏晋六朝艺术生命的激活》,《文艺研究》, 2001年第4期。
3. 《论“兴的审美意义》,《文学遗产》, 2002年第2期。
4. 《六朝文体论的人文蕴涵》,《江海学刊》, 2004 年第 5 期
5. 《从“神感说”探讨古代文论的“神思说”》,《厦门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1 期。
6. 《王弼的经典阐释与六朝文论》,《江海学刊》, 2006 年第 1 期。
7. 《六朝佛教对文论精神的升华》,《学术月刊》, 200 年第 9 期。
8. 《两汉文学批评与心理体验》,《文学评论》, 2007 年第 2 期。
主要著作
1 、《六朝美学》 ( 修订版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2 、《人海孤舟:汉魏六朝士的孤独意识》,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3 、《兴:艺术生命的激活》,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1 年。
4 、《六朝清音》 ( 主撰 )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6 、《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年。
7 、《古代文论的人文追寻》,中华书局, 2002 年。
8 、《承续与超越 --- 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9 、《中国古代文论精神》,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10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詹杭伦简历
一、基本情况: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日期: 1954 年 12 月
籍贯:四川荣县
出生地:浙江杭州
职称:教授
学位: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
学科专业:国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艺美学、海外汉学
学术资格:博士生导师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通信住址:北京回龙观龙腾苑二区 17 - 2 - 302 号
邮政编码: 102208
电子邮件: zhanhanglun@ruc.edu.cn
二、学习经历: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学士( 1977 - 1982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1982 - 1985 )
南开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1987 - 1988 )
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 1997 - 2000 )
三、工作经历: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 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6— 至今 ) ,曾招收文艺学专业博士生,现招收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唐宋文学
曾任:
四川师范大学讲师( 1987 - 1992 )
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 1993 - 2000 )
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教授( 2003.3 )
台湾成功大学访问教授( 2003.5-6 )
台湾逢甲大学客座教授 (2003.9-2004.7
台湾明道大学客座教授( 2005.9-2006.1 )
台湾逢甲大学客座教授( 2007.2-2007.6 )
四、出国、出境学术交流情况:
1997 年 9 月- 2000 年 10 月,在香港浸会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兼任香港大学委员会支助计划「韩国诗话中的中国资料辑录与整理」研究助理;
2000 年 10 月,出访韩国,出席东方诗话学第一届国际学术发表大会;
2002 年 3 月,出访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应邀演讲;
2003 年 4 月- 6 月,出访台湾成功大学,执行台湾「陆委会」批准「宋代辞赋学研究」课题;
2003 年 9 月- 2004 年 7 月,在台湾逢甲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执行「国科会」批准「唐代辞赋学教学与研究」课题;
2005 年 9 月- 2006 年 1 月,在台湾明道管理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执行「国科会」批准「文艺美学」等教学与研究课题;
2006 年 11 月,赴韩国江华岛,出席「第三届霞谷学(韩国阳明学)国际学术会议」。
2006 年 11 月,赴台湾高雄 , 出席「第一届道教(仙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 年 2 月- 6 月,在台湾逢甲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并完成中国人民大学与逢甲大学合作项目:《全唐赋辑校》。
五、主讲课程
1 .「国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本科、全校本科人文素质选修课
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全校本科人文素质选修课
3 .「中国文艺美学专题」,历史、哲学本科选修课
4 .「杜诗研究」,国学院本科专题课
5 .「文心雕龙研究」,全校选修课
6 .「古代诗文写作」,国学院本科必选课
7 .「先秦诸子的人文精神」,硕士研究生班;中国人民大学网校课程
8 .「海外汉学家研究」,研究生选修课
9 .「辞赋学研究」,研究生专题课
10 .「中韩传统文化交流」,研究生专题课
11 .电视节目:山东卫星电视教育台:主讲《华夏家书欣赏》, 2007 年春节前完成录制,音像制品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音像部 2007 年 6 月出版。
詹杭伦学术论著编年 (1983 年 -2007 年 )
一、学术专著:
1 .《金代文学思想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2 .《金代文学史》,台湾贯雅出版公司 1993 年版
3 .《雨村赋话校证》,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3 年版
4 .《李调元学谱》,四川天地出版社 1997 年版
5 .《清代赋论研究》,台湾学生书局 2002 年版
6 .《方回的唐宋律诗学》,北京中华书局 2002 年版
7 .《清代律赋新论》,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年版
8 .《唐宋赋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华艺) 2004 年 10 月
9 .《唐宋赋学新探》,台北万卷楼出版公司 2005 年 2 月
10 .《刘若愚:融合中西诗学之路》,北京出版社(文津) 2005 年 8 月
11 .《雨村诗话校正》,四川出版集团 巴蜀书社, 2006 年 12 月
二、主编著作和教材:
1. 《华夏家书》 ( 副主编 ) ,成都出版社 1990 年版
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自学考试指要),重庆出版社 1991 年版
3. 《华夏家训》 ( 主编 ) ,成都:天地出版社 1995 年版
4. 《华夏家训选》(选编),成都:天地出版社 1998 年
5. 《中国文学大辞典 · 宋辽金文学》 ( 副主编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年版
6. 《华夏教子诗词》 ( 主编 ) ,四川天地出版社 1998 年版
7. 《国学通论讲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5 月版
8 .《民国经学丛书》(主编之一),台湾文听阁出版公司待版
学术论文( 1983 - 200 7 ):
1. 《谢灵运美学思想勾玄》 ( 合作 ) 成都,四川师院学报 1983 年 3 期
2. 《北齐刘昼的美学思想》 ( 合作 ) 重庆,西南师院学报 1984 年 4 期
3. 《方回著述考》 成都,成都大学学报 1986 年 1 期
4. 《江西诗派学杜的基本经验》 九江,九江师专学报 1986 年 2 期
5. 《江西诗格简论》 南昌,江西师大学报 1986 年 2 期
6. 《方回诗歌美学思想初探》 兰州,西北师院学报 1986 年 2 期
7. 《方回在唐诗分期上的贡献》 南充,南充师院学报 1986 年 2 期
8. 《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成都,文史杂志 1987 年 1 期
9. 《方回杜诗学综论》 成都,杜甫研究学刊 1987 年 1 期
10. 《杜诗技法论》 成都,成都大学学报 1987 年 3 期
11. 《试论陆机〈演连珠〉中的美学思想》 成都,四川师大学报 1987 年 2 期
12.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系统分析》 成都,四川师大学报 1987 年 2 期
13. 《中国古典美学研讨会学术综述》 成都,文史杂志 1987 年 5 期
14. 《当代中国古典美学研究概观》 兰州,西北师大学报 1988 年 1 期
15. 《宋金元美学思想巡礼》 ( 合作 ) 兰州,西北师大学报 1989 年 1 期
16. 《文选颜鲍谢诗评发微》 乐山,乐山师专学报 1989 年 3 期
17. 《周密〈癸辛杂志〉方回条考辨》 成都,四川师大学报 1989 年 6 期
18. 《元好问的杜诗学》 ( 上 ) 成都,杜甫研究学刊 1990 年 4 期
19. 《第六届杜甫年会学术综述》 成都,杜甫研究学刊 1990 年 4 期
20. 《元好问的杜诗学》 ( 全 ) 载《元好问诞辰八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 1991 年版
21. 《金代文学的分期》 太原,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1991 年增刊
22. 《师生研杜谱新章》 成都,杜甫研究学刊 1991 年 2 期
23. 《元好问编选〈中州集〉的宗旨 》 成都,四川师大学报 1992 年 1 期
24. 《〈文士传〉勾沈》 载《稽古拓新集》 成都出版社 1992 年版
25. 《〈全唐文〉误收失收文二题》 成都,四川师大学报 1992 年增刊
26. 《第七届杜甫年会学术综述》 成都,杜甫研究学刊 1992 年 2 期
27. 《禅道与中国文学》 ( 译文 ) 重庆,高等教育研究 1992 年版
28. 《唐抄本〈赋谱〉初探》 成都,四川师大学报 1993 年增刊
29. 《杜甫的教子诗》 成都,杜甫研究学刊 1993 年 3 期
30. 《〈南濠诗话〉中的先唐遗诗》 北京,文学遗产 1993 年 3 期
31. 《试论毛泽东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发展》 ( 合作 ) 成都,四川师大学报 1993 年 3 期
32. 《论杜诗对毛泽东诗词的影响》 成都,杜甫研究学刊 1993 年 4 期
33. 《李调元与韩国诗人交往叙论》 成都,四川师大学报 1994 年增刊
34. 《李调元和他的〈雨村赋话〉》 载《第二届国际赋学会专辑》,香港新亚学术集刊 1994 年版
35. 《东方绘画美学体系的整合与建构》 兰州,西北师大学报 1994 年 2 期
36. 《元好问〈诗文自警〉发微》 太原,晋阳学刊 1994 年 2 期
37. 《从元好问曲作看词曲的分野与合流》 载《散曲研究论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
38. 《和刻本〈杜律诗话〉叙论》 成都,杜甫研究学刊 1995 年 1 期
39. 《我于古文学,特爱少陵诗》 成都,杜甫研究学刊 1995 年 2 期
40. 《关于建设大中华文化圈的构想》 成都大学学报 1995 年 4 期
41. 《方回哲学思想是程朱理学的投影》 成都,四川师大学报 1995 年增刊
42. 《中国历代家训发展述略》 ( 合作 ) 载《华夏家训》,成都,天地出版社 1985 年版
43. 《海峡两岸江西诗派研究之比较》 万县,川东学刊 1996 年 1 期
44. 《李调元咏薛涛诗述略》 成都,薛涛与望江楼 1996 年 3 期
45. 《李调元六游杜甫草堂诗考述》 成都,杜甫研究学刊 1996 年 4 期
46. 《王芑孙及其〈读赋卮言〉叙论》 载《第三届国际赋学会议论文集》,台北,台湾政治大学 1996 年版
47. 《李调元与广东竹枝词》 广东诗词报 1996 年 6 月 11 期
48. 《〈粤东皇华集〉述评》 广东诗词报 1996 年 11 月 21 期
49. 《方回哲学思想综论》 载《宋代文学研究集刊》,台湾成功大学张高评主编,高雄丽文文化出版社 1996 年版
50. 《〈论语〉得名小议》 成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 1997 年 3 月版
51. 《邓椿〈画继〉的绘画理论探析》 载《中国文化论丛》,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52. 《〈雨村诗话〉叙录》 《中国诗学》第五辑,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53. 《〈浣花草堂志〉作者考略》 成都,《杜甫研究学刊》 1997 年第 4 期
54. 《中国家训和田家炳先生的家教观》 载四川师大《师范群伦》专集, 1997 年
55. 《韩国李德懋〈清脾录〉论考》 载《人文科学论丛》,韩国顺天乡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56. 《〈杜诗评钞〉读后记》 成都,《杜甫研究学刊》 1998 年 4 期
57. 《浦铣〈历代赋话〉收采汉赋资料介绍及其赋论辨析》 载《第二届汉代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政治大学 1999 年版
58. 《「三教合一」与金代园林美学》 载《人文中国学报》第六期,香港中华书局 1999 年 4 月版
59. 《元好问诗禅观辨析》 载台湾《大陆杂志》第九十九卷第三期, 1999 年 9 月版
60. 《〈诗文清话〉材料来源举隅及其价值之初步评估》 ( 合作 ) 载韩国《东方诗话学》创刊号, 1999 年版
61. 《〈菊堂排语〉记载中韩使节唱和诗考述》 ( 合作 ) 韩国东方诗话学国际会议论文,载《东方诗话学》第二期, 1999 年版
62. 《清代律赋平仄论 ---- 兼论律诗平仄谱式之定型》 台湾《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第二期, 1999 年 12 月版
63. 《清代楚辞学专书之外著述中的楚辞资料检论》 香港中文大学国际屈原学术会议论文, 2000 年 5 月光盘版
64. 《扬雄赋论与清人的回应》 载《第三届汉代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政治大学 2000 年 6 月
65. 《清代「八股文赋」论争平议》 台湾《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第三期, 2000 年 6 月版
66. 《韩国诗话中有关楚辞资料述评》 屈原国际研讨会论文,北京, 2000 年 8 月。
67.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十九首试解》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成都, 2000 年 11 月。
68. 《清代「以赋论赋」现象探论》 国际中国古代文论研讨会论文,上海, 2000 年 12 月
69. 《香港所见清人编选赋总集提要》 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合办《中文学刊》,香港, 2000 年 12 月
70. 《清代与杜甫有关的律赋十八首论列》 《杜甫研究学刊》 2001 年 1 期
71. 《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疏证》 东方诗话学第二届国际学术发表大会论文,香港, 2001 年 1 月
72. 《元好问诗禅观中的几个问题》 香港浸会大学编《中国作家与宗教》,香港中华书局, 2001 年 2 月版
73. 《儒学古籍整理的新成果》 《天府新论》,成都, 2001 年 4 期
74. 《清人论张问陶绝句十八家考述》(合作)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成都, 2001 年 9 期
75. 《李调元词曲论著提要》 全国首届词曲研讨会论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9 月版
76. 《清代赋格著作〈赋学指南〉论考》 第五届国际辞赋学研讨会论文,漳州, 2001 年 11 月。
77. 《人的修养与赋的审美品格》 中国人民大学《人的全面发展与文艺学建设论文集》,北京, 2001 年 12 月
78. 《清代赋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北京化工大学文科学报,北京, 2002 年 1 期
79. 《试帖诗与律赋》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中国诗歌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 2002 年 6 月
80. 《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析评》,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遂宁历史文化研究会合编《张船山全国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三峡出版社,北京, 2002 年 6 月
81. 《杜甫诗与清代书院诗赋试题》 杜甫研究学刊,成都, 2002 年 1 期
82. 《清人论赋家的修养与赋作的品格》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南京, 2002 年 2 期
83. 《清代律赋的注释评特色例析》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南充, 2002 年 5 期
84. 《翁方纲之杜诗学综论》 杜甫研究学刊,成都, 2002 年 3 期
85. 《宋代辞赋辨体论》,逢甲大学中文学报,台湾, 2003 年 7 期 ,页 1-22
86. 《唐宋赋学研究之我见》,南大语言文化学报,新加坡, 2003 年 2 期,页 155-169
87. 《〈文选颜鲍谢诗评〉叙论》,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隆、龚航主编:《二十一世纪汉魏六朝文学新视角》,台湾文津出版社, 2003 年 10 月
88. 《方回论宋代诗话评议》,东方诗话学第二届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东方诗话学》第五辑,韩国梨花出版社, 2003 年 12 月
89. 《〈元遗山志〉叙论》,民族文学研究, 2003 年 2 期,页 41 - 47
90. 《十六大报告中的几个传统文化概念溯源》,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03 年 3 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91. 《中国诗学审美命题片论》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03 年 5 期
92. 《「十六大报告」中的几个传统文化概念溯源》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03 年 2 期 .
93.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培养工作研讨会」召开》文学遗产, 2003 年 1 期 .
94. 《〈元遗山志〉叙论》民族文学研究, 2003 年 2 期 .
95. 《〈瀛奎律髓刊误〉的得与失》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04 年 4 期 . 台湾南华大学「明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 年 5 月
96. 《李调元〈雨村赋话〉对汤聘〈律赋衡裁〉的沿袭与创新》,台湾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 年3月;四川师大国际赋学研讨会论文, 2004 年 10 月
97. 《〈释迦佛赋〉作者考辨》,六朝隋唐学术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 2004 年 7 月
98. 《韩国诗话论〈楚辞〉述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 504 - 523 页,上海, 2003 年 12 月
99. 《浦铣生平著作新考》,南京大学「国家古籍整理研讨会」论文, 2004 年8月
100.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进展报告》,载《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 — 2004》第 187-206 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4 月
101. 《中文学界关注的几个热点论题》,载《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 — 2004》第 374-381 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4 年 4 月
102. 《李商隐的诗境界 —— 第 9 世纪巴洛克式的中国诗人》(译文),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05 年 1 期
103. 《刘若愚及其比较诗学体系》,文艺研究, 2005 年 2 期(人大报刊复印转载)
104. 《清人品评〈文心雕龙〉律赋十首论析》,文心雕龙研究第六辑,北京 20057 月
105. 《论刘若愚「中国诗观」的修正与运用》,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05 年 4 期
106. 《中国文艺审美命题研究札记》,《艺术学》编委会编《艺术学》第 1 卷第 1 辑,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 年版
107. 《王勃释迦佛赋乃金代丁暐仁作考》,文学遗产 2006 年 1 期
108. 《范仲淹赋论与赋作新探》,济南大学学报 2006 年 2 期(人大报刊复印转载)
109. 《郑齐斗〈诗箚录〉疏证》,《第三届霞谷学(韩国阳明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韩国阳明学会 2006 年 11 月版
110. 《唐代仙道赋论析》,《第一届道教 ( 仙道文化 )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高雄中山大学编印, 2006 年 11 月
111. 《中国明朝诏史与朝鲜李朝远接史唱和诗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亚洲亚洲研究中心编《亚洲学术》, 101 - 122 页,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12 月版
112. 《明朝状元朱之蕃出使朝鲜考述》,中国人民大学亚洲亚洲研究中心编《亚洲学术》, 184 - 206 页,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12 月版
113. 《国学的学科定位问题探索》,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7 年 1 期
114. 《浦铣生平著述考》,北京,《清史研究》 2007 年 2 期
115. 《倪谦出使朝鲜与〈庚午皇华集〉考述》,台湾逢甲大学学报 2007 年 6 月
116. 《陈鉴、高闰出使朝鲜与〈丁丑皇华集〉考述》,台湾南华大学学报 2007 年 2 期
117. 《〈越人献驯象赋〉与杜甫关系献疑》,台湾逢甲大学唐代文学研讨会, 2007 年 5 月
118. 《文心雕龙「文笔」说辨析》,台湾中山大学国际文心雕龙学术研讨会, 2007 年 6 月
119. 《论杨万里四六文的创作特色》,台湾成功大学宋代文学丛刊, 2007 年 6 月
诸葛忆兵
一,个人简历
1、诸葛忆兵,男,汉族,1959年6月25日生。浙江省温州市人。
2、1980年7月毕业于温州市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1984年9月,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师从陶尔夫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贺铸词研究》。1994年9月,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郁贤皓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5月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徽宗年间词坛研究》。
3、1980年8月至1984年8月,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第一中学任教。1987年7月获得硕士学位,留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任教。1997年7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宋史专题研究,课题为《两宋宰辅制度研究》。1999年6月出站。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4 、奖励: 2004 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三年教学科研考核业绩突出表彰。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二,开设课程: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名著欣赏
中国传统文化
宋词研究
南宋雅词研究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三,研究方向:
宋代文学
宋代历史
词学
四,科研项目:
北宋词史
中国文学编年史(宋辽金卷)
李清照与赵明诚
徽宗词坛研究
五,主要科研成果。
1、 论文:
《周邦彦提举大晟府考》,《文学遗产》 1997年第5期。
《北宋末年俗词创作论略》,《北方论丛》 1997年第2期。
《门墙肯傍大苏来——论徽宗年间苏轼词的影响》,《湖北大学学报》 1997年第5期。
《宋恋情词情感价值的评估》,《中国诗学》第 5辑。
《心灵的避难所—论晏几道的恋情词》,《求是学刊》 1993年第4期。
《洛蜀党争辨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6年第4期。
《李清照个性成因及其表现》,《东岳论丛》 1997年第3期。
《大晟乐考辨三题》,《文献》 1998年第2期。
《大晟词风与北宋末年世风》,《文学遗产》 1998年第6期。
《论宋代后妃与朝政》,《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8年第4期。
《宋代参知政事与宰相之关系初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9年第1期。
《宋代相权强化原由探析》,《江海学刊》 1999年第3期。
《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人民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
《〈词综〉编纂意图及其价值之评价》,《江海学刊》 2001年第2期。
《南北宋词异同平议》,《北方论丛》 2002年第1期。
《论窦娥形象的内涵及〈窦娥怨〉的创作意图》,《郑州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试论莱州重逢之际李清照与赵明诚的一段感情纠葛》,《求索》 2003年第2期。
《“采莲”杂考——兼谈“采莲”类题材唐宋诗词的阅读理解》,《文学遗产》 2003年第5期。
《性爱心理与词体的兴起》,《文学评论》 2004年第3期。
《辛派词人论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4年第5期。
《论苏辙的奉使诗》,《江海学刊》 2005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8期。
《北宋宫廷“赏花钓鱼”之会与赋诗活动》,《文学遗产》 2006年第1期。
《论北宋使辽诗》,《暨南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
《婀娜清刚相济美——论徽宗、高宗年间词坛之演变发展》,《文艺研究》 2006 年第 8 期。
《范仲淹与北宋士风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5 期。
《论陆游的“无题诗”》,《文史哲》 2006年第6期。
《论范仲淹“积极防御”的守边策略》,《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
《浩然之气不可及——论范仲淹的诗歌创作》,《江苏社会科学》 2007年第2期。
《唐宋都市风情词论略》,《文学评论》 2007年第3期。
2、专著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徽宗词坛研究》
《宋代文史考论》
《北宋词史》(合著)
《李清照与赵明诚》
《宋辽金文学编年史》(上卷)
孟宪实
1962 年生,黑龙江省讷河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 1983 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奔赴新疆,在新疆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 2001 年获得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3 年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主讲课程:中国古代通史,中国古代社会史,敦煌学概论,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等。著有《敦煌百年》(合著)、《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等。为电视剧《贞观之治》的编剧(与作家阿城合作)。 07 年发表论文:《帝国的节律 —— 从吐鲁番新出土历日谈起》,光明日报 2007 年 3 月 19 日星期一,第 9 版史学版。吐鲁番新发现的《唐龙朔二年西州高昌县思恩寺僧籍》,《文物》 2007 年 2 期, 50 - 55 页。《历史剧与历史学散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 年 2 期, 27 - 30 页。 2006 年 12 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武门之变》。 2007 年 5 月主讲《贞观之治》。出版《孟宪实讲唐史 —— 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7 年 5 月) ( 照片数字人大上有 )
吴莉苇
吴莉苇,女,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 2003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2003-2005 年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人员, 2005 年 9 月起任教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化关系史。
2 、教授课程:中西文化关系史概论,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海外汉学研究,西方史学名著研读,中国古代学术专题
3 、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外来宗教与中国社会,明清时期以传教士为中心的中欧文化关系,西方的中国观,中国对外来文明的态度
4 、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5 、主要科研成果(含发表的主要著作、论文等)
A 、 论文
1. 吴莉苇:《 18 世纪欧洲人眼里的清朝国家性质——从〈中华帝国全志〉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描述谈起》,《清史研究》( CSSCI ), 2007 年第 2 期( 2007.5 ),页 12 — 23 。
2. 吴莉苇:《欧洲人等级制世界地理观下的中国 —— 兼论地图的思想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 2007 年第 2 期( 2007.3. ),页 188 — 203 。
3. 吴莉苇:《试论文化交流中的误读与创造》,《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 2006 年第 2 期( 2006.3. ),页 63—70 。
4. 吴莉苇:《 17 — 18 世纪中国上古编年史与圣经编年史的冲突与调和》,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编:《天主教研究论辑》第二辑,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 年 10 月,页 354—377 。
5. 吴莉苇:《明清传教士对〈山海经〉的解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 2005 年第 3 辑( 2005.7. ),页 117-126 。
6. 吴莉苇:《比较研究中的陷阱 —— 评劳拉 · 霍斯泰特勒的〈清朝殖民地事业〉》,刊《史学月刊》( CSSCI ) 2005 年第 6 期( 2005.6. ),页 83-92 。
7. 吴莉苇:《从傅圣泽看耶稣会士接受中国经典的特点》,刊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编:《天主教研究论辑》第一辑,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 年 9 月,页 145-158 。
8. 吴莉苇:《明清传教士中国上古史研究探源》,刊《中国史研究》( CSSCI ), 2004 年第 3 期( 2004. 8. ),页 137-156 。
9. 吴莉苇:《文化掩盖下的权力 ——“ 礼仪之争 ” 中的宗教修会冲突》,刊《世界历史》( CSSCI ), 2004 年第 3 期( 2004.5. ),页 91-100 。
10. 张国刚、吴莉苇《礼仪之争对中国经籍西传的影响》,刊《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 2003 年第 4 期( 2003.8. ),页 190-203 。
11. 吴莉苇:《试析 “ 礼仪之争 ” 背后的权力冲突》,刊《中华文史论丛》第 69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页 118-138 。
12. 吴莉苇:《史学理论的变迁与后现代史学的地位:评〈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刊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 4 卷,商务印书馆 2002 年 10 月,页 595-603 。
13. 张国刚、吴莉苇:《西方理论与中国研究 —— 从〈白银资本〉谈几点看待西方理论架构的意见》,刊《史学月刊》( CSSCI ), 2002 年第 1 期( 2002.1. ),页 98-106 。
14. 吴莉苇:《从传教士到东方学家 —— 据文献传播看欧洲汉学史上一次重大转变》,刊《华林》第一卷,中华书局 2001 年 4 月,页 339-355 。
15. 吴莉苇:《史学研究中的后现代取向 ── 从几部论著看后现代理论在史学研究中的利弊》,刊《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 2000 年第 2 期( 2000.4. ),页 120-132 。
B .专著
1. 张国刚、吴莉苇:《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 —— 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 7 月。
2. 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5 月。
3. 吴莉苇:《当诺亚方舟遭遇伏羲神农 —— 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上古史论争》, “ 新生代学人文丛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 月。
C .译著
[ 美 ] 魏若望( John W.Witek )著、吴莉苇译:《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 1665-1741 )传:索隐派思想在中国及欧洲》( Controversial Ideas in China and in Europe: A Biography of Jean-Francois Foucquet, S.J. , Rome , 1982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 编译丛刊 ” 项目,大象出版社 2006 年 4 月。
D .译文
1 、 [ 德 ] 柯拉妮( Claudia von Collani )著、吴莉苇译:《喀巴拉在中国》( ‘ Cabbala in China’ , in Roman Malek edit, From Kaifeng … to Shanghai: Jews in China, Nettetal: 2000 ),刊《清史译丛》,第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11 ,页 23—51
2 、 [ 美 ] 余英时 (Yu Ying-Shih) 著、吴莉苇译:《中国史学思想反思》( ‘Reflection on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in Western Historical Thinking: An Intercultural Debate, ed. by Jorn Rusen, New York 2002. ),刊陈恒主编:《历史与当下》,上海三联书店 2004 年。
3 、 [ 美 ] 费正清 (John K.Fairbank) 著、吴莉苇译:《新教传教士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刊任继愈主编:《国际汉学》第九辑,大象出版社 2003 年 9 月,页 119-131 。
- 2024-10-16社会保障长期答疑贴,真题(804&620)汇总、考情分析
- 2024-08-19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经验(已录取)——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 2023-04-07回馈民商20年真题 人民大学法学考研真题(附件)
- 2022-09-23真题 教材版
- 2022-03-12625 808初试经验
- 2022-02-09]人大金砖431金融学一部分资料免费领 给我攒点人品!哈哈
- 2022-02-09英语语言文学英美文学方向经验帖(二外日语)
- 2022-01-212021年人大802经济学考研专业课经验分享与教材资料推荐
- 2022-01-21双非三跨人大,我的一些叨逼叨
- 2022-01-212022人大英美语言文学初试真题回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