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理与生态学研究室由原来的植物区系地理与民族植物学研究室整合而成,设有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院级重点实验室和民族植物学实验室,同时负责标本馆的运行和管理。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10名,硕士生导师15名。在植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东亚植物区系的形成与发展、重要植物类群的起源和演化及其分子机制等领域取得一批高水平、有国际影响的成果,已成为我国生物地理学研究的主力军。民族植物学及生物文化多样性(biocultural diversity)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地位。
其科技目标是:以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以及民族植物学重点实验室(所级)为学科研究平台,以植物标本馆和信息系统(数字化标本馆,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为支撑,利用野生种质资源库建设的实验平台和植物园的活体收集资源,开展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同时也为野生种质资源库和植物园的学科发展提供基础理论资料支撑。
主要研究方向为:1)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的研究;2)重要类群的系统发育和进化的研究;3)民族植物学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跨太平洋间断的分子生物地理学机理;2)高山植物区系起源和进化;3)重要类群生物地理格局形成机制的研究(包括孢子植物的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4)东亚植物区系演变的地质历史及现代分格局形成的研究;5)热点和重要区域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和保护;6)重要类群的分类、起源和演化;7)繁殖生物学和物种生物学的研究;8)孢子植物重要类群的分类及系统演化;9)民族药用植物学的研究;10)民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民族植物学的研究;11)民族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管理;12)农业生物多样性与植物遗传资源;13)生物信息系统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