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北京大学 > 考研经验

北京大学世界文学考研经验谈

  【摘要】17年考研结束后,一直想写点东西记录这段艰难却又珍贵的时光。距离考研结束已经过去这么多天,恍恍惚惚,不真实。

  真正决定考研是16年四五月份,大学填志愿时,所有学校第一志愿都填了新闻专业,结果第一志愿被调剂到外语,还是之前从没接触过的小语种,可以说至少三年的努力学习也只是尽一种本分,没有热情。考研是重新回到自己想要的轨道的机会。本科211、985,其实我也不清楚这些标志意味着什么,我只是想更接近我喜欢的东西。考量之后,我选择了北大外院的世界文学,和很多人一样,我向往北大,高考时觉得它很遥远,也只是想想而已,现在我想给自己一个追求的机会;选择外院是因为我不想放弃我学了四年的专业,在外院还有用武之地;我喜欢文学,可能与学外语有关,所以对不仅对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也有很大兴趣。

  民间流传考研之多艰的段子很多,所以下决心也会有一个过程,需要勇气。决定之后,就开始在网上找一些经验贴,首先了解自己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才有可能考上,对自己和自己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然后找参考书,大致有个了解。大三下剩下的两个月,课余时间看了一些文学名著作品,当然大部分是概览,至少对几乎人尽皆知诺奖级的世界名著大致了解。再就是看一些入门的专业书。暑假也是以专业课为主,基本没有看外语和政治。这期间看真题的难度真的就像五指山,压得人喘不过气,甚至产生了想要放弃的念头,但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又坚持下来。

  九月十月也是以专业课为主,世界文学史和西方文论。世界文学史内容实在太多,包括欧洲文学史、东方文学史、美国文学史和拉丁美洲文学史。事实上,大部分的复习时间都用在了世界文学史这门专业课上,至于西方文论太晦涩,基本到后期。有一定知识积累后才看得进去。因为是外语专业,所以外语没有狠下功夫,政治则拖到11月份才开始看。

  进入十月份后,态度就更端正了,中午没再回过宿舍,早上起得比较晚,大约八点半左右到图书馆,晚九点半闭馆,再到教室看会书,或者回宿舍洗漱后在床上做会政治选择题。十一月之后,感觉时间一下子就不够用了,焦虑感也慢慢来了,有时甚至没办法专心看书。除了这些,大四上学期,还有六门专业课,刚开始还会挑着上,到后来全都翘课了,考试周又正好是考研前一周,增加了不少麻烦。

  最后的两个月时间确实有些煎熬,记忆和失忆循环往复,不断拷打着信心和神经,仿佛下一秒就要失常、歇斯底里。图书馆里那个教室里基本都是考研的,每天来来回回都混个脸熟了,同班同学也很多,饭点凑在一起,不是满脸哀愁连连叹气,就是疯狂大笑,秒变段子手,彼此安慰,无论成与败,考研这条路走过就是好汉。讲真,没经历过考研的人是不能体会的,经历就是财富嘛。

  进入十二月,时间不是走的,也不是飞的,而是一节一节消失掉了。这个时候,自己已经没办法再掌控了,大概是被洪荒之力推着一步步往前的。内心是矛盾的,畏惧是肯定的,但同时又产生了一种即将解放的隐隐的欢乐不断发酵。

  关于政治的复习,用得都是肖秀荣的资料。11月份通了一遍精讲精炼,然后就是八套、四套卷,混合着做做1000题,没有全都做,只是每天做一些,保持对选择题的感觉,尤其是多选。考研政治与高考政治不一样,选择题的知识点非常细,理解题型少,记忆题型多。八套和四套的大题只是对着答案看了一遍,最后一周背四套卷。至于外语,考小语种,相对英语会容易一些,分题型做了一些真题。

  考研顺其自然,如期而至。当然,每一场都是战斗,和朋友互相鼓励,那句最老套也最实用的口号:坚持就是胜利。第一天相对轻松,痛苦也混杂着成就感,第二天专业课就被虐得比较惨。考完后的那天下午,天气阴沉,刚刚下过小雨,大风,自己一个人,其实也没有魂飞魄散的空虚,坐在公交上,脑子里还残留着那几个没答上的问题。但清醒地知道:终于这一段过去了。

  这个过程,确实没什么遗憾,有些书如果不是考研可能真的不会去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层次也显然提高很多,有付出就有收获,这应该算是真理。说实话,心里没底,暂时也没有勇气说,如果结果不如意,来年再战,但我还是祝愿自己不要轻易放弃自己想走的路,毕竟一生太短,应该尽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相比而言,有太多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最后,我想说,追梦的人是放光的,加油。

  ▶本文选自考研帮第十一届“我的考研之路”征文,作者木奥斯基,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