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山东研招网 > 中国海洋大学 > 院校资讯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第一批8个“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之一,与国内其他大学的同类学科点相比,她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得益于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各分支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历史积淀。
  
  在海洋大学这个校园里,1932年即已开始讲授海洋知识课程,1946年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厦门大学海洋系的理化组部分师生调到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1959年成立山东海洋学院。1978年至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先后成立了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研究所、河口海岸研究所。这些研究所的部分科技人员,成了现在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198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心,1988年山东海洋学院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1992年成立海洋环境科学研究所,1998年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下辖海洋环境科学研究所、工业水回用技术研究所、资源与环境工程勘察设计检验中心和海洋生态动力学山东省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大学环保中心也挂靠研究院合署办公。2001年校内再次整合,成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形成了融教学、科研及服务三位一体的新的实体。
  
  在教学方面,学院下设环境科学系和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均有学士点、硕士点和博士点,并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以及“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科研方面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心,海洋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及其所辖研究人员和仪器设备。在为社会、经济及国防建设服务方面,东方红2号海洋调查船和卫星地面站,可提供从空中到海上现场监测海洋环境的技术平台,挂靠于学院的中国海洋大学测试中心拥有先进的监测、测试和分析仪器设备,持有全国甲级环境评价证书和全国甲级海域使用论证资质证书等高级别的资质证书,一大批资深业精的技术骨干,共同形成了为社会、经济、国防和地方建设服务的坚实后盾,在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区域功能规划与管理对策,环境健康与生态修复等方面有显著的优势。
  
  早在1958年初山东省的沿海环境资源调查和1958-1959年的第一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中,学校的师生已经充任了主力和技术骨干。到六十年代,则已开始了海洋环境水温预报和海洋生态学的研究。七十年代以关注胶州湾的污染为契机,各相关专业的教师开展了更多的合作调查与研究,其后又进一步相互交叉、渗透,为创建我国的海洋环境科学学科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青岛海洋大学设立了我国第一个环境海洋学硕士点和博士点。1994年环境海洋学成为山东省重点学科,199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评估验收。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环境化学为硕士点。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环境海洋学硕士点、博士后拓宽为环境科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并批准设置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经全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委员会批准,设置“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作为环境工程学科主要源头之一的海洋地质学,也可溯源于山东大学地矿系。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山东海洋学院地质系增设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硕士点,1995年增设近海工程硕士点。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拓宽环境地质硕士点为环境工程硕士点,2000年升格为环境工程博士点,2001年整建制调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冯士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刘鸿亮教授(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和丁德文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19名(含兼职博导8名),青年教师80%以上有博士学位,大多数教师都有出国进修或合作科研的经历。迄今已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基金项目,国家“九七三”和“八六三”项目,国家攀登计划B专项以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项目超过200多项,累计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荣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项,部、委、省级科技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项。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各2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6部,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专著一等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各1项,1部列入国家级“九五”重点教材,2部列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另外还有5部教材已入选国家级“十五”重点教材编著计划。
  
  学院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海洋环境动力学的研究,特别是浅海环境及物质长期输运理论的研究,为海洋污染物扩散、运移和海区自净能力预测奠定了基础;被美国重要学术杂志“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和水利学进展”评价为一“重要进展”,并被应用于切萨匹克湾等许多海湾的水质、营养盐输运、富营养化及生态演化规律的研究中。依此理论框架,还开展了中德政府间环境海洋学合作研究;在国内则承担了国家基础科学发展规划项目(即“九七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或重大项目以及部委省级重大或重点项目的研究。在海洋环境灾害——风暴潮的研究方面,冯士筰的专著《风暴潮导论》是国际上同类专著的第一部;关于风暴潮动力机制及预报方法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海洋水团分析与海洋水温预报方面的系列成果也有自己显著的特色。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属国内最早开展者之一,业已成为颇具优势的研究群体,对胶州湾、渤海、黄海和东海,河口生态系统及典型养殖水域的调查、研究和模拟取得了重大进展,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跨学科重大项目、中德国际合作研究等重大课题,发表论文100多篇,SCI收录40余篇。关于大气—海洋污染化学的研究,在多沙河口的生物地球化学、大气向海洋的物质输送、化学污染物的海洋生物富集等方面的研究,有不少创新的成果,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50余篇。
  
  在海洋与工程环境的调查,监测、评价、规划、治理与对策研究方面,既是国内最早开展的单位之一,也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和较大贡献。例如关于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的原则与方法的研究,海洋环境评价的技术原则与方法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起草咨询,我国渤海和10个海湾2000年水质预测及物理自净能力的研究,胜利油田滩海地区石油勘探开发对环境及生态资源的影响和控制对策研究等。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是我国环保和污染治理的重大工程之一,在这一项目的预研究中,海洋大学荣任技术专家组组长单位,冯士筰院士被聘为顾问。通过预研究所获成果,正式形成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现已获国务院批准,正式启动实施。受这一行动计划的启发和拉动,沿海各省、市和自治区,也纷纷效法,相继立项研究和制订相应配套的行动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我国沿海地区以全国陆域面积的13%,承载了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60%的国民生产总值。还有几乎为陆域国土面积1/3的海域有待进一步的开发,更须有远见、有实效的保护。环境保护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也认定为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任重而道远,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将与时俱进,更加蓬勃发展。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