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江苏研招网 > 江苏科技大学 > 院校资讯

江苏科技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介绍

  学院简介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是我校规模最大的院系之一,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机电结合为特征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和轮机与动力工程两大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基地,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综合实力得到迅速提高和加强,在船舶和机械行业中有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现有六个本科专业:

  1、 热能与动力工程设有:船舶动力装置 热力发动机 制冷与空调工程 热工自动化 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修

  2、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设有:机械设计及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制造系统及工业工程 模具设计与制造 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修

  3、 轮机工程设有:轮机维修与管理 轮机自动化 轮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三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修

  4.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设有:设备设计与制造 建筑环境系统工程 智能建筑 城市能源供应工程 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修

  5. 工业设计设有:产品造型设计 环境设计 二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修

  6. 机械电子工程设有:机电一体化 数控技术及应用 二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修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现有两个工学硕士学科点和一个工程硕士招生点: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学硕士点)

  2、轮机工程 (工学硕士点)

  3、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 (工程硕士点)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目前在校本专科生1800余人,硕士研究生40余人。自1978年以来,共培养出本科毕业生4000余名,硕士生30余名。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35人,讲师和工程师42人,其余为助教、助工、教学实验人员和技术工人。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创业,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思想作风好、学术造诣高、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学科配套比较齐全,师资和科研力量较为雄厚,在社会上享有一定声誉。机械工程学科的赵良才教授为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轮机与动力学科的姚寿广教授为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科研手段齐全,试验设备先进,拥有多套高精设备及300余台各类计算机。尤其在机电控制、CAD/CAM、机械工程及产品设计开发、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与空调工程、热力设备的性能优化及仿真模拟技术、船舶及机械结构的减振降噪等方面具有较为先进的研究手段。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每年有百余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近年来加强了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每年举行十余场学术讲座,有着良好的学术氛围,也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科研工作已形成坚实的基础,每年承担各类科研、科技服务项目数十项,近五年的平均年度经费近400万元。

  1991年至2002年期间,该系获省部级以上鉴定成果数十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40余项。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致力于教育、科研优势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促进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真诚地期望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及社会各界在教育、科研和技术开发等各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环城路2号B1-南二楼

  邮编:212003

  电传:(0511)4401142

  硕士点介绍“轮机工程”硕士点

  轮机工程专业是以船舶主辅动力机械、设备及系统性能、设计制造及自动控制为研究对象的一个综合性的高技术学科。

  轮机工程硕士点是我校最早开始招收研究生的学科点之一,目前有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40多人,其中正高与副高职14人。具有博、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占60%以上,他们当中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目前本学科师资梯队老中青结合,特别是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开始起到核心作用,使得本学科的研究充满朝气,学术思想活跃。

  本学科点拥有较为良好的仪器设备和试验手段,多年来承接了大量的国防预研重点型号以及基金项目等,近五年来纵横向科研经费累计约600余万元,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余篇,出版多本专著和教材,使本学科点在船舶及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硕士点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校最早设立的硕士点之一,是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拥有教师及科研人员5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占60%以上,其中正、副教授18人,3人是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是省优秀学科带头人,1人是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3人是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近五年来,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基金等省部级科研和企业委托攻关项目十多项,科研经费600余万元。重点研究CIMS和柔性制造技术(FMT)及机械中的测试与控制技术,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8项。该硕士点拥有信息化制造实训中心,其中有先进的制造测试设备,FMC实验室,测试与控制实验室以及CAD/CAM/CAE先进软件,是理想的科研及学习场所。

  硕士生导师

  姚寿广 男 (1962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工学博士,博导。1984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船舶内燃机专业;1990年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工程系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0年在浙江大学能源系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轮机学术委员会委员兼涡轮机与锅炉学组副组长、江苏省造船工程学会轮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内燃机学会大功率柴油机分会委员;江苏省内燃机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委员会委员;全国船用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舱室机械分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机电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教育协会能源与动力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设备》、《江苏船舶》等杂志编委。1997年被列为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2003年列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

  主要研究方向:动力机械系统与设备的性能优化及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九十年代以来主要从事(舰船)热能动力机械、设备及装置的性能试验与优化、数值模拟分析和数字化设计等研究工作,并承担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热工与系统仿真及模拟等课程教学,先后主持完成“柴油机燃用乳化油的节能试验研究”、“舰船动力机械零部件可靠性分析及寿命估算中新的不确定方法的研究”、“大型高、中温热管的性能试验研究”、“××艇汽轮发电机组汽轮机叶片防冲蚀研究”、“舰船电子设备可靠性试验通风冷却技术研究”、“冷凝器水模拟试验台测控系统研制”、 “文丘利油燃烧器冷、热态流场的数值模拟”、“蒸汽轮机结构强度设计中新的模糊可靠性设计方法研究”、“饱和汽轮机叶片防冲蚀保护方法对比试验研究”、 “船舶舾装数字化虚拟生产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舰载电子电器设备高热流密度散热冷却新技术研究”等二十余项国防型号重点攻关技术项目、国防预研重点项目、国防预研基金项目、国防合同项目及民品项目。其中已有四项科研成果分别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的热工重点建设课程获省“一类优秀课程”,并有一项教学成果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自90年以来,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30余篇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核心学术刊物上,被EI、ISTP收录1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国家及国防科工委重点规划教材各一部。获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

  景旭文,男,1964 年生,1985年毕业于江苏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1988年至1991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机械工程系就读硕士研究生,于1991年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省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硕士点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景旭文同志一直从事并行工程、CIMS、虚拟制造、网络制造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完成省部级预研基金和企业攻关项目十多项,正在主持研究如: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基金和企业攻关项目等多项课题,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2部。该同志还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技术分会GT理论及综合应用技术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站联合会船舶分会机械加工专业网秘书长等职,现正带领本学科团队积极开展“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省级特色专业建设。

  赵良才,男,教授,机动院名誉院长,1942 年8月出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从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制造系统和CIMS等方向的研究。“十五”承担多项国防预研基金或预研项目及与企事业合作项目。曾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二次,三等奖多次,是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国内外发表60论文余篇,其中多篇被EI和ISTP检索。

  曾文火,   男,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教授, 196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物理系,同年分配至辽宁从事国家重点工程核反应堆控制系统研制工作,1982年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86- 1988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留学,1999年作为客座教授再度赴该校从事为期半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要从事机电控制、电液伺服、自动检测、计算机控制、嵌入式实时控制系统、光电技术、海军武器装备、生产自动化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伪微分反馈控制(Pseudo-Derivative- Feedback Control 简称PDF 控制)方面研究成果独具特色。先后主持完成国防科工委、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和江苏省科研项目8项,获国防科工委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5项,以及镇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并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被授予“镇江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范牧昌,男,生于1944年4月,研究员,1967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1981年获工学硕士,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 获省部级科研进步奖4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CAD/CAM.

  方开翔,1946 年生,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机械制造专业,1978年至1981年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机械动力学专业读研究生,1981年获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被评为副教授,1995年晋升为研究员,是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中国声学学会、中国内燃机工程学会和中国造船学会成员,水中兵器鱼雷总体学组振动噪声学组成员,轮机工程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多年来从事于转子动力学 、机械动力学、信号分析处理、动力机械振动噪声特性分析与控制、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等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课程多门,先后指导硕士生8名。负责主持和参加多项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国防研究重点关键技术项目,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叁等奖2项,获江苏省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镇江船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在各级核心学术期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五十余篇,撰写国防科技研究报告20多篇,并多次赴美国和香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进行学术交流。

  王国治,教授,振动噪声研究所所长,1969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82年研究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多年从事船舶动力装置的减振降噪研究,先后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 项,集体一等奖1项,曾两次前往联邦德国进修访问,近年来在《中国造船》,《船舶工程》,《振动工程学报》,《实验力学》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潘宝俊,男,1956 年11月生,是首批我校自己培养的教授之一。多年来在教学、科研和教学管理工作中取得较大成绩,主持和参加多项部级科研项目,先后获得中国船舶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两项,高级研究成果一等奖一项;正式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出版教材三本,其中,两本教材分获院优秀教材一、二等奖;参编教材两本。

  郁 飞,女,生于1944年2月,教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并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柴油机测试技术与故障诊断的理论研究工作。主持多科研项目,特别是动力机械及矿山机械方面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近年来科研总额超过2000万元。主持开发的重型给料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多个国内重大建设项目中得到应用。曾获中船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镇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著作一本,在国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佘建国,男,生于1963年3月,副教授,硕士,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机械学专业,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制造中的机构学研究和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并从事机械设计学方面的教学工作,参与了国家重大项目国产化课题和其它实用化技术的研究,发表论文多篇。

  王明强,男,1964年5月26日生,教授,1988年4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总经费200多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项,专利三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CIMS、现代设计方法与技术。

  卢道华:男,1963年12月生,汉族,江苏句容人,中共党员,副教授,毕业于东南大学精密仪器与自动检测专业本科、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专业硕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单位电话:************

  肖民,女,1969 年7月出生,副教授,1991年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内燃机专业本科毕业,1991年至1997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军用车辆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中国内燃机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标准化委员会柴油机分技术委员会成员。从事内燃机性能、内燃机工作过程数值计算、船舶动力设备和系统性能优化和数值仿真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课程八门,指导硕士研究生3名。主持和参加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一项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一项通过江苏省科技厅鉴定,一项通过江苏省教育厅验收。在各级学术期刊和国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撰写中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报告2篇。

  陈宁,男,1963.10,副教授,江苏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工学硕士,现从事专业:热能动力工程,主要从事:船舶舾装数字化虚拟设计与制造研究方向科研工作。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造船工艺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造船工程学会轮机分委会秘书长,先后负责或参与完成我国首艘自主版权“159000WDT成品油轮甲板和机泵舱数字化虚拟设计”,“A、B产品数字化生产设计”,等多项重大军、民品科研项目,是国家经贸委“全面应用TRIBON软件进行三维一体化中间产品设计技术研究”科研项目组副组长,科研项目经费190余万元,目前正主持扬帆集团出口德国的900TEU集装箱冷藏船生产设计工作,为该项目副总设计师,负责轮机综合放样工作。在相关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防科技三等奖一项。

  江国和,男,副研究员,1963 年12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业学院(现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89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获硕士学位,专业为振动冲击噪声。 2001年至200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进修博士学位。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防预研课题和其它应用课题的研究,发表文章三十余篇。研究方向为动力机械振动冲击噪声及其控制。

  任家隆,男,生于1951 年12月,本科、研究生班均毕业于江苏大学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主要从事机械工程通用专用装备设计研制;精密加工、绿色制造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编、参编教材三总,获国家专利二项,主持、参与各类课题二十余项,获省、部级奖三项,以第一人称在EI、ISTP、机械工程学报等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 30余篇。

  张胜文,1963 年生,机械制造专业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技术分会理事。一直从事成组技术、CAD/CAPP/CAM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十余项,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教材一本,参编《机械制造技术》教材一本,并在相关领域获得四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年来开设本科生课程5门,硕士研究生课程2门,指导研究生多人,并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次。目前主要研究 CAD/CAPP/CAM技术、数控加工技术、快速成型技术与反求工程、协同设计与制造技术、企业信息化规划与实施。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