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中国人民大学 > 导师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导师简介(国文教研室)

   袁济喜教授

  一、个人简历
  袁济喜,1956年出生,上海人。
  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
  1982年年本科毕业后就读于该系中国文学批评史硕士研究生专业,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5至199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任教,任讲师与副教授。
  1995年至200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任教,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与教学。
  2005年至今在国学院任职。
  1997年起任教授,2001年起任博士生导师。已有6名硕士生与4名博士生毕业,目前指导六名中国古代文艺学方向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美学与魏晋南北朝文学。
  1990年至1991年曾赴日本九州大学访学。
  1994年被选为北京市第一批新世纪人文社科理论“百人工程”成员,申报的《中国传统美育与人格建构》选题获得该工程的首批项目资助,后又获得华夏英才出版基金的资助,以《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的书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获得广泛好评。两次被中国人民大学推选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与教育部第三届青年教师奖候选人。
  2003年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申报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的学术带头人取得申报成功。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基地客座教授,西南大学特聘教授。
  代表性学术著作为《六朝美学》、《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古代文论的人文追寻》,主撰的《六朝清音》,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2000年获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文学类”资助《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价值的现代传承》项目,资助金额为5、5万元。现已结项,成果被选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网站上刊登,以专著形式出版。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十五项目《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
  二、主讲课程
  本科生:1、中国文学理论史。2、魏晋南北朝文论选讲。3、中国美学史
  研究生:1、中国古代文艺学。2、中国现代美学研究。
  三、科研立项
  《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主持,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材“百人工程”资助项目,独立完成38万字的专著,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文艺学》,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顶目,主要参加者与撰写者。
  《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价值的现代传承》,主持,200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顶目,已结项出版。
  《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主持,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十五项目。进行中。
  四、获奖情况
  《六朝清音》(主撰),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五、社会兼职
  《文心雕龙》学会(一级学会)副秘书长,中华美学会理事,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北京市美学会常务理事,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等。
  六、学术编年
  1、论文
  A、近五年主要论文目录
  《走向现代的传统美学》,收入《百年美学》一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神会与妙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传统美育与美学研究的激活》,《文学前沿》,第三辑,2001年。
  《美育与人格关注》,《民族艺术》,2001年第1辑。
  《论传统美学与当代人文建设》,《思想战线》,2001年第5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1年第11期)。
  《论六朝文学精神的演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6期。
  《论“兴”的组合界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1期)。
  《神会与妙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兴:魏晋六朝艺术生命的激活》,《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
  《论儒家审美人格的生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2年第9期)。
  《论中国古代文论的天赋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期)。
  《论“兴的审美意义》,《文学遗产》,2002年第2期。
  《文艺之美与天地之心》,《求是学刊》,2002年第1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6期)。
  《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品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收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3年第3期)。
  《论宗白华的魏晋美学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淮南子〉与中国古代文论精神》,《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光明日报》,2003年7月29日,(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3年第8期)。
  《论林语堂的审美人生观》,《求是学刊》,2003年第6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诗兴鉴赏与中华文艺精神》,《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诗兴活动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六朝文体论的人文蕴涵》,《江海学刊》,2004年第5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从“气感说”看文艺的生命激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2期)。
  《郭象与魏晋美学》,《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4年第11期)。
  《论中国古代文论精神的特质》,《求是学刊》,2004年第6期。
  《中国历代美学文库与学术史瞻顾》,《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论林语堂对幽默的解读》,《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
  《从“神感说”探讨古代文论的“神思说”》,《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2年第6期)。
  《体大周正综赅有方》,《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列子>与六朝文士的演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文学的生生不息与自然的超验意义》,《学术月刊》,2005年第6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0期)。
  《从人生忧患到审美升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王弼的阐释智慧与六朝文论》,《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6期)。
  《论六朝佛学对中国文论精神的升化》,《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
  《先秦儒家文论的再认识》,《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B、五年前主要论文目录
  《传统审美文化的价值评估》,《文汇报》,1994年8月18日。
  《论传统审美文化中的批评精神》,《文艺报》,1995年9月15日。
  《审美的雅与俗》,《人民日报》,1995年3月7日。
  《论传统审美文化中的批评精神》,《文艺报》,1995年9月15日。
  《论魏晋南北朝文士的地域孤独感》,《东方丛刊》,1995年第3期。
  《论六朝文士的孤独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庄生晓梦迷蝴蝶》,《方法》,1997年第2期。
  《孤苦与逍遥》,《社会科学家》,1997年第6期。
  《人淡如菊》,《东方文化》,1997年第3期。
  《论两汉士人的命运》,《东方丛刊》,1997第4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人文杂志》1998年第4期。
  《论两汉时代的域外观》,《人文杂志》,1998年1期。
  《论建安风骨向正始之音的转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2期。
  《先秦文艺批评忧患意识成因的探寻》,《文艺研究》,1998年第4期。
  《永远的华亭鹤唳》,《随笔》,1999年第1期。
  《从“六艺之教”看周代的审美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百年美学立人为本》,《首都师大学报》,1999年第2期。
  《自然之美与人格培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文化关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新增长点》,《文学前沿》,第二辑,1999年。
  《儒家乐论与人格建设》,收入《儒学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意义与人格》,《东方》,1999年第7期。
  《论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的实施》,《文艺研究》,2000年第1期。
  《先秦美学中的审美感觉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百年美学:传统与现代》,《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第2期。
  《“底线”的忧患》,《文艺争鸣》,2000年第4期。
  《中庸之道与文化底线》,《粤海风》,2000年第4期。
  《失魂的批评语境》,《民族艺术》,2000年第3期。
  《大乐与天地同和》,《人民日报》,2000年9月16日。
  《美育与当代人文话题》,《东方》,2000年第4期
  《当代中国美育的悲壮使命》,《学术研究》,2000年第2期。
  《文化底线与文化忧患》,《东方》,2000年第5期。
  2、专著
  《两汉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中华美学趣尚》,京华出版社,1995年。
  《人生交换》,海天出版社,1999年。
  《中西美学思想比较》(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人海孤舟:汉魏六朝士的孤独意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六朝美学》(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人生交换》,海天出版社,1999年。
  《兴:艺术生命的激活》,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
  《和:审美理想之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
  《六朝清音》(主撰),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古代文论的人文追寻》,中华书局,2002年。
  《中国古代文论精神》,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承续与超越-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教材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古籍整理
  《韩愈散文选注》,大连出版社,1997年。
  《诗经译注》,大连出版社,1998年。
 
  诸葛忆兵教授
  一、个人简历
  姓名:诸葛忆兵
  职称/职务:教授
  办公电话:************
  邮箱:zhugeyb@ruc.edu.cn
  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文史
  教育及培训背景:
  1、1984——1987,黑龙江大学中文系,硕士生。
  2、1994——1997,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工作经历:
  1、1987——1994,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教师。
  2、1997——1999,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3、1999至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国学院,教师。
  重要荣誉和称号
  1、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2、200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称号。
  海外讲学经历:
  1、2007,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
  2、2008,日本大学文理学院访问学者。
  论文
  1、《周邦彦提举大晟府考》,《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
  2、《北宋末年俗词创作论略》,《北方论丛》1997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6期。
  3、《门墙肯傍大苏来——论徽宗年间苏轼词的影响》,《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4、《宋恋情词情感价值的评估》,《中国诗学》第5辑。
  5、《<全宋词>未收曹组的一首词》,《中国诗学》第5辑。
  6、《“花间词”中的“别调”—毛文锡词初探》,《求是学刊》1986年第3期。
  7、《贺铸词风格之多样性及过度性》,《北方论丛》1988年第2期。
  8、《试论贺铸词的“新质”》,《求是学刊》1989年第2期。
  9、《古籍整理的一大收获—评钟振振校注的<东山词>》,《文教资料》1992年第6期。
  10、《心灵的避难所—论晏几道的恋情词》,《求是学刊》1993年第4期。
  11、《畏天命敬鬼神—论孔子的天命观和鬼神观》,《云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12、《宋词创作中的“以雅相尚”》,《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3期。
  13、《洛蜀党争辨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7年第1期。
  14、《千古词坛之圭臬—<词综>》,《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6期。
  15、《大晟府提举官职责考辨》,《江苏文史研究》,1997年第1期。
  16、《李清照个性成因及其表现》,《东岳论丛》1997年第3期。
  《李清照辛弃疾研究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
  17、《元曲研究领域的送爽清风—读王星琦<元曲艺术风格研究>》,《艺术百家》1997年第2期。
  18、《新的视野新的开创》,《文学遗产》1996年第6期。
  19、《清淡平实,学者生涯—记陶尔夫教授》,《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5期。
  20、《大晟乐考辨三题》,《文献》1998年第2期。
  21、《学者的严谨,诗人的气质-陶尔夫学术研究回顾》,《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2期。
  《百年学科沉思录——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研究回顾与前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9月。
  22、《大晟词风与北宋末年世风》,《文学遗产》1998年第6期。
  23、《论宋代后妃与朝政》,《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24、《回环往复以章法取胜》,《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6期。
  25、《宋代宰相制度、职权述略》,《文史知识》1999年第2期
  26、《宋代参知政事与宰相之关系初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0年第1期。
  27、《宋代相权强化原由探析》,《江海学刊》1999年第3期。
  28、《老成谋国的南宋宰相——史浩》,《文史知识》1999年第11期。
  29、《宋代二府关系之研究》,《文史》2000年第2辑(总第51辑)。
  30、《才气飘逸的苏门学士晁补之》,《文史知识》2000年第5期。
  31、《唐宋词阅读的新视野——评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浙江学刊》2000年第5期。
  32、《“自度曲”的一点辨说——〈全宋词〉阅读札记之一》,《书品》2000年第5期。
  33、《大晟府提举官职权考释——〈全宋词〉阅读札记之二》,《书品》2000年第6期。
  34、《曹组失传词作与俳谐词风——〈全宋词〉阅读札记之三》,《书品》2001年第1期。
  35、《北宋俚俗词风与欧阳修的创作——〈全宋词〉阅读札记之四》,《书品》2001年第2期。
  36、《天才,消融于平庸之中——〈全宋词〉阅读札记之五》,《书品》2001年第3期。
  37、《徽宗年间社会风气的转移与军事题材词——〈全宋词〉阅读札记之六》,《书品》2001年第4期。
  38、《婉约词风的自我变革——〈全宋词〉阅读札记之七》,《书品》2001年第5期。
  39、《李清照的倜傥“丈夫气”——〈全宋词〉阅读札记之八》,《书品》2001年第6期。
  40、《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41、《〈词综〉编纂意图及其价值之评价》,《江海学刊》2001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7期。
  42、《挑战传统文学史研究模式》,《中国教育报》2001年6月7日第7版。
  43、《草圣醉僧的人生经历》,《中国教育报》2001年8月2日第7版。
  44、《揭开尧舜之迷》,《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18日第7版。
  45、《论宋代三省制之演变》,《新宋学》第一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0月。
  46、《雏凤清于老凤声——评〈龙榆生先生年谱〉》,《书品》2002年第1期。
  47、《南北宋词异同平议》,《北方论丛》2002年第1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7期。
  48、《水光山色与人亲——从〈如梦令〉谈李清照个性的形成》,《语文建设》2002年第6期。
  49、《有村镇处有高阳》,《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11日第7版。
  50、《论北宋三司与宰相之关系》,香港《新亚学刊》2002年第2期(总第4期),(香港)教科文出版社出版2002年8月版。
  51、《文人诗的抒情传统与〈夜雨寄北〉》,《语文建设》2002年第10期。
  52、《李清照前期行踪与词作评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12期。
  53、《平常人生与缤纷艳情》,《中国教育报》2002年11月7日第7版。
  54、《论窦娥形象的内涵及〈窦娥怨〉的创作意图》,《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
  55、《论唐五代北宋词的雅化进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56、《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试论莱州重逢之际李清照与赵明诚的一段感情纠葛》,《求索》2003年第2期。
  57、《“采莲”杂考——兼谈“采莲”类题材唐宋诗词的阅读理解》,《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58、《晚清小说期刊缘何繁荣》,《中国教育报》2003年9月25日第7版。
  59、《从文化角度探究书法真谛》,《中国教育报》2003年11月6日第7版。
  60、《个性的张扬与题材的开拓——论欧阳修词》,《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12期。
  61、《性爱心理与词体的兴起》,《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62、《辛派词人论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63、《辽金文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光明日报》2004年4月7日第2版。
  64、《论苏辙的奉使诗》,《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8期。
  65、《李清照〈一剪梅〉作年考辨》,《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
  66、《北宋宫廷“赏花钓鱼”之会与赋诗活动》,《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
  67、《若得山花插满头》,《文史知识》2006年第6期
  68、《论北宋使辽诗》,《暨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69、《婀娜清刚相济美——论徽宗、高宗年间词坛之演变发展》,《文艺研究》2006年第8期。
  70、《范仲淹与北宋士风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71、《论陆游的“无题诗”》,《文史哲》2006年第5期。
  72、《论范仲淹“积极防御”的守边策略》,《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73、《浩然之气不可及——论范仲淹的诗歌创作》,《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74、《唐宋都市风情词论略》,《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75、《范仲淹变革思想论》,《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8年16期转载
  76、《日本国学院大学》,《光明日报》2008年12月15日第12版。
  77、《宋初词坛萧条探因》,《文学遗产》2009年第2期。
  78、《白石词“清空骚雅”辨说》,《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79、《韩辞范笔照千龄,扶植纲常似六经——论范仲淹手写伯夷颂之传播》,《国学学刊》2009年第4期。
  80、《小报中的天地》,《中华读书报》2010年2月3日第8版。
  81、《论宋人锁院诗》,《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4期。
  82、《论宋代科举考场外的诗歌创作活动》,《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
  83、《科举制度与文学创作》,《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84、《论范仲淹承前启后的词史地位》,《河北学刊》2010年第4期。
  85、《范仲淹与教育》,《文史知识》2010第7期。
  86、《范仲淹与义庄》,《文史知识》2010第8期。
  87、《范仲淹与杭州》,《文史知识》2010第9期。
  88、《范仲淹睦州时期的文学创作》,《文史知识》2010第10期。
  89、《蔼然仁人之言—读范仲淹<江上渔者>》,《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4期。
  90、《范仲淹与苏州》,《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6期。
  91、《论范仲淹与仁宗之关系》,《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92、《论曹组生平及其词作》,《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93、《“以诗为词”辨》,《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94、《论宋人落第诗》,《文史哲》,2011年第4期。
  95、《范仲淹的西北边塞诗作》,《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4期。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10期。
  96、《李清照再嫁与离异风波平议》,《铜仁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97、《论莫友芝诗风之转变》,《国学学刊》,2012年第1期。
  著作:
  1、《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2、《徽宗词坛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3、《宋代文史考论》,中华书局2002年11月。
  4、《北宋词史》(与陶尔夫合撰),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重版。
  5、《李清照与赵明诚》,中华书局2004年4月。
  6、《宋辽金文学编年史》(上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
  7、《宋词说宋史》,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版。
  8、《宋词入门》,凤凰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9、《范仲淹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教材
  1、《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选读》(参编12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3、《唐诗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4、《宋词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其它杂著
  1、《比兴深邃风姿多彩—贺铸词选读》,中华书局《中华活页文选》1999年第27第辑。
  2、《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明代民歌选读》,《中华活页文选》2000年第9辑。
  3、《凄清哀婉深情绵绵——晏几道词选读》,《中华活页文选》2001年第8辑。
  4、《唐诗精品》,哈尔滨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5、《宋词精品》,哈尔滨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6、《李清照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年1月。
  7、《宋词三百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8、《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选·宋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版。
  9、《宋词品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
  10、《唐诗品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