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介绍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于1999年12月6日正式成立,是原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工业大学合并后新组建的学院,该学院由原昆明理工大学国土开发与城乡建设系和资源开发工程系组成。 学院现设三个系:地球科学系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位于昆明市莲花池畔的昆明理工大学莲华校区,是昆明理工大学办学历史最长、水平最高、层次最全的学院之一。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5年3月。当时,云南私立东陆大学成立了采矿冶金系并开始招收本科生,后来东陆大学改组为云南大学,采矿冶金系改名为矿冶工程系,归属于云南大学工学院。1954年8月,根据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云南大学工学院分立出来组建了昆明工学院,定性为以有色金属和采矿为重点的多学科性工学院。昆明工学院成立后,原来的矿冶工程系分成了冶金系和采矿系,冶金系设有矿物精选和有色金属冶炼两个本科专业,采矿系设有金属与非金属地质测量及找矿和矿区开采两个本科专业,一个两年制专科采矿专修科。1959年,金属与非金属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从采矿系中分出成立地质系,采矿系则新增矿山机械专业。1964年,矿物精选专业从冶金系分出并入采矿系,采矿系同时更名为采选系。1972年地质系增设工程测量专业,73年开始招收短期进修班,78年正式招收本科生。1980年,采选系的矿山机械专业划归机械系。1988年6月,为适应形势发展,采选系更名为“资源开发工程系”,地质系更名为“国土资源开发与城乡建设系”。1995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昆明工学院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1999年12月,“资源开发工程系”与“国土资源开发与城乡建设系”合并成立“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国土资源工程学院的软硬件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学院现有四个系一个所,七个本科专业,十一个工学硕士点,三个理学硕士学位点,两个管理学硕士点,四个工程硕士领域,一个七个工学博士学位点,三个管理学博士点,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三个省级重点学科。学院的地质、采矿、选矿学科1998年6月被云南省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协调小组和云南省经贸委认定为“云南省矿业开发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中心”,由学院设立的“昆明理工大学安全生产培训中心”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3年首批认定的国家二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2006年,云南省教育厅在学院设立了“云南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则批准学院为“西部特色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中心”建设单位。还有“中国有色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调查研究所”也设在本院。另外,学院还有10个经学校或相关部门批准设立的研究所(中心),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
学院拥有的各类用房总面积现已达10320平方米,其中教师、研究生工作用房占22%,每位教师和几乎所有高年级的研究生都能有一个固定的工作学习场地。科研实验用房占65%,有各专业实验室38个,科研试验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一千四百万元,其中新近投资250余万元建成的微量元素检测分析室,和投资70余万元建成的矿物晶体偏光显微观测互动试验室,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另外,学院还投资近240万元,建成了全国高校矿物加工专业唯一具有日处理量3-10吨规模的,可浮选、重选、磁选、控温搅拌连续浸出的中试车间,具备了承担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选矿,化工矿产加工,稀贵金属提取等方面多流程结构、多方法联合的中试和半工业性试验的能力。而学院的地学博物馆则是全校的一大亮点,拥有绝世古生物标本、珍贵的世界岩矿标本一万多件,在国内的高校中难得一见,1998年被认定为中国地质学会和云南省科协的“科普教育基地”,除满足教学需求外,仅2004—2006三年期间就接待了国内外各方面的参观者9800余人。
据近三年的数据统计,学院在校的各类国家计划全日制学生在两千人左右,其中本科生约占74%,硕士生约占19%,博士生约占7%,平均每年为国家培养本科生38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人,工程硕士30人,工学博士20人。据粗略统计,学院各专业至今已累计为社会培养了各层次人才近二万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28人,其中73%是专职教师,27%具有博士学位,21%具有正高级职称。近年来通过多种途径的培养锻炼,又涌现出一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负起了主干课程的主讲教师或重要科研课题的负责人。学院的这支师资队伍,是一个结构合理、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显著的学科群体,在国土资源规划与开发、矿产技术经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水工环生(水文、工程、环境、生态旅游)地质、新兴矿物材料和非传统资源开发利用、矿山环境地质综合治理、城市环境地质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地震工程地质力学、地形变形监测分析和预报、工程测量的应用、大气折射理论与在空间测量技术中应用的研究、基于GIS的国土资源信息数字化工程理论、土地资源信息数字化、采矿理论及应用、岩石力学和岩体工程稳定性、工程爆破、工矿企业通风除尘与安全技术、矿物化学开采、系统工程与矿业人工智能、选矿设备和工艺、粉碎理论、浮选表面化学及浮选理论、磁电选矿与磁性材料、黄金提取、选矿自动化等方面,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据不完全统计,建校以来学院的各专业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00余项,总经费超过亿元以上。近三年来,学院的科研创收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2001~2005年度,每年都有一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项目类型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国际合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00余项,以及承担企业科研项目400余项。在这些项目中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有200余项,国家专利30余项。在著书立作方面,公开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40余本,参编各类教材和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超过2000余篇。
根据学校“十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目标和方向,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学院今后办学的目标定位是: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立足西南,辐射全国和东南亚,服务于矿业和城镇建设,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培养及科研相适应,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工科为主多学科配合,把学院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重点学院,成为西部大开发和地方经济建设所依托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