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云南研招网 >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招生简章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07年博士招生简章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07年博士招生简章

 


 

 

研究所概况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位于有“春城”之称的云南省昆明市北郊黑龙潭风景区,其前身是成立于1938年的云南省农林植物研究所,1951年成为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的一部分,即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1958年独立建所。本所以“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为奠基石铭文,意为认识植物、利用植物、造福于民。现任所长李德铢研究员。我国老一辈植物学家胡先骕、严楚江、郑万钧、汪发瓒、俞德浚、蔡希陶、陈封怀、吴征镒、周俊、孙汉董等先生曾先后在这里任职。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李先念、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莅研究所视察和指导工作。
    通过中国科学院两期创新的洗礼,昆明植物研究所合理优化整合了学科,围绕国家与区域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凝练科技目标,优化学科布局,形成了“二室一园一库”的战略布局。以多学科联合为特点,取得了若干重要创新成果,在人类健康、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做出了贡献,其中抗艾滋病新药“复方SH”已在泰国获得注册,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进展顺利,国际合作成效显著。科普工作、信息化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园区环境焕然一新。
    研究所现有在职的科研和管理人员224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归国博士和博士后20人。现有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40人。研究所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目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260余人。现有植物学、药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点和植物学、药物化学博士学位点。1991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研究所占地面积1018亩,房屋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拥有多种大中型现代仪器设备,如400兆和500兆超导核磁共振仪、高分辨质谱仪、超速冷冻离心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植物标本馆收藏植物标本120多万份,图书馆藏书25万册。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对外开放的植物园,以及一个院省共建的国家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将新添近7000万元的仪器设备,五年内将保存野生生物种质资源6450种66500份(株),十五年内达到19000种190000份(株)。这些都为研究所全面开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科学平台和技术支撑。
    1999年昆明植物研究所首批进入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基地建设行列,成为中科院“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研究基地”试点单位之一,2006年顺利进入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基地的建设。自1999年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先后承担科研项目25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30余项,编撰专著60余部,发表论文1500余篇,授权专利60余项,新药注册1项,新农药注册5项,依托研究所的技术和成果转让2005年一年就为地方经济创产值约10.59亿元,利税约1.02亿元(仅云南省)。
本所负责编辑出版的《云南植物研究》(1979年创刊)是发表我国植物学科学论文的主要学术刊物之一,也是我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之一,已发行到英、美、日、德、法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一等奖。
    昆明植物研究所有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利用院公派及国际合作等多种渠道,先后派遣400余人次到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考察、访问、进修和参加学术会议。与美、英、德、法、日、俄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近年来与美国加州科学院、密苏里植物园、威斯康辛大学,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邱皇家植物园,德国拜耳公司,日本津村制药株氏会社、三得利公司、富山中央植物园,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国际遗传资源研究所、国际混农林研究中心,泰国卫生部,麦克阿瑟基金会、福特基金会,以及国内的华立集团、云南白药集团、丽珠集团、三九集团和云南河口绿大地公司等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战略目标和定位
    昆明植物研究所以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和植物园为基本研究单元与科学平台,立足云南和我国西南部,面向东南亚和喜马拉雅地区,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瞄准国际现代植物科学前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前沿,加强原始性科学创新,加强战略高技术创新,为国家的生物多样性持续利用与保护、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跨越式的重大贡献。到2010年,将我所建设成为具有当代植物科学研究体系,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特色鲜明、立足于国际化竞争的国立研究所,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高级生物学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基地,以及天然药物和花卉产业化的孵化基地。

学科布局和方向
    根据研究所的研究积累、学科布局和创新目标,将生物地理学、植物化学、植物种质资源与基因组学作为三个创新重点领域。把分子生物地理学及植物系统演化和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学意义作为基础研究的重点,把天然活性物质、创新药物和野生花卉资源及新品种选育作为实现知识转移和产业化发展的两个重点方向。主要开展以植物生物地理学和分子进化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植物进化生物学;以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学意义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植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以模式植物基因组提供的手段和信息进行的以野生植物基因资源研究为主要方向的植物基因组学;以及以植物迁地保护为主要方向的保育生物学开展原创性的研究。在生物地理学、植物化学和新药研究、植物进化与比较功能基因组学和保育生物学的研究方面,形成新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格局,成为国际上在植物多样性、植物资源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机构,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批原创性的成果,为国家和东南亚、喜马拉雅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重大贡献。

近5年的重要科研成果

 2001-2005年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614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5项;新药注册1项,新农药注册5项。
 由吴征镒教授主编,经过全国四代人的艰辛努力,全书为80卷126分册,记载301科3408属31142种维管植物的《中国植物志》于2005年全部完成。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志,标志着基本摸清了我国植物家底,并使我国植物资源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具备最重要的基础数据。
 抗艾滋病新药(复方)SH获泰国卫生部正式批准注册。
 抗心血管疾病新药“灯盏细辛酚注射液” 进入二期临床研究。
 抗早老性痴呆一类新药“芬克罗酮”获准进入临床研究。
 二类新药“CA-1”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工作。
 一系列候选药物正在做临床前研究工作。
 已选育出42种有自主知识产权、地方特色的花卉新品种,完成新品种注册登记。
 完成了云南特色花卉角蒿、地涌金莲、滇丁香等6个品种的繁殖技术。
 在天然农药方面,开展了除虫菊的研究,共引种选育除虫菊新品系10个,推广面积已达15万亩;研制和开发出15个除虫菊酯产品。

研究部门介绍
    目前,本所设有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理与生态学研究室(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民族植物学实验室)、植物园和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四个研究部门,即“二室一园一库”。

1、生物地理与生态学研究室
    生物地理与生态学研究室由原来的植物区系地理与民族植物学研究室整合而成,设有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院级重点实验室和民族植物学实验室,同时负责标本馆的运行和管理。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10名,硕士生导师15名。在植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东亚植物区系的形成与发展、重要植物类群的起源和演化及其分子机制等领域取得一批高水平、有国际影响的成果,已成为我国生物地理学研究的主力军。民族植物学及生物文化多样性(biocultural diversity)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地位。
    其科技目标是:以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以及民族植物学重点实验室(所级)为学科研究平台,以植物标本馆和信息系统(数字化标本馆,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为支撑,利用野生种质资源库建设的实验平台和植物园的活体收集资源,开展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同时也为野生种质资源库和植物园的学科发展提供基础理论资料支撑。
    主要研究方向为:1)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的研究;2)重要类群的系统发育和进化的研究;3)民族植物学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跨太平洋间断的分子生物地理学机理;2)高山植物区系起源和进化;3)重要类群生物地理格局形成机制的研究(包括孢子植物的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4)东亚植物区系演变的地质历史及现代分格局形成的研究;5)热点和重要区域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和保护;6)重要类群的分类、起源和演化;7)繁殖生物学和物种生物学的研究;8)孢子植物重要类群的分类及系统演化;9)民族药用植物学的研究;10)民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民族植物学的研究;11)民族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管理;12)农业生物多样性与植物遗传资源;13)生物信息系统的研究等。

2、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该研究室1987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向国内外开放,1998年经云南省政府批准为云南省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2001年10月被国家科技部晋升为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16人。近5年发表的新化合物930个,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心。
    其科技目标是: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区域植物资源优势,综合昆明植物研究所多学科的优势,形成能够适应21世纪学科发展特点的多学科整合的研究团组,在传统植物化学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具有原创性的植物化学研究领域和新的生长点,形成当代植物化学研究新的格局和研究体系,同时使植物化学成为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植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公认的一流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为:以我国西部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有机化学为基础,运用化学、生物学和现代分析手段,开展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测定、生物活性与功能、结构修饰与合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的研究,与相关学科相结合,为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创新植物药和中药(广义)现代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新结构、新类型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2)生物活性成分及天然先导化合物的研究;3)植物新药及生物农药的研究;4)药用植物资源及有效成分利用研究;5)中药现代化相关的质控研究;6)植物化学生物学与化学生态学研究;7)生物协同进化的化学生物学等。

3、植物园
    昆明植物园始建于1938年,是一个集科研、科普、旅游和教学实习为一体、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多功能综合性植物园,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亚热带植物多样性及种质资源保存研究基地和山茶、木兰、秋海棠等植物的引种栽培中心。昆明植物园由原来的植物园和植物生物技术研究室整合而成。2000年,又通过国际合作和院省合作,在丽江复建了丽江高山植物园和野外工作站。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9人。
    其科技目标是:以中国西部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包括观赏、药用和香料等)和市场主流花卉品种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理生态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以及相关生物技术手段,对野生花卉资源的开发和持续利用,对市场主流花卉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涉及到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理论进行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1)云南野生花卉资源的引种保存和选育种研究;2)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3)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引种保存和抗逆性遗传资源的评估及筛选研究;4)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5)极端环境下植物生命过程的分子机理的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1)野生花卉资源的调查、引种栽培和繁殖技术研究;2)花卉遗传多样性、新品种选育和品种产权保护技术;3)野生花卉驯化适应性的分子机制及其应用;5)花卉引种驯化的生理生态适应基础;6)花卉采后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理与保鲜技术;7)次生代谢产物调控与花卉品种改良;8)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调查和种质资源保存;9)濒危植物的生殖生物学研究;10)濒危植物种群结构与动态的研究;11)药用植物资源的引种保存和抗逆性遗传资源的评估及筛选研究;12)极端环境下植物生命过程的分子机理研究等。

4、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中国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是正在建设中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将于2006年底投入试运行,总投资1.48亿,包括植物种子库、DNA库、植物离体库、微生物库、动物种质库、信息中心、研究实验室。研究系列拟设4个研究团组:(1)种子生物学,(2)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与基因组学,(3)植物进化发育遗传学(Evo-Devo)与植物生物技术(细胞和组织培养),(4)大型真菌保存研究。由此,组成统一管理的支撑系统,包括种子采集、种子库、DNA库、离体库、大型真菌库和信息库的日常运行和管理。近期收集主要以云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为重点,兼顾周边地区(含青藏高原),收集保存对象以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为主,兼顾动物和微生物的种质资源,为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及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条件和决策依据。目标是建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亚洲一流的较为完整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和科学体系。
    基因组学的蓬勃发展已给进化生物学,生态学和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与基因组学研究团队将紧密跟踪并及时利用重要模式植物基因组学前沿的最新进展,综合生物信息学,实验基因组学,理论群体遗传学和野外生态学等多种手段,以重要农作物及近缘野生濒危物种基因组为研究对象,探讨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中的重要问题,旨在积极发展植物进化基因组学和生态基因组学,继而在理论上和方法上丰富植物保护基因组学的发展,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手段和理论基础。
拟开展的主要研究方向为:1)种子生物学;2)植物进化基因组学研究; 3)模式植物及其近缘基因组的比较功能基因组学研究;4)生物信息学和分子进化研究;5)重要作物野生近缘种的生态与保护基因组学研究。
近期拟开展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1)珍稀濒危、特有和有重要经济价值植物的种子生物学;2)水稻,拟南芥和杨树及其近缘植物基因组的多倍体进化研究;3)植物基因重复后基因丢失与保留基因功能分化的进化研究;4)植物基因重复后基因转换的进化机制的研究;5)植物转座子对基因结构,表达,功能与进化的影响以及转座子在基因进化中的生态适应与选择;6)通过植物转座子在全基因组中的群体动态研究植物基因组大小变异式样,结构复杂性与基因组进化;7)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中具有重要功能的基因家族的分子进化及其在天然居群中的生态基因组学研究;8)水稻基因组的起源,驯化选择和居群进化历史,水稻及其近缘野生稻的群体基因组学研究;9)重要农作物野生近缘的保护基因组学研究。

报 考 条 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勤奋学习,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获得学士学位满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已被聘任为中级以上职称的、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并在本研究领域有显著成绩的人员。初试、面试成绩合格后,需加试两门硕士生主干专业课及政治课;
3、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45周岁;
4、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在职考生须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开具同意报考的证明;
5、现役军人考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报考手续。

报名及考试时间、地点

1、报名时间:考生根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确定的报名时间进行网上报名,过期不再受理。
2、报名网址:http://wb.gucas.ac.cn
3、需提交的报考材料:
(1)报名信息表(网上报名后打印),须粘贴照片,考生本人签字;
(2)报名费100元;
(3)两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以上职称的专家推荐书;
(4)硕士期间学习成绩单、学位证书复印件或证明(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须在入学前提交学位证书或证明及答辩委员会决议的复印件;
(5)同等学力考生须交已学过的硕士学位课程和成绩(含大学学习成绩单),并提交在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相当的学术论文全文;
(6)以上材料于网上报名后寄到昆明植物研究所组织人事教育处;
4、考试时间:每年招收一次,秋季入学2007年3月中旬;确切时间以准考证为准。
 

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龙泉路610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联系部门:组织人事教育处
联 系 人:李 英  曾艳梅
电    话:************   5223034
传    真:************
邮    编:650204
邮件信箱:liying@mail.kib.ac.cn
          zengyanmei@mail.kib.ac.cn

复  试
考试结束后次日进行复试,同等学力考生须加政治理论和两门专业科。复试后进行身体健康检查。


学制、待遇及毕业分配
    博士、学制一般均为三年。
    按教育部和财政部有关规定办理外,全面实行“研究生助理津贴”和“西部学子奖学金”制度,由三个部分组成:助学金、研究生助理津贴、西部学子奖学金。
毕业生就业:在保证国家需要前提下,贯彻学以致用原则,由国家安排与自由选择就业。

注:
    我所不提供往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2007年我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考试用题途径如下:
1.全国统一试题:101政治理论、201英语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统一试题:419有机化学, 449微生物学, 446植物生理学,450细胞生物学,451遗传学, 611生物化学(甲)
3.本所自命题:635植物学, 481植物生态学,484种子植物分类学,488植物地理学,479普通真菌学,636天然药物化学
考试大纲均可在我所网上下载 。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