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给南开大学带来了什么
自南开大学教授、著名化学家杨石先和陈茹玉获得198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后,在整个九十年代,这所以文理见长的名校与此项殊荣久违了;当时间进入21世纪的前5年,南开大学已经拿到10项中国三大科技奖,其中3年7项国家
自南开大学教授、著名化学家杨石先和陈茹玉获得198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后,在整个九十年代,这所以文理见长的名校与此项殊荣久违了;当时间进入21世纪的前5年,南开大学已经拿到10项中国三大科技奖,其中3年7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纪录在全国科教界传为美谈。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南开大学“十五”期间共取得9719项成果,是“九五”的1.8倍,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2项。在这5年里,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有3次留下了南开教师的名字。
2005年是竞争日趋激烈的“十五”最后一年,南开大学的成绩单令人耳目一新:全国前二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前三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前三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前五的长江学者数量。
简单的数字对比,折射出一所历史名校正在演绎着的令人刮目相看的“变脸”故事。1995年至今执掌南开大学的侯自新校长,亲眼目睹了“211工程”实施以来给南开大学带来的变化。他说:“如果没有‘211工程’,一切不可想象。”
“211”让南开“有所为有所不为”
世纪之交,“把一个什么样的南开大学带入新世纪”,曾是这位校长面临的首要课题。
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调整、合并、扩招,在此前后多所高校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图。这一年,也是南开大学建校第80个年头。在师生校友心中,“世界一流大学”是南开当仁不让的目标。受高校合并热潮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大而全”是世界一流大学必由之路。
然而,“这样的想法太‘热’了,把眼光放长远,世界一流大学不能一蹴而就。”侯自新说:“适度扩大规模、挖掘教育资源是必要的,重要的前提是把质量放在第一位。”
“十五”期间,南开大学走的是“求精求强,注重特色”的道路。这项富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是在2003年学校第七次党代会上正式提出的,已成为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
而这一思路,早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南开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中已经呼之欲出。
根据这份文件,南开大学“十五”“211工程”的总体建设目标是:“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保持和发展学校特色,为把南开大学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奠定全面而坚实的基础。”“教育质量”、“办学效益”等“关键词”得到强化。
侯自新将其称为“内涵发展”:“我们的思路比较明确。南开从来都不是一个大学校,我们要从内涵上寻求突破,以质取胜。”
在思考过程中,南开人始终抱着谨慎、务实的态度:80年校庆后,初步酝酿提出“内涵扩张”;2000年,学校管理干部与学术骨干在反复讨论中提出“求精求强不求大”;2001年教师代表大会把发展规划和“211工程”相结合,形成“十五”“211”建设思路;2003年以党代会的形式形成全校的共识。
“求精求强,注重特色”是南开大学近年成功发展的重要条件。著名数学家、南开数学研究所教授龙以明对这一思路表示赞赏,他说,南开不贪大求全,相信将对今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国际知名”,南开大学从“十五”“211”开始了从“有所为”到“有所不为”的转身。
“211”让南开学科建设从“加法”到“乘法”
2004年9月,有“东方诺贝尔奖”之誉的“邵逸夫奖”公布首届6位获奖人,2000年起定居南开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是惟一来自中国高校的获奖者。
在陈省身的带领下,“十五”期间,仅有14名研究人员的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连续获得重要荣誉的肯定,赢得了国内外数学界的高度认可。张伟平所长与龙以明教授分别摘取2000年度和2004年度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自1985年该奖设立以来,共有5位中国数学家登过这项国际数学大奖的领奖台。
龙以明和张伟平获邀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做45分钟大会报告。两人还先后获2004和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先后获第七和第九届中国数学会陈省身数学奖。数学所教授葛墨林200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张伟平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还是迄今为止“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6位获得者之一。
南开大学“十五”“211工程”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重点建设13个项目。学校在建设中不做加法做乘法,敢于削枝减叶,加强学科布局结构调整和融合,进一步凝练方向,优化结构,汇聚队伍,带动相关学科特别是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已形成若干高水平学科群,进而拉升了整体学科水平。
2002年,由南开大学教授杨生茂与武大刘绪贻教授任总主编,“六五”期间启动、“十五”期间完成的六卷本《美国通史》出版,这是目前国内篇幅最大、内容最为系统的美国通史著作,集中体现了国内美国史研究的整体水平,在已出版的各种国别通史中也首屈一指。
侯自新说,“211工程”建设是在几个点上,最后的成果却在面上。从中受益的不仅是重点项目,而是整个学科和环境。除传统优势学科继续领先之外,一批新兴应用学科也进入人们视野,光学工程、微生物学、应用数学、环境科学、农药学和企业管理等一批应用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而工学、农学原本是南开传统上不具优势的领域。
中科院《世界科学中的中国》研究报告(2005)指出,超分子化学的学科体系正在形成,并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与纳米科学组成新的学科群。这份报告显示,在超分子化学-分子自组装研究领域,以1999—2003年SCI论文数量排序,南开大学居世界第4名,位列亚洲首位。这是中国化学研究机构在某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上进入世界前列的重要记录。
南开物理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泰达应用物理学院,2003年成立以来,已成为国内本领域科研条件最好的研究机构,其中超快光子学实验室达国际领先水平,使南开应用物理学科站到了世界前沿。院长许京军领衔的课题组促进了光折变非线性光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获得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十五”期间,在我国人文社科最高研究机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评选中,南开大学有6个入选,其中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被评估为全国19个优秀基地之一。
“十五”期间,南开大学的重点学科从11个增至1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从10个增至16个。2002年—2004年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南开大学有16个学科参评,其中15个进入全国前10位,位居全国高校第6;8个进入前5名,位居全国高校第8;分别有8个和3个学科进入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学前10名,位居全国高校第四和第九。在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南开规模适度、学术精良的特色得到展现。
“211”让南开教师换了一代人
师资队伍建设是南开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的三大主要任务之一。“九五”期间,人才问题曾是南开的隐忧,各个学科都一度“青黄不接”。
2000年,南开大学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16%,截止2005年9月,这一比例已提高到56%.2003—2005年,3位南开大学中青年教授连续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十五”是南开大学的代际交换期,学校发生的最大变化是教师队伍变“年轻了”,主要学科带头人处于40-50年龄段。最近三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第一获奖人的年龄呈递减状态:陈瑞阳、廖代正2003年获奖时分别为70岁和64岁,2004年的龙以明56岁,2005年的张伟平和许京军分别是41岁和39岁,二人曾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南开历史学科“十五”期间在《历史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论文中,已有半数作者的年龄在45岁以下。
根据南开大学人事处的一份统计,2000年全校共有专任教师1543人,其中51岁以上者为500人,约占32%.2005年的统计是,1614名专任教师中51岁以上者为301人,比例下降至19%.与之对照的是,36岁至50岁的教师,2000年有544人,约占35%;2005年增至815人,超过50%。
在“十五”“211工程”的支持下,南开大学投入400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超额完成了2500万元的投资原计划。这笔经费不啻是一场及时雨。学校及时加强培养和引进中青年学科领头人、杰出教师和学术骨干,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短短几年,南开整个换了一代人”,侯自新慨言。
截止2006年3月,南开大学已有25位长江学者,2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跨(新)世纪人才69人。南开教师还组成了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和两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教师年轻化背后,是南开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行管理机制、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
1998年,南开大学在全国较早开始对杰出青年人才予以重点支持,最高岗位津贴达到10万元。
到了2001年,南开大学已经全面实施岗位津贴制,以岗位、职责、业绩为依据确定岗位津贴等级,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竞聘上岗者在保持原工资不变的前提下,每年津贴收入按三类12级划分。
2004年,南开大学进一步总结经验,首次就人才问题召开了全校工作会议,出台旨在吸引高端人才来校的“陈省身百名讲席教授计划”,加强学术团队建设的“南开大学创新学术团队建设实施办法”,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队伍建设的“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实施办法”,激励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南开大学‘希望之光’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和“南开大学‘伯乐’奖励计划”等10项新举。实行“非升即转”的聘任制度,南开教师如果按规定在原有聘任期满后,不能受聘更高岗位,将按聘任合同转聘为其他类岗位或作其他安排。
学校还为优秀人才配备学术梯队、建设学科平台、提供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等,把人才工作作为考核院系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十五”“211工程”建设期间,南开大学用于大型仪器平台建设的资金达人民币6425万元。
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周其林教授举例说,核磁共振仪器平台的建立对南开大学有机化学学科近年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数量和质量连创新高发挥了极大作用。
教师年轻化,学校发展后劲足了。“有一批年轻人已经崭露头角,这是我们今后充满信心很重要的一点。”侯自新说。
“211”让刚毕业的学生感到南开“陌生”了
2000级南开大学金融系学生郑昊,还记得入校时的西北村和化工厂,通往西门的道路遇到下雨天便泥泞不堪,散发臭味的垃圾堆与学府气息极不相称。2006年初,他重回母校,访遍了整座校园后,脑海中的记忆开始淡化:
嘈杂的西北村成了大学生活动中心,化工厂原址上建成了校内最大的学生公寓群。大中路畔的旧宿舍已被扫平,取而代之的是35000平米的第二教学主楼,结束了南开学生排队“占座”上自习的历史。为本科生建设的综合实验楼内,坐落着第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开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今天的南开学生,学习生活享有更多便利。在“十五”“211工程”支持下,南开大学校园网已经从千兆升级到万兆,为历届校友提供免费永久电子邮箱服务。图书馆采购的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数据库达到51个,在全国高校中位居第6,另有7个学校自建特色数据库已成规模并提供服务。而在“九五”末,南开大学仅有5个数据库,全部为采购。师生们改变了获取学术资源的习惯,手段已从纸质文献为主发展到以数字化信息资源为主,有5个数据库在南开的使用率位居全国之首。
“回到南开,感到既熟悉又陌生。”郑昊把他返校的最大感想,一次又一次告诉昔日同窗。
南开大学“十五”期间的基建主要是围绕学生进行的。
容易看到的是物质,更多变化在无形中。比如“十五”期间,南开大学教师为学生开出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为了表彰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长期的教育成绩,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向其颁发2005年度“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教育基金”,全球共24个机构获奖。
2005年,南开大学保险学科专业课程在国内率先整体通过澳大利亚新西兰保险金融学会的资质认证,使得“南开牌”保险学士和硕士分别自动获得该学会高级准会员和会员资格。
2005年,中国数学会颁发“钟家庆数学奖”,奖励10名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有两名出自南开数学所。
同样是2005年,南开大学赢得2007年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举办权,这在天津历史上尚属首次。
2001—2005年,卓有声誉的南开大学学生合唱团共获得国际奥林匹克合唱比赛等世界合唱大赛的10项金奖。
2002年,南开大学启动“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本科生也能申报自己的科研课题与经费,学校每年投入的经费达到百万元,迄今已举办至第四届,数千名学子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做出的大量成果以论文、专利、报告等形式得以发表。有的本科生甚至在国际顶级的刊物上发表论文。2005年,南开大学先后召开全校工作会议,接连出台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
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南开大学量力而行,从2003年起已经不再扩招本科生,努力调整教师与本科、硕士、博士生的结构,使资源实现合理配置,已初步形成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
如果没有“211工程”的这十年,南开不可能有今天——在记者采访中,多位教师这样强调。据他们回忆,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中国教育处于困难时期。当时南开大学维持基本运转的资金都十分匮乏,最困难的时候,甚至教师工资也得不到保障。
“国家投入少,自筹能力也弱。大家都忧心忡忡,觉得困难非常大,也没有思路去解决问题。”一位理工科教授回忆。
与之相佐证的数字是:1990年代初期,南开大学年收入是8000万,2005年则超过8.4亿。“十五”期间,南开科研总经费比“九五”增长3倍多,师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211工程”如雪中送炭,为南开大学送来肥料;枝繁叶茂的南开删繁就简,不断补充和输出养分,大步走进“十一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攥紧拳头,而不是撒芝麻。力量得到聚集,势头就上去了。”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打着比方。
薛进文说:“‘211工程’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事,它的实施带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为全面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是另一条崭新的起跑线。
- 2021-03-0520考研之南开大学精华经验真题汇总【入版必看】
- 2023-06-02胖鱼二战南开大学中国史成功逆袭经历(含复试真题及面...
- 2022-05-3019级南开金融专硕408上岸经验贴
- 2022-04-02南开大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 考研经验分享
- 2022-03-25终于有时间写南开汉硕经验贴了
- 2022-01-2422南开税务专硕真题回忆版
- 2021-10-19南开经济学考研专业课备考最全经验贴--经济学博士分享
- 2021-07-05南开哲学院逻辑学经验贴
- 2021-05-252017南开金融专硕360+经验帖—圆梦南开一点小感想
- 2021-05-1419一志愿南开大学中国史382分 专业课253分 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