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吉林研招网 > 东北师范大学 > 导师介绍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何克抗

姓  名:
何克抗
性别:
出生年月:
1937-8-0
工作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
所在院系:
教育科学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40110教育技术学
研究领域:
教育创新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主义理论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个人情况综述】
  何克抗,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37年8月生,广东省大埔县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应用研究)。已培养博士20多名,指导在读博士生12名;先后出版专著6部,主编教材12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自1978年以来,先后七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其中特别奖一次,二等奖五次,三等奖两次,一次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拥有发明专利一项。
  【学习工作简历】
  196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3年1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1994年7月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23卷;
  1997年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2004年聘为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社会学术兼职】
  1. 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CCE)第一副主席,常设指导委员会成员;
  2. 第一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
  3. 国际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ICCE)执行委员;
  4. 国际计算机教育促进会(AACE)亚太分会执行委员;
  5. 国际著名刊物JCAL(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的编委;
  6.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001-2005);
  7. 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副组长;
  8. 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
  9.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组长;
  10. 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
  11. 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
  12. 全国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13.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席。
 
  获得奖项
  1. 何克抗、余胜泉、马宁等,2000~至今承担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项目。该项目目前有十多个试验区130多所试验学校,成倍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受到社会好评。
  2. 林崇德、何克抗等,2003.7~至今承担教育部200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
  3. 何克抗、马宁等,参与教育部师范司重点项目“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参与标准制定与解读、培训大纲编写、教学人员(初级)培训教程编写、考试大纲研制等工作。
  4. 何克抗、李克东、王本中等,1994~2000年承担教育部基础司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该项目被誉为教育技术界三大试验研究之一,取得了广泛的影响与社会效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5. 何克抗、李克东、王本中等,2000~2010年承担教育部基础司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中小学各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继续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结构,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6. 何克抗教授、乌美娜教授等,1997.10~1999.10,《CAI 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小学.初中.高中语文(200001)、数学(200012)、英语系列课件及通用题库管理系统研究)》,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课题;
  7. 何克抗教授等,1998.5~2000.12,《教育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227002)》;教育部师范司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
  8. 何克抗、余胜泉:1999.12-2000.4:承担国家远程教育工程中的研究项目:《国家远程教育支撑系统开发》的研究,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WEB的远程教学支撑系统,教育部相关领导和专家多次参观了该系统的演示,获得了一致的好评;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以及教委网络信息中心试用。
  9. 何克抗等,1999~2000,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中小学系列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
  10. 何克抗,1998.1-2000.1: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新一代虚拟现实技术的高质量的教育与培训系统的研究。
  11. 何克抗:1994年至今:承担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重点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该项实验在国内已取得广泛得社会影响,被誉为“教育技术界最重要的两个实验之一”,目前已有600多所实验学校。该项目获国家教委基础教育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
  12. 何克抗:1992-1994 由何克抗主持的国家教委“八五”重点科技项目:“全国中小学教学用汉字编码规范及汉字输入系统”,其成果“认知码汉字输入方法”已于1995年1月由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正式发文在全国中小学普遍推广(上述“四结合”项目就是以“认知码”作为必要的工具和手段进行的)。与此同时,“认知码输入方法及汉字系统”获1996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著作及论文


  近几年发表的主要专著

  1.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何克抗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

  3.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教程》(初级教程),何克抗、刘雍潜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4.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光盘》——案例、文献资料及素材选编,何克抗、刘雍潜,北京:电化教育电子出版社,2005.11;

  5. 《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何克抗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

  6.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7.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何克抗、李克东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8.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何克抗、李克东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信息技术教育文献”,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10. 《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何克抗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11. 《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计算机课教材),何克抗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何克抗团队近年科研成果概述

  何克抗教授和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以下简称何克抗团队)自九十年代以来主要从“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的教学改革试验”、“教师教育信息化”、 “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教育创新理论”等五个方面开展了研究与探索,下面着重将该团队近五年来所作研究工作介绍如下:

  一、教育信息化工程研究与实践

  积极参与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研发出一大批国内领先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教育软件产品(技术研发成果)。

  1.1999年8月,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主持制定我国第一个“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该规范已于2000年5月由高教司正式发文在全国高校使用。

  2.1998年底,在国内率先提出“城域教育网”概念。随后在广东佛山市政府支持下,于1999年3月~2000年7月期间,由何克抗团队自主设计并独立承担全部软硬件工程,高质量地建成我国第一个“城域教育网”。何克抗团队提出了包含“硬件设施、软件平台、资源建设和教师培训”等四要素并重的城域教育网全面解决方案,该方案目前已成为我国城域教育网的基本指导思想。

  3.2000年6月,何克抗承担教育部委托研制项目“现代远程教学支撑平台”——为68所高校的网络学院和教育部资助的200多门“新世纪网络课程’提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统一教学支撑平台,该平台经权威专家鉴定,认为是我国第一个功能最完备且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

  4.2001年10月28日,何克抗团队独立研制完成并开通了国内第一个省级大型“分布式教育资源网络系统”——广东省基础教育分布式资源网络系统。该系统可实现省级范围教育资源的四级分布式存储与检索。

  5.2002年6月,何克抗团队在与IBM、Cisco、Oracle等众多国外大公司的强大竞争中,首次在平安保险公司的超大型企业网络培训平台的招标项目中中标,突破了所有超大型企业的网络培训平台项目均被国外大公司垄断的局面。随后在2003年7月,在“银河证券公司”的超大型企业网络培训平台的招标中再次中标,从而不仅奠定了何克抗团队在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平台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领先地位,而且也奠定了在企业E-Learning(网络培训)中的领先地位。

  6.1999年6月,何克抗团队与深圳教育局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技能性非客观题计算机自动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二.信息时代中小学教学改革试验
  全身心投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改革试验,率先倡导并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在质量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始终引领国内的方向与潮流。 为促进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与教育公平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三.教师教育信息化研究与实践
  从2002年4月开始担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并向教育部建议制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此建议被采纳后,即负责主持这一标准的制定工作。两年后该标准制定完成,并于2004年底由教育部正式颁布。这是我国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一标准的颁布与推行对于我国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对于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贯彻与实施,特别是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深入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主持国家教育部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2006-至今);主管部门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项目办公室负责人为何克抗;为推动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
  1993年1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20多名,指导在读博士生12名;先后出版专著6部,主编教材12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2001年出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001-2005);主持新一轮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技术主干教材建设项目,推动了中国教育技术专业从“电化教育学”专业向“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全面革新,拓展了研究,深化了认识。对于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问题思考,何老先生从来没有停止过,每一个方面,都是对教育技术学科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从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进行引领与推进。
  五.信息时代教育理论创新
  在长期深入进行中小学教改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信息时代的创新教育理论,通过对国内外教育名家思想、理论的批判继承,并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在以下5个方面逐步创立了自成一家的全新教育理论(理论研究成果)。
  1.创造性思维理论
  创新人才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三方面素质,而其核心则是创新思维(即创造性思维)。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创造性思维的内涵、结构及组成要素以及心理加工模型尚未进行深入研究,关于创造性思维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因而难以为广大教师提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何克抗在2000年11月发表的专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力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上述问题作出系统而全面的回答。此书发表后,在国内与海外均引起较大的反响,香港、台湾等著名大学均曾邀请何克抗前去讲学(专门介绍这一理论)。该书首次阐明了创造性思维的结构与要素以及心理加工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结合不同学科教学来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对于中小学教师具有可操作性,因而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有重要指导意义。        2.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世界各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但对于“整合”的内涵、实质,特别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却没有一种系统的理论来给予科学的、合理的阐述。为了解决这一重大现实问题,何克抗教授在长期从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观点深入地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的教改实践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最后终于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运用这种理论可以深刻、清晰、明确地解释并指导上面所提出的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问题。该理论目前已成为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指导思想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一,正在引领国内“整合”的方向与潮流。
  3.儿童思维发展新论
  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育花费的学习年限很长,课时很多,但收效却不大,语言文字的教学长期处于少、慢、差、费的落后状态。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在对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何克抗对其进行批判性继承,并结合其多年进行中小学教改实践的丰富经验,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在此理论指引下,设计出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方法,大力培训语文教师掌握这一教学模式与方法,并开发出适合该模式、方法的丰富教学资源,从而使该理论得以尽快应用于实际。目前该理论已成为实现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在此理论指导下和网络环境支持下,可以使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识字、阅读与写作能力达到新课标五、六年级的水平)。
  4.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
  众所周知,中小学的英语教育也和语文教育一样花费很长的学习年限、很多的课时,而效果却很不理想——最终仍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在全面总结并批判继承现有各种儿童语言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从事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何克抗教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语觉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感知觉系统不是五种而是六种(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类感知觉只有五种即: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这第六种是语义知觉(简称语觉),是对语音的感知与辨析以及对语义的分析与识别的一种天生的感知能力,也是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前五种感知觉一般哺乳动物都有,只有语觉才为人类所独有)。在分析众多儿童与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案例的基础上,何克抗首次绘出了反映语觉敏感度的半梯形曲线。按照语觉论及语觉敏感度曲线,何克抗设计出全新的英语教学模式、方法,大力培训试验教师尽快掌握这一教学模式与方法,并组织教师开发出适合该模式的丰富教学资源。按照这种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可以大幅度提升儿童的英语听说能力。目前,语觉论已成为实现英语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5.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
  建构主义是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外教育领域流行的一种全新理论。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外仍有许多学者认为建构主义仅仅是一种学习理论而非教学理论。何克抗教授是最早从国外引进和介绍建构主义的学者之一。他不仅将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介绍,更将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介绍,尤其是率先提出“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即“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概念,并根据当时国际上对建构主义的最新研究进展,第一次较系统地总结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方法及相关的典型教学案例,从而受到广大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热烈欢迎,建构主义理论也因此而迅速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得到日益广泛的普及。何克抗撰写的关于建构主义的论文也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引用率最高的一篇论文。何教授关于建构主义思想论述及其内涵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影响,一度被认为是国内建构主义的代言人,不仅是电化教育系统内的人耳熟能详,甚至于专业以外的人士,听到何克抗,便会想起建构主义来。这么大的反响的取得,绝对不仅仅是因为何教授介绍和引进了建构主义,更重要的是他将建构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教育的实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并成功地推动了教学实践运用。
  何克抗科研论文(1995-2007)
  [1] 何克抗. 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 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2] 何克抗. 当代教育改革路在何方(三)——孔子教育思想给我们的警示[J]. 电化教育研究,2006,(12).
  [3] 何克抗. 当代教育改革路在何方(二)——孔子教育思想给我们的警示[J]. 电化教育研究,2006,(11).
  [4] 何克抗. 当代教育改革路在何方(一)——孔子教育思想给我们的警示[J]. 电化教育研究,2006,(10).
  [5] 何克抗. 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给我们的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2006,(11).
  [6] 何克抗. 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对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的憧憬[J].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5).
  [7]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 中国信息界,2006,(4).
  [8] 何克抗,马宁,. 基于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J]. 中国电化教育,2005,(12).
  [9] 何克抗,. 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2005,(11).
  [10] 何克抗.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二)[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2).
  [11] 何克抗.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一)[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1).
  [12] 何克抗.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和语文教学改革[J]. 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13]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14] 何克抗. 语觉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2005,(9).
  [15] 何克抗.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6).
  [16]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下)[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3).
  [17]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上)[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18] 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5,(Z1).
  [19]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 中国大学教学,2005,(5).
  [20] 何克抗.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 电化教育研究,2005,(4).
  [21] 何克抗. 《标准》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J]. 中国教师,2005,(3).
  [22] 何克抗,许骏. 计算机辅助测评(CAA)研究新进展——技能性非客观题的自动测评[J]. 开放教育研究,2005,(2).
  [23] 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
  [24]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 电化教育研究,2005,(1).
  [25] 何克抗.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J]. 基础教育参考,2004,(10).
  [26]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4).
  [27] 何克抗.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下)——对建构主义的反思[J]. 中小学电教,2004,(5).
  [28] 何克抗.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上)——对建构主义的反思[J]. 中小学电教,2004,(4).
  [29] 何克抗,林君芬. 基于语觉论的英语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J]. 中国电化教育,2004,(12).
  [30] 何克抗. 语觉论与英语教学改革[J]. 中国电化教育,2004,(12).
  [31] 何克抗.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3).
  [32]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三)[J]. 科学课,2004,(2).
  [33]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二)[J]. 科学课,2004,(1).
  [34] 何克抗.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J]. 中国大学教学,2004,(7).
  [35] 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 中国电化教育,2004,(6).
  [36] 何克抗. 倡导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建构主义[J]. 江西教育,2004,(8).
  [37]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下)[J]. 电化教育研究,2004,(4).
  [38]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下)[J]. 中国电化教育,2004,(4).
  [39]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 电化教育研究,2004,(3).
  [40]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 中国电化教育,2004,(3).
  [41] 何克抗.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和语文教育的深化改革——对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质疑[J]. 教育研究,2004,(1).
  [42] 何克抗. 颇有新意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选》[J]. 信息技术教育,2003,(8).
  [43] 何克抗. 把脉中国教育资源建设[J]. 中国远程教育,2003,(8).
  [44] 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1).
  [45]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 科学课,2003,(12).
  [46] 何克抗. 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e-Learning与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2,(3).
  [47] 何克抗. 建构主义 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 中学语文教学,2002,(8).
  [48] 何克抗. 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下)[J]. 中国电化教育,2002,(3).
  [49] 何克抗. 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上)[J]. 中国电化教育,2002,(2).
  [50]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 教育研究,2002,(4).
  [51] 何克抗. 网络时代呼唤教育理论创新(下)——对皮亚杰(J?Piaget)“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质疑[J]. 电化教育研究,2002,(12).
  [52] 何克抗. 网络时代呼唤教育理论创新(中)——对皮亚杰(J?Piaget)“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质疑[J]. 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53] 何克抗. 网络时代呼唤教育理论创新(上)——对皮亚杰(J?Piaget)“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质疑[J]. 电化教育研究,2002,(10).
  [54] 何克抗. 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 电化教育研究,2002,(1).
  [55] 何克抗. 谈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J]. 北京教育,2002,(12).
  [56] 何克抗. 网络时代呼唤教育理论创新(上)——对皮亚杰(J?Piaget)“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质疑[J]. 电化教育研究,2002,(10).
  [57] 何克抗. 网络时代呼唤教育理论创新(上)——对皮亚杰(J?Piaget)“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质疑[J]. 电化教育研究,2002,(10).
  [58] 何克抗. 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 电化教育研究,2002,(1).
  [59] 何克抗. 谈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J]. 北京教育,2002,(12).
  [60] 何克抗. 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证(二)[J]. 教育信息化,2001,(6).
  [61] 何克抗. 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证(一)[J]. 教育信息化,2001,(5).
  [62] 何克抗. CAI的理论基础和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二)[J]. 四川教育,2001,(Z1).
  [63] 何克抗. CAI的理论基础和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三)[J]. 四川教育,2001,(4).
  [64] 何克抗. CAI的理论基础和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一)[J]. 四川教育,2001,(1).
  [65] 何克抗. 网络应用技术新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2001,(8).
  [66] 何克抗. 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与李秉德先生商榷[J]. 电化教育研究,2001,(4).
  [67] 何克抗. 南国农先生的人格魅力与《爱莲说》[J]. 电化教育研究,2000,(10).
  [68] 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下)[J]. 电化教育研究,2000,(7).
  [69] 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 电化教育研究,2000,(6).
  [70] 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 电化教育研究,2000,(2).
  [71] 何克抗,李克东,王本中,谢幼如.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1999,(2).
  [72] 何克抗. 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下)——关于ME命题的论证[J]. 电化教育研究,1999,(2).
  [73] 何克抗. 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上)——关于ME命题的论证[J]. 电化教育研究,1999,(1).
  [74] 何克抗. 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J]. 天津电大学报,1998,(S1).
  [75] 何克抗. 多媒体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1998,(3).
  [76] 何克抗. 多媒体技术与学习[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1998,(2).
  [77] 何克抗. 多媒体教育的基本特征[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1998,(1).
  [78] 何克抗. 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二)[J]. 开放教育研究,1998,(3).
  [79] 何克抗. 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一)[J]. 开放教育研究,1998,(2).
  [80] 何克抗. 从信息时代的教育与培训看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下)[J]. 中国电化教育,1998,(12).
  [81] 何克抗. 从信息时代的教育与培训看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中)[J]. 中国电化教育,1998,(11).
  [82] 何克抗. 从信息时代的教育与培训看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上)[J]. 中国电化教育,1998,(10).
  [83] 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 一项影响深远的重要教改试验[J]. 语言文字应用,1998,(4).
  [84] 何克抗. 计算机辅助教学专题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1998,(4).
  [85]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四)[J]. 学科教育,1998,(6).
  [86]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三)[J]. 学科教育,1998,(5).
  [87]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二)[J]. 学科教育,1998,(4).
  [88]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J]. 学科教育,1998,(3).
  [89] 何克抗. 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下)[J]. 电化教育研究,1998,(4).
  [90] 何克抗. 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中)[J]. 电化教育研究,1998,(3).
  [91] 何克抗. 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上)[J]. 电化教育研究,1998,(2).
  [92]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下)[J]. 电化教育研究,1998,(1).
  [93] 何克抗. 美国的全球实验室课程(GLC)——一种基于Internet的全新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J]. 开放教育研究,1997,(6).
  [94] 何克抗. 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7,(1).
  [95] 何克抗. 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J]. 现代远距离教育,1997,(1).
  [96]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中)[J]. 电化教育研究,1997,(4).
  [97]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 电化教育研究,1997,(3).
  [98] 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 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的理论基础与试验模式[J]. 电化教育研究,1997,(1).
  [99] 何克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100] 何克抗 ,李克东 ,谢幼如 ,王本中. 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1996,(1).
  [101] 何克抗. 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J]. 开放教育研究,1996,(1).
  [102] 何克抗. 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J]. 中国电化教育,1996,(2).
  [103] 何克抗. 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J]. 中国电化教育,1996,(1).
  [104] 何克抗. 面向中小学的汉字编码性能指标分析[J]. 中文信息学报,1996,(1).
  [105] 何克抗. 教育与软件产业的关系[J]. 今日电子,1995,(10).

 
  承担项目
  1. 何克抗、余胜泉、马宁等,2000~至今承担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项目。该项目目前有十多个试验区130多所试验学校,成倍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受到社会好评。
  2. 林崇德、何克抗等,2003.7~至今承担教育部200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
  3. 何克抗、马宁等,参与教育部师范司重点项目“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参与标准制定与解读、培训大纲编写、教学人员(初级)培训教程编写、考试大纲研制等工作。
  4. 何克抗、李克东、王本中等,1994~2000年承担教育部基础司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该项目被誉为教育技术界三大试验研究之一,取得了广泛的影响与社会效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5. 何克抗、李克东、王本中等,2000~2010年承担教育部基础司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中小学各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继续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结构,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6. 何克抗教授、乌美娜教授等,1997.10~1999.10,《CAI 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小学.初中.高中语文(200001)、数学(200012)、英语系列课件及通用题库管理系统研究)》,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课题;
  7. 何克抗教授等,1998.5~2000.12,《教育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227002)》;教育部师范司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
  8. 何克抗、余胜泉:1999.12-2000.4:承担国家远程教育工程中的研究项目:《国家远程教育支撑系统开发》的研究,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WEB的远程教学支撑系统,教育部相关领导和专家多次参观了该系统的演示,获得了一致的好评;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以及教委网络信息中心试用。
  9. 何克抗等,1999~2000,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中小学系列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
  10. 何克抗,1998.1-2000.1: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新一代虚拟现实技术的高质量的教育与培训系统的研究。
  11. 何克抗:1994年至今:承担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重点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该项实验在国内已取得广泛得社会影响,被誉为“教育技术界最重要的两个实验之一”,目前已有600多所实验学校。该项目获国家教委基础教育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
  12. 何克抗:1992-1994 由何克抗主持的国家教委“八五”重点科技项目:“全国中小学教学用汉字编码规范及汉字输入系统”,其成果“认知码汉字输入方法”已于1995年1月由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正式发文在全国中小学普遍推广(上述“四结合”项目就是以“认知码”作为必要的工具和手段进行的)。与此同时,“认知码输入方法及汉字系统”获1996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