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吉林研招网 > 吉林大学 > 考研经验

2017年吉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第一经验分享

      摘要:2017年考取吉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考研er的经验分享,他的初试和复试在当年都是该专业第一名。文章结合三本参考书目展开,详细介绍了每本书的复习计划和复习经验,供大家参考。

 

  复试成绩已出,一切尘埃落定,结果正如我期望的,对得起自己一年的努力。以下是我刚刚考完试写下的复习经历,希望能给正在备考18研究生的学弟学妹带来帮助。

  一、参考书目

  吉林大学指定三本: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

  下面一本一本说:

  1.《现代汉语通论》

  我是本专业考生,但本科学的是黄廖本《现代汉语》,前面也说过,不同的学者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系统,这点在两种教材中体现的很明显。

  我认为不管之前学没学过《现代汉语》都应该重新以一种“无知”的状态投入到复习中,切忌一瓶不满半瓶晃。

  一轮复习有两种版本,两种版本的目的是一样的:对整本书有大概的印象。我的方式适合自制力不强、不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的人;另一种方式适合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人。

  (1)一轮复习:3~6月整整四个月的时间,我把这本书抄了一遍。

  很多学姐说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收效甚微,不值得,但我还是这样做了。因为在三月初的时候,一时间我还不能非常迅速的进入复习状态。拿着一本崭新的、很厚的书,我无从下手,也一直有拖延心理,比如:“我还不知道自己适合哪种方法,先找方法再开始吧”;“今天还是没找到方法,明天再开始吧”?这就是毒药。这样想的结果就是:应该开始的“明天”永远不会来。所以,我选了最笨的方法,抄书。每天下课后去图书馆,按照计划表抄书,很慢很累,但我确实静下来了,也真的开始了。这应该算巨大的进步。

  另一种复习方式。第一遍快速浏览,通读整本书。说起来很简短,但其实要求很高,既要有速度:快速;又要有质量:有印象。所以对个人的毅力要求还蛮高的。我不太适合这种方法。

  (2)二轮复习(暑假7月、8月上旬)

  这是是动脑的过程,是把书上的知识初步内化的过程,需要对书上的内容进行整合、前后知识点有照应,做自己的笔记。

  但是这一轮的笔记仍然不是完美的,甚至还是不成熟的,因为书本看的还不透彻,只理解字面意思、没有想得更深入、也没有把前后章节融会贯通。二轮复习时我把课后习题做了,用来检查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正确、理解的东西会不会用。

  (3)三轮复习(很快,8月下旬半个月的时间)

  没有重新做笔记,用心看书、深入理解,发散思维多想一些,用历年各高校的真题集检测学习效果和漏洞。做题是很好的缓冲,一直拿着书看其实很枯燥的,字在纸上不在心里;这个时候做题能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能通过有限的题目深入思考,出错的基础知识在回归书本记忆可以加深印象。为什么我做错了?这个现象应该怎么解释?参考答案说的真的对吗??问自己这些问题的过程其实是知识进一步内化的过程。

  (4)四轮复习(9~10月)

  我就是在这个阶段真正开窍的,真的明白了书上在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整本书的体系脉络全部在脑中。做出了第三版笔记,也是最后一版从头来过的笔记。

  之前看书,词类就是词类、短语就是短语、层次分析就是层次分析,全部都是孤立的。但是这个阶段,我发现了,词类和短语是层次分析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解释为什么这样划分对、那样划分不对的工具。明白这一点,层次分析迎刃而解。

  感觉“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句话说的还是很正确的,我是在看了第四遍书之后,才发现每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和整体的系统性。就《现代汉语通论》这本书来说,语音、词汇、语法这三章其实是按照同一个逻辑来编写的——构成材料、构成材料的性质、组合规则、聚合规则、静态分析、动态分析这种顺序贯穿这三章始终。

  所以真正的专业课的框架我是在这个阶段建立起来的,有了大的框架之后就可以把每一个小概念填充进去。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当想起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会连串的想起相关的很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所以就可以更好地把握概念的意义。

  总的来说看书就是从具体到抽象、从详细到概括、从概括再进一步发散的过程。

  (5)五轮复习(11月上旬)

  结合书、第三版笔记、吉大本科笔记、暑假期间做过的习题集,四种材料做出终极版的现代汉语笔记。把错题重新做一遍,还错的整理到笔记上。吉大的笔记和书有冲突的地方和室友讨论,最终确定自己的思路。原则上还是以书本为主,实在难以苟同的观点再自己组织答案。

  (6)11月下旬~考前,查缺补漏。

  这段时间翻了多少遍书没有记录过,感觉一会儿就能看完一遍。

  关于记忆问题:

  这本书其实是理解为主,概念真的理解了不需要刻意的记。所以记忆过程贯穿整个复习始终,最后查缺补漏的时候把真题考过的名词解释的简答整理出来,自己默写,实在差的太多的内容硬背。

  2.《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这本书,翻开都需要巨大的勇气,我一直认为出版社的编辑脑子不太正常。雪白的纸印刷的书、32开、巨厚。没有插图、全是理论、毫无趣味性可言。作为教材,非常失败。我在最后阶段反思自己的复习过程,认为我对这本书的策略是不正确的。

  我的错误版本

  首先,复习背景是,本科阶段没学过这本书(这要怪院里的课程安排,以及,我们院根本没有研究这方面的老师),所以我和跨考的人一样,是一张大白纸状态。

  完全不了解学科理论+这样一本编排坑爹的书,导致3~6月其他学科复习得很顺利的时候,这本书完全落下了。我在图书馆试图看这本书的时候,基本上看不到十页就会睡死过去。

  暑假期间费了好大的力气看了一遍书、整理框架,试图搞明白这本书到底在讲啥,但是,因为基础几乎是零、概念完全不懂,所以,纸上的框架始终留在纸上了。

  暑假过后我开始拿着书硬背。这种行为在别人看来简直是白痴,但对这本书有奇效。

  12月的时候,在回宿舍的路上跟室友讨论“硬背”这种策略,发现这是应对陌生的专业课书本的良药。文科类学科的理论知识,背着背着就理解了,背下来就知道学科系统了。

  所以,总结教训得出以下结论

  考研复习一门没接触过的课本,大概有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遍:看书,知道大概讲什么了。

  第二遍:把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析题用的理论辨别出来,标注好。

  第三遍:背。名词解释一个一个背,简答论述按题背、分析题用的理论结合例子背。

  第四遍:边背边建立框架。整本书的逻辑体系整理出来,把每个部分都是什么背下来,弄明白逻辑。

  第五遍:把名词、分析论述、分析题理论放在框架里背。达到看到一个名词、延伸整章内容的效果。

  第六遍:查缺补漏背;

  论述题参考其他教材和材料、补充例子组织自己的逻辑清晰、观点明确、例证扎实的答案;上一个步骤里的例子用来当作分析题的材料,用背过的原理进行解读。例子反映了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

  总结来说,就是一个字:背!

  《引论》这本书,只背下来还是不行,还要会用理论分析案例。

  吉大考过分析中介语(成段作文、对话都考过)、分析教案、分析课堂教学过程、编写课文及教案等等。都是考察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教案这种题型需要自己总结出模板,但要注意,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案分很多类别:听说课、写作课、综合课是同一话题平行展开的,但课堂组织形式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加以区分。

  3.《语言学纲要》

  这本书,我认为是语言学入门的核心,当年教这门课的老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导致我们啥也不会,后来在另一位老师的带领下渐渐理解了书中的概念。

  这本书的内容在吉大的考题中从不会单独出现,都是和《引论》结合出题,所以我没有单独给这本书多长时间。因为已经理解得差不多了,加之在真题中分量较少,这本书我只看过两遍。

  一遍是3~6月,一遍是10月。在此基础上,把真题中考过的部分按题型整理出来,做出自己的答案。反复看,能举一反三应用到案例分析中。

  ※重点※

  专业课必须要看真题,必须知道真题的套路和考察风格、知道每本参考书的内容在真题中占了多少分量,不能平均用力。

  以吉大为例,现代汉语单独150分,所以我付出了绝对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学基础中,《引论》的内容占了100+的分值,所以也是重点;在我的计划中,《语纲》占比非常少,第一是因为分值小、第二是因为基础在、第三是因为真题重复率高。

  吉大汉硕的考题非常多变,题型每年都不一样,今年和去年相比又是变得面目全非。所以,不能只看真题,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课本。

  专业课复习之前,可以先把真题拿出来,把考过的知识点整理出来,这些知识点怎么考的心中有数,根据真题制定自己的考研计划。

  同时,坚决反对过分依赖真题!

  真题我只在三个时间拿出来用了:

  1、制定计划之前,参考真题决定复习策略;

  2、书本把握80%以上之后,拿出真题大致写出答题思路,看看什么题不会;

  3、考试前一周、拿出近两年的题模拟考,调整自己的答题速度。

  除此之外,我一直在看书看书看书,甚至有一本书被我翻得散成了一页一页。

  2016年的真题中出现了参考书中完全没有的考题,15分,为了以防万一,11月的时候我也买了其他相关的参考书来补充。

  在本科导师的影响下,我坚持认为专业课学习必须形成学科系统,所以在复习的时候我一直在努力地找逻辑、建框架。致力于把知识以大纲的形式存在脑子里,可以折叠、也可以展开,这样做非常有助于从多种角度看问题。

  由一个关键词串联诸多理论的网状知识结构应该是复习的终极理想状态。

  在头脑中形成大纲之后,我用默写的方式检验自己的记忆成果。一来可以锻炼写字速度和排版;二来,落在笔头上你才知道自己究竟会不会。

  我10月之后陆续默写基础知识,建议就用大白纸写,我们学校考试时给的答题纸其实单页更接近B5。

  补充一点,我认为搜集资料的能力是考研er必备的生存技能,作伸手党只能永远比别人慢一步。

  所以,记住:主动性是成功的第一步!

 

(实习小编:道道)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