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环境学院导师介绍:吴德星
姓名:吴德星 性别:男 出生年月日:1952年5月25日 出生地点:山东省无棣县 学历:研究生
姓名:吴德星
性别:男
出生年月日:1952年5月25日
出生地点:山东省无棣县
学历:研究生
学位:博士
职称:教授,博导
职务:中国海洋大学校长
受教育情况:
1971-1974,原山东海洋学院,学习
1974—1980,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系教师
1980—1983,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系硕士研究生
1983-1986,原山东海洋学院工作,教师
1986-1992,美国华盛顿大学海洋系学习
1992—1994,获青岛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74-1980,原山东海洋学院,海洋气象专业教师
1983-1986,原山东海洋学院,教师
1985 -1992 评定为山东海洋学院,讲师
1992-1995,青岛海洋大学,副教授
1995-至今,青岛海洋大学,教授
1996-至今,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
1994.9-1995.5,任物理海洋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副主任
1995.5-1996.2,任物理海洋研究所副所长
1996.2-1997.4,任海洋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
1997.4-1997.10,任研究生教育中心副主任
1997.10-1998.9,任科研处处长
1998.9-2005.7 任副校长
2005.7-至今 任校长
社会兼职:
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洋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五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九、十届地球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国际海科委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5个学术期刊的编委或特邀编辑。
研究方向:
海洋环流动力学,近海环境质量预测机理与方法,数据同化与融合技术。
研究成果:
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和课题,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等共20余项。基于对赤道深层射流的研究,提出了不同密度水体的运输或形成所产生的局部性浮力振荡激发的波动以及关联的能量辐射和赤道波沿赤道的局部性能量辐聚是形成赤道射流的主要机制的观点。基于洋底涡旋的研究,提出洋底涡旋应遵从锋面地转动力学,且以不同效应的重要程度,洋底涡旋的变化和迁移规律遵从5种相应的次锋面地转动力学的观点。基于热带海区波动研究,建立了热带海区波致环流动力学和波致物质输运理论框架。基于对热带海区观测资料与模式研究,提出热带海区混沌混合和输运是热带海区物质与能量混合与输运中非可忽略分量的观点。提出了以有效位能变化研究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热力与动力现象年代际变化成因。研究的途径,提出了以能量级联为主线研究渤黄东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的学术思路。并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适时组织承担国家“973”计划“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项目。主持完成了《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环境专项调查,主持编写了《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编制大纲,指导完成了三省一市(山东、河北、辽宁和天津市)《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参与主持(副组长)编写完成了《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该计划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自1992年以来,已发表论文90余篇,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其他科技成果奖多项。
承担项目情况:
项目种类 |
名称 |
资助经费(万) |
执行年限 |
A编号B批准文号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倾斜侧边界及海底大地形对赤道区深海环流的动力效应 |
7.0 |
1993-1995 |
49276267 |
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 |
陆架斜波及环流对潮致环流的动力效应 |
5.0 |
1992-1994 |
920124 |
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 |
TOGA-COARE |
60.0 |
1992-1995 |
920112 |
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 |
中日副热带环流合作调查研究 |
54.0 |
1995-1998 |
无 |
博士点基金 |
地球流体动力学转台实验定量化研究 |
10.0 |
1996-1998 |
96010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热带海区波致环流及输运过程的研究 |
9.0 |
1996-1998 |
4957627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热带太平洋三维混沌运动和海洋大屏障研究 |
17.0 |
1999-2001 |
49876011 |
博士点基金 |
热带太平洋混沌输运和混沌混合过程研究 |
5.5 |
1998-2000 |
98042301 |
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 |
海洋环境管理中的科学、法律和政策 |
16.9(澳元) |
1997-2000 |
无 |
科学技术重点项目(教育部) |
黑潮与东海陆架水物质交换和输运过程研究 |
15 |
1999-2002 |
99075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山东近海氮、磷循环过程及机制研究 |
19 |
2000-2003 |
Z99E01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
中国近海环流形成和变异机理、数值预测方法及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渤海超浅海环流及其变异机理 |
248.2 |
1999-2004 |
G1999043804 |
海洋863项目 |
船用海洋监测高技术集成和示范试验 |
456万 |
2000-2002 |
818-09-06 |
国家环保总局项目 |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预研项目 |
39万 |
1999-2000 |
无项目编号 |
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
渤海水质变化与水体富营养化研究 |
10万 |
2000-2001 |
|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教育部) |
业务化海浪数值预报模式的研制 |
314万 |
2001-2003 |
2001BA603B-01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甲方: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乙方:青岛海洋大学) |
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现场监测集成示范系统 |
20万 |
2001.1-2005-6 |
2001AA63501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主要参加) 王东晓 |
热带太平洋年际与年代际海洋环流变异规律 |
16万 |
2002-2005 |
40136010 |
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 (主要参加) |
中国东海及邻近洋区物理环境变化规律与机制研究 |
110万 |
2003-2005 |
2002CCA00200 |
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 (主要参加)于卫东 |
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环流系统和海气相互作用预研究 |
197万 |
2002-2003 |
2001CCB00500 |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主要参加) |
中国近海典型海域入海物质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效应 |
141.1万 |
2002-2004 |
2001CB711004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任务合同书 |
典型海域生境退化动态监测与评估技术 |
80万 |
2002.12-2005.12 |
2002AA648010 |
703-03项目,军事海洋学研究 |
朝鲜、对马、津轻、宗谷海峡通道甚高分辩率嵌套海流(含潮流)同化数值模式, |
35万 |
2002-2005 |
703-03-03-03-03 |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
热带太平洋上层环流与热结构的年代际变化 |
6万 |
2004-2006 |
2003042300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
基于有效位能变异探讨热带太平洋年代际变化及成因 |
52万 |
2005-2007 |
90411010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
船载海洋动力环境监测高技术集成与示范系统 |
194万 |
2004.10-2005.10 |
2003AA634041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 |
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 |
2900万 |
2006.1-2009.12 |
2005CB42230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 |
渤海盐度年际变化的成因及相应的环流变化 |
41万 |
2006.1-200812 |
40576008 |
国家908专项 |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 ST02区块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 |
1099万 |
2006.1-2007.9 |
908-01-ST02 |
获奖情况:
1.“海洋高动能区形成机制及长期输运方程式研究”成果1995年获青岛海洋大学甲级类成果二等奖。
2.“热带海区海洋动力学研究”成果1996年获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3.1998年发表的论文“面向21世纪海洋科学教育改革思考”获冀鲁豫三省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几点体会”获山东省高校工委山东省教育委员会1999年优秀奖
5.1999年发表的“热带海区温跃层深度空间变化——对波致环流的影响”获世界华人重大学术成果奖。
6.“热带太平洋环流中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成果2000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7.“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交换特征与中下层大气垂直结构的研究”成果2000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要著作:
编译“大洋环流理论”一书
发表论文目录:
1.Shi Ping Wu Dexing and Feng Shizhuo, 1982,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Yangjiaogou Extratropical Storm Surge Process Forecasting, Collected Oceanic Works,5(2), 139—150.
2.吴德星 秦曾灏,1985,改进的超浅海风暴潮联合模型及其试验,地球物理学报, 28(3), 233-244。
3.Wu Dexing Zenghao Qin, 1985, An Ultra—Shallow Water Storm Surge Model with Quadratically Depth-varying Eddy Viscosit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Buohai Sea Storm Surge, Chin.J.Oceanol.Limnol., 3(2),167—184.
4.吴德星,1988,超浅海风暴潮潮位方程有限元解的误差估计及数值模拟,第三次中国海洋湖沼科学会议论文集,46-56。
5.Wu Dexing, 1988, The Effects of the Equatorial Anomali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n the Atmosphere Circulation and Tropical Precipitation, Seminal Paper,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6.Wu Dexing M.Kawase, 1989, Estimate of Flows along the Northeastern Coast of South America from TTO—TAS Hydrographyic Data, Modeling of Ocean Tracers: a Workshop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7.Rothstein L.M., M.Kawase and D.Wu, 1990, Baroclinic Flows in the Deep Equatorial Ocean: Linear Modal Model Results.EOS, Transaction of 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Vol.71, No.43.
8.吴德星 孙即霖 王凡 傅子琅 陈荣裕 毛庆文 苗伟锋,1993,TOGA-COARE IOP 部分观测资料初步分析。青岛海洋大学学报(TOGA-COARE专辑),17-32。
9.吴德星 李国璋 李宝辉 陈峰,1993,McCreary和Fickian湍扩散形式差异的分析,青岛海洋大学学报(TOGA-COARE专辑),137—146。
10.孙即霖 吴德星 徐天真,1993,TOAG-COARE IOP海—气通量和SST季节内变化的分析,青岛海洋大学学报(TOGA-COARE专辑),63—78。
11.孙即霖 吴德星 李国璋,1993,季节内SST和混合层深度变化的模式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TOGA-COARE专辑),115—126。
12.吴增茂 吴德星 盛立芳,1993,西太暖池形成原因初步探讨,青岛海洋大学学报(TOGA-COARE专辑),147—152。
13.吴德星,1994,高科技在海洋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中科院地学部海洋科学研究重大措施研讨会(北京)。
14.吴德星,1994,热带太平洋环流研究分析,《海洋科学中若干前沿领域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讨》,83—96。
15.冯士笮 吴德星,1994,一个潮流—准定常流—湍耦合系统的长期输运方程,科学通报,39(4),1218—1221。
16.吴德星,1994,TTO-LEGI区水体积输运估值,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4(2),152-158。
17.Wu Dexing and Feng Shizuo, 1994, On the Behaviors of Ocean Bottom Eddy.Chin.J.Oceanol.Limnol.,12(4)343-350.
18.王凤聪 吕红民 吴德星,1994,地球流体力学实验旋转平台—物理海洋实验室2号转台简介,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4(4),589—892。
19.Wu Dexing, 1994,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eep Equatorial Jets, Acta Oceanol.Sinica,13(4), 465-474.20.吕红民 王凤聪 吴德星,1994,地转效应实验平台低转速下均匀度相位分布测量,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5(1),37—42。
21.Wang Fan Wu Dexing She Guohui and Yan Jiqiao, 1995, Response of Equatorial Pacific Upper Ocean Current To Westerly Wind Bursts, Chin.J.Oceanol.Limnol., Vol.B, No.4, 294-302.
22.Wu Dexing et al., 1995,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Partial Data Collected by the Shiyan 3 during TOGA-COARE IOP.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the Tropical Ocean Global Atmosphere, 454-458.
23.Wang Fan and Wu Dexing, 1995, Response of current in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to westerly wind bursts, TOGA 95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Australia).
24.Wu Dexing and Feng Shizuo, 1995, The Dynamic Effects of a Finite Depth Ambient Fluid on Bottom Eddy, Chin.J.Oceanol.Limnol., Vol.13, No.2, 124-133.
25.吴德星 冯士笮,1995,赤道深层射流对深层浮力源响应解之特征的分析,海洋与湖沼,26(6),627-634。
26.吴德星 刘秦玉,1995,TOGA95 国际会议概述,国际学术动态,5,88—89。
27.吴德星,1995,赤道深层急流动力机制初步探讨,海洋学报,17(3),9—17。
28.Feng Shizuo and Wu Dexing, 1995, An Inter-Tidal Transport Equation Coupled with Turbulent model in a Tidal and Quasi-Steady Current System,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0(2), 136-139.
29.吴德星 孙孚 周发秀,1996,国际海洋物理科学会议概要,国际学术动态,73—75。
30.吴德星 王彩霞 冯士笮,1996,热带海区温跃层深度空间变化—对波致环流的影响,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6(4),391-395。
31.吴德星 陈学恩 吕健,1997,热带连续层化海洋的海底地形影响—海洋波动控制方程组,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7(1),17—22。
32.Wu Dexing et al., 1997, Effects of Sloping Bottom on the Deep Cross—Equatorial Boundary Current, Chin.J.Oceanol.Limnol., 15(1),65—69.
33.Wu Dexing, 1997, The Effects of A Sloping Bottom on the Equatorial wave-induced Deep Residual Currents, Chin.J.Oceanol.Limnol., 15(4),314-321。
34.吕建 吴德星,1998,倾斜底地形对赤道区深层环流的影响,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8(2),185-191。
35.王凡 吴德星 冯士笮 待茂崇,1998,赤道海洋波动弱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海洋科学,3,40-42。
36.Lu Jian Wu Dexing, 1998, The Effect Of Sloping Bottom Topography On The Source-Driven Deep Tropical Circulation.Chin.J.Oceanol.Limnol., 16(4).308-316
37.Luo Yiyong Bao Xianwen Wu Dexing, 1998, The Hydrographic Features Of The Ocean Region Around The Ryukyu Islands During Summer Of 1997, Chin.J.Oceanol.Limnol., 16(4) 317-325.
38.Lu Jian Wu Dexing, 1999, Modified Solution of Linear Munk Boundary-Layer by Spatially Varying Eddy Viscosity,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29(1), 13-20.
39.王凡 吴德星,1999,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流速20d振荡特征分析,海洋与湖沼,30(3),333-341。
40.王凡 吴德星 冯士笮 侍茂崇,1999,赤道海洋波致Lagrange余流的弱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及其解,海洋与湖沼,30(6),701-710。
41.Chen Xue-en and Wu De-xing, 1999, Effects of A sloping Thermocline and Rayleigh Friction on Equatorially Trapped Kelvin Waves, Chin.J.Oceanol.Limnol., 17(3), 265-270.
42.吴德星 高会旺 唐学玺 王江涛 梁振林,2000,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系统集成技术,21世纪初海洋监测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65-68。
43.冯士笮 吴德星 2000,面向21世纪大学物理海洋学教学改革问题,面向21世纪海洋学科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69-73。
44.吴德星 李凤岐 2000,面向21世纪海洋科学教学改革思考,面向21世纪海洋学科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87-91。
45.姜华 吴德星 2001 热带太平洋海区混沌特征分析,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1(1),1-6。
46.罗义勇 吴德星 林霄沛 2001 地形对东海黑潮锋面弯曲影响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1(3),305-312。
47.Wu Wei M.Tomczak Fang Xinhua Wu Dexing, 2001, The barrier layer in the southern reg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6(16), 1388-1392.
48.吴巍 M.Tomczak 方欣华吴德星 2001 南海南部海区的障碍层,科学通报,46(7),590-593。
49.吴巍 方欣华 吴德星 2001 关于跃层深度确定方法的探讨,海洋湖沼通报,2,1-7。
50.JiangChuanLi Lujian Wu De-xing, 2001,Fluid Exchange across the Equatorial Front, Chin.J.Oceanol.Limnol, 19(2),112-118。
51.王志仁 吴辉碇 吴德星,2001,集中程度函数及其初步应用,海洋学报,23(2),40-45。
52.Wang Zhiren, Wang Zhanggui, Wu Dexing, 2001,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Global Tropical Storms.Dynamics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Circulations and Climate.326-337.
53.王志仁 吴德星等,2001,全球热带风暴时空分布特点,海洋学报,24(1),25-34。
54.Lou Angang, Wu Dexing, Wang Xuechang, Xi Pangen, 2001, Establishment of A 3D Model for Oil Spill Prediction.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1(4),473-479.
55.孟祥凤 吴德星 吕建,2001,赤道东太平洋温度锋区流体穿越急流的运动学解释,自然科学进展,11(12),1-5。
56.鲍献文 万修全 高郭平 吴德星,2002,渤、黄、东海AVHRR海表温度场的季节变化特征,海洋学报,24(5),125-133。
57.娄安刚 王学昌 吴德星 奚盘根 孙长青,2002,胶州湾大沽河口邻近海域海水水质预测,海洋环境科学,21(1),53-56。
58.林霄沛 吴德星 鲍献文 江文胜,2002,渤海海峡断面温度结构及流量的季节变化,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2(3),354-360。
59.江文胜 吴德星 高会旺,2002,渤海夏季底层环流的观测与模拟,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2(4),511-518。
60.Luo, Y., C.Guan, D.Wu, 2002, An Eta-Coordinate Version of the Princeton Ocean Model.Journal of Oceanography, 58, 589-597.
61.姜华 吴德星 吕建,2002,赤道东温度锋附近的混沌输运与混合,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2(2),165-172。
62.孟祥凤 吴德星 吕建,2002,赤道东太平洋弯曲急流区质点轨迹及混沌运动机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2(3),361-367。
63.Wang Zhiren Wu Dexing Chen Dake Wu Huiding, 2002,Critical time Span and Nonlinear Action Structure of Climatic Atmosphere and Ocea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4) :741-756.(SCIE)
64.Bao Xianwen, Gao Guoping, Wu Dexing, 2002, study of water-transport through some main straits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south china sea, Chin.J.Oceanol.Limnol, 20(4), 293-302.
65.Meng Xiangfeng, Wu Dexing, 2002, Contrast between the Climatic States of the Warm Pool in the Indian Ocean and in the Pacific Oce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1(2), 119-124.
66.娄安刚 王学昌 吴德星 李海平 常炜,2002,渤海中部一个月实测潮流资料分析.海洋科学,11,23-27。
67.山峰 林霄沛 吴德星,2003,东海黑潮混沌特征的数值分析,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3(1),15-21。
68.高会旺 吴德星 白洁 石金辉 李正炎 江文胜,2003,2000年夏季莱州湾生态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3(2)185-191。
69.万修全 鲍献文 吴德星 郭心顺 姜华,2003,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潮流和污染物扩散的数值模拟,海洋科学,27(5),31-36。
70.JIANG Hua WU Dexing WAN Xiuquan, 2003, The Dependence of Water Exchanges between the kuroshio Water and its Surrounding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uroshio’s Meanders,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1(4), 335-334.
71.吴德星 牟林 李强 鲍献文 万修全,2004,渤海盐度长期变化特征及可能的主导因素,自然科学进展,14(2),191-195。
72.吴德星 万修全 鲍献文 牟林 兰健,2004,渤海1958年和2000年夏季温盐场及环流结构的比较,科学通报,49(3)287-292。
73.Wu Dexing Wan Xiuquan Bao Xianwen, 2004, Comparison of summer thermohaline field and circ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Bohai Sea between 1958and 2000,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9(4),363-369。
74.万修全 吴德星 鲍献文 姜华,2004,2000年夏季莱州湾主要观测要素的分布特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34(1)7-13。
75.万修全 鲍献文 吴德星 姜华,2004,渤海夏季潮致-风生-热盐余流的数值诊断计算,海洋与湖沼,35(1),41-47。
76.鲍献文 万修全 吴德星 郭心顺,2004,2000年夏末和翌年初冬渤海水文特征,海洋学报,26(1),14-24。
77.Meng Xiangfeng Wu Dexing Hu Ruejin &Lan jian, 2004,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Indonesian Throughflow and its mechanicsm,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9(19),2058-2067.(SCI)
78.孟祥风 吴德星 胡瑞金 兰健,2004,印度尼西亚贯通流年代际变化及成因分析,科学通报,49(15),1547-1556。(上篇文章的中文版)
79.Meng Xiangfeng Wu Dexing Hu Ruijin, 2004, Preliminary study on decadal variations of El Nino-associated adjustment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thermoclin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3(3), 415-426(SCIE)
80.孟祥凤 吴德星 林霄沛,2004,ENSO循环相关的海洋异常信号传播特征及其机制,热带海洋学报,23(6),22-29。
81.吴德星 林霄沛 鲍献文 2004,渤海动力环境研究应关注的新问题,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4(5):685-688。
82.LIN Xiaopei WU Dexing Lan Jian, 2004, The intrusion and influences of intraseasonal long Rossby wav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er.B,16(5): 1-12.
83.Xiaopei Lin Dexing Wu Qiang Li and Jian Lan, 2005, An Amplification Mechanism of Intraseasonal Long Rossby Wave in Subtropical Ocean,Journal of Oceanography, 61: 369-378.
84.吴德星 李强 林霄沛 鲍献文,2005,1990-1999渤海SSTa年际变化的特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5(2):173-176。
85.林霄沛 吴德星 鲍献文 江文胜,2005,渤海环流季节变化的数值研究,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1089-1095。
86.马超 吴德星 林霄沛,2005,吐噶喇海峡温、盐、流变化分析,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1066-1072。
87.Jiang Hua Wang Hui Wu Dexing, 2005, Evaluation of monthly turbulent heat fluxes from WHOI analysis and NCEP reanalysis in the tropical Atlantic,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4(5), 14-26.
88.吴德星林霄沛 万修全 兰健,2006,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研究进展浅析,海洋学报,28(1),1-8。
89.Meng Xiangfeng Wu Dexing Lin Xiaopei Lan Jian, 2006, A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Decadal Variation of ENSO Characteristics with Instability Analysis,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3(1), 156-164.
90.Lin Xiaopei Wu Dexing Lan Jian, 2006, The analysis of intraseasonal long rossby wave speed in the subtropical Pacific Ocean,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18(1), 55-62。
91.Jiang Hua Wu Dexing Wan Xiuquan, 2006, Events of decadal thermocline variations in the South Pacific Ocean,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4(2), 111-117.
92.张媛 吴德星 林霄沛,2006,东海夏季跃层深度计算方法的比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6(sup.),1-7。
93.陈新平 吴德星 林霄沛,2006,波浪和太阳短波辐射对渤、黄海夏季温度垂直结构的影响,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6(sup.),8-14。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联系方式>>
- 2023-03-17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
- 2023-03-17中国海洋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
- 2022-10-19【最新】中国海洋大学2023考研统招名额变化!!!
- 2022-09-16【合集】中国海洋大学2023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
- 2022-09-15【紧急】中国海洋大学2023考研招生专业变化!!!
- 2022-08-31小海介绍|中国海洋大学各校区情况+美食宝典(wink~)
- 2022-08-29@准研究生们,快来了解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
- 2022-08-262023研考生来看,2018-2022专业硕士/学术硕士国家线趋势图
- 2022-08-24中国海洋大学2023年接收“创新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研究生...
- 2022-06-30【中国海洋大学】23考研最全专业考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