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江苏研招网 > 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 导师介绍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导师介绍

  潘君骅 ,男,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常州人,1930年10月14日生。1952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工作。1956-1960年被派往原苏联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普尔科沃天文台读研究生,跟马克苏托夫通讯院士学习天文光学,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仍在原单位工作至1980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1993年退休。1999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受聘于苏州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
  潘君骅在留苏学习期间提出了检验大望远镜非球面凸镜的新方法,受到导师的重视,被苏方称为“潘氏法”。导师给他的信上说,这个方法将被用在苏6米望远镜的凸面副镜

的制造上。回国后在长春光机所从事大口径光学仪器光学系统的加工和检验研究,在150等任务中成绩显著,为后来这类仪器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方面的技术基础。此外,他还从事非球面在各类光学仪器中应用的研究,先后为诸如红外光谱仪,红外夜视仪的光学系统改善了成像质量。同时也开创了在光机所应用非球面于成像系统的新篇章。
  1980年调到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主持了我国自行研制的2.16米天文望远镜及折轴阶梯光栅分光仪工作,均担任题目组长。他亲自审核了全部图纸,亲自参加了光学装调,并拍摄到了该望远镜的第一张恒星(天鸽座δ星)照片。2.16米望远镜获1997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折轴阶梯光栅分光仪获1998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及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潘君骅在“天文学报”及“光学学报”上发表文章多篇,并于199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光学非球面的设计、加工及检验》。他曾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长春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现在还在国家重点计划中担任一些技术性顾问工作。


  胡宁生,天文仪器专家,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59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现任 LAMOST 项目技术顾问。曾主持设计、研制过多种天文仪器,如我国研制的第一架施密特望远镜( 40/60 厘米)、真空照相天顶筒、 I 型、 II 型和 III 型光电等高仪、水平子午环、 1.26 米红外望远镜等项目。其中主持研制成功的 II 型光电等高仪获国内外高度评价。对提高天体测量仪器精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有独创见解。曾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 3 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2 次。曾任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厂厂长、欧洲 LEST 工程科技指导委员、国际天文协会会员、美国光学学会会员、南京光学仪器学会副理事

长。 南京市劳动模范, 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德培,男,1933年5月出生,北京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天体测量专业,目前主要从事光学工艺、检测和装调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1965 年参加了“激光比长仪”的研制任务,达到了精度为 0 · 18 μ m /m 的设计要求。 1969 年又把氦氖激光用于天顶筒转头的精确定位,1972 年成功地研制了“激光球波面干涉仪”;在 60 年代后期曾制定工艺并亲手磨制了一批离轴抛物面; 1989 年研制了中巴(巴西)资源卫星合作项目中Φ 560 (其全口径为 2m )的离轴抛物面,并通过了鉴定。 70 - 90 年代,先后投身于光电等高仪、太阳磁场、精细结构、1.2 米红外、出口日本Φ 1 米、太阳多通

道、 2.16 米等天文望远镜等项目的研制,后二个项目获得国家一、二等奖及科学院一等奖。曾任原南京天仪中心光学车间主任、室总工、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天文仪器与技术”主编、中国天文学会天文仪器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机械委员会高等工业学院光学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第八届人大代表。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陈馨凯,男,1938年4月出生,江苏江阴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精密机械仪器专业。主要从事天文光学的研究与设计。1980年曾赴墨西哥国立天体物理、光学、电子研究所从事天文光学研究工作一年。多年来为多种天文光学仪器研究、设计了新型、优良的光学系统。主要有“光学跟踪打印经纬仪”获1978年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1978年江苏省科学大会奖;“GJ-2型光学跟踪经纬仪”获1978年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日食光谱仪”获1983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等,在以上项目中承担全部光学系统的设计。
  主要研究方向:研究设计新型、实用、优良的天文光学

系统;高精度非球面加工工艺及检测。


  郭荣华,男,1938年出生,江苏江阴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59年毕业于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主要从事望远镜的自动控制、微电脑应用、CCD测微、机电一体化开发等工作。
  主要研究成果:参与研制“60厘米折反射望远镜”获全国科学成果大会奖和中科院重大成果奖;“真空照相天顶筒”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太阳精细结构望远镜”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曾首先提出在望远镜上应用电视技术的设想,作为望远镜的终端并试验成功,为现在的CCD技术应用打下良好基础。1986年后负责开发了微电脑控制机床系统,大型电子显示屏的

研制,并进行了小批量的生产,取的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研究方向:望远镜的自动控制系统研制开发,望远镜驱动系统的设计研制等。


  王永,男,1958年1月出生,黑龙江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工学学士学位。中组部-科技部-清华大学科研院所长高级研修班(MPA)结业。先后担任1.05米天文望远镜、紫金山天文台1.2米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紫金山天文台65cm空间碎片探测望远镜、中科院“九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智能桁架镜筒等课题组长。发表论文多篇,并获得“远离物体微位移测量装置”专利一项。组织完成多项产品技术开发。
  目前任南京中科天文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1997年被评为“江苏省青年科技标兵”;2001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为“九五产学研联合”先进个人;获中国科学院特

殊管理津贴奖励。


  陈伟民,男,1961年6月出生,江苏苏州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信息与系统专业,工学学士学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南京电子学会理事。
  负责完成了300mm、400mm天文望远镜电控系统的研制,在天文望远镜步进电机驱动系统的研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小型天文望远镜电控系统的设计研制起着指导作用;负责完成了南京大学65cm天文望远镜电控系统的研制,在双电机消间隙驱动和自适应控制以及CCD导星等方面开展了研究,提出了最大相似法图像导星方法,

负责完成了紫金山天文台65cm空间碎片探测望远镜电控系统的研制,对空间快速目标的变速跟踪开展了研究,对大、中型天文望远镜电控系统的设计研制具有参考价值;参加了磁翻板大屏幕显示系统的研制开发,该项目获1990年南京市计算机应用成果二等奖,组织和参加了发光二极管大屏幕显示系统的研制开发,参加了全彩色发光二极管视频显示系统的研制开发,在恢复图像灰度的数字处理技术上做出了贡献;参加了多功能光栅测量仪、八位绝对式编码器等产品的研制开发,曾担任江苏省"八五"重大攻关项目"喷气纺机"四个电子、电气子项目的项目总负责人;目前正从事1米激光测距望远镜的研制。 天文台65cm空间碎片探测望远镜的研制。
  发表了《天文望远镜步进电机驱动的两种新模式》、《天文望远镜步进电机驱动系统的设计要点》、《大望远镜步进电机加力矩电机的驱动方式及控制方案探讨》、《南大65cm天文望远镜的双电机驱动方案》、《提高LED显示屏图像质量的方法》、《模糊控制在天文望远镜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基于Matlab的天文望远镜实时位置仿真显示》等论文。
  研究方向:天文望远镜的自动控制和信息处理技术。包括:自适应控制、力矩电机直接驱动、空间快速目标的变速跟踪、大型天文望远镜的现场分布式控制、嵌入式系统、CCD导星方法等。



  吴金虎,男,1955年2月出生,浙江杭州市人,研究院,硕士生导师。197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学系光学仪器专业,长期从事天文光学仪器及光机电一体化仪器的总体设计和结构设计工作。
   在科普方面,主持开发了系列天文圆顶和天文望远镜,科普天文台不但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出口台湾和韩国等地,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科研方面,先后参加完成了2.16米天文望远镜的研制,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日食光谱仪的研制,该项目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一等奖:单球式天象仪的研制,该项目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65厘米空间碎片探测望远

镜的研制。负责完成韩国中北大学天文系一米天文望远镜的研制;一米标准平面镜三维调整结构的研制,62厘米平行光管的研制,40厘米空间碎片探测望远镜的研制及系列激光雷达的研制。现任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并主持一米激光测距望远镜的研制。
  研究方向:天文望远镜的总体设计。包括:恒星观测仪器、太阳观测仪器、人造卫星观测仪器、天体测量仪器、和其它光机电、计算机一体化仪器。


  朱庆生,男,1969年9月生,江苏省灌云县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软件专业,工学学士学位。主要从事天文仪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对大型天文仪器的计算机控制、跟踪、导星、天体测量、CCD图像处理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主要研究成果:65cm空间碎片探测望远镜计算机控制系统及二次开发软件包;863项目“全日面太阳磁场望远镜”计算机控制与导行系统;650mm叉式望远镜计算机控制与偏置导星系统、400mm德国式望远镜计算机控制平台、通用科普系列望远镜计算机控制平台、转台自动控制系统及二次开发软件包、“中科天仪”星历软件/天体测量软件包。

  主要研究方向:天文望远镜的高精度跟踪、CCD图像导星/导行、天文仪器指向误差改正、天文仪器的网络远程控制、天文望远镜自动调焦、天体测量算法与软件。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