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陕西研招网 > 中科院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院校资讯

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介绍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1999年2月4日正式批准成立,2002年底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正式列入国家工程中心序列。该中心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主管,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创新单元纳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建设目标是:以西北地区为重点,面向全国,将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节水灌溉新理论和新技术研发基地、工程技术示范与培训、新产品的中试和开发、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基地,建成国家节水灌溉发展的思想库。

  十年来,中心在农田降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雨水集流材料与技术、渠灌区农业高效用水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新型高效节水灌溉产品研制与开发、山地果树微灌工程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成果,在我国节水行业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在农田降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方面,在总结提出雨水就地、叠加及异地利用三种方式的基础上,建立雨水资源化潜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对集、存、净化及集雨补灌系统新材料、新形式、新设备及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将雨水汇集技术、存贮技术、净化技术和高效利用技术组装集成,建立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地形条件下的集流农业新模式,形成人工汇集雨水利用综合技术体系,并进行相应的示范推广,从而实现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研发目标。

  在新型节水灌溉关键设备研制开发方面,研制转化了以节水灌溉网络控制系统、智能卡水量计费器、远程无线遥控设备、微压滴灌产品等为代表的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巨大市场前景的新产品和设备,加快了产品的升级换代,提升了我国节水行业技术水平。2000年,中心在国内率先将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引入节水产品研发领域,极大地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十五”、“十一五”期间,中心和西安交通大学共同承担了“863”节水重大专项“节水产品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研究”和“微灌技术快速研发平台”等项目,联合攻克了诸多技术难关。

  灌区节水技术集成研究方面,研制出渠道接缝PTN新材料、装配式量水槽、确定了加筋固化土预制成形和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配方与工艺;开发出量水堰设计软件;自计量水仪表研制、低成本渠系量水无线遥测仪;提出经济型地面灌水技术和管理节水的概念,建立了大田粮食作物经济型地面灌水技术和协会管理节水模式;开辟了保墒灌溉研究新领域,进行了数字节水灌溉技术探索。

  在山地果树微灌工程技术方面,立足集成创新,重点研究解决了山地红枣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山地红枣微灌节水技术,集成了降水就地利用技术与水肥高效调控技术,搭建了枣树需水信息实时监测远程传输平台,探索了与科技要素紧密结合的土地流转与集中经营新机制,形成了陕北山地红枣集雨微灌工程技术体系,建成了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山地红枣微灌试验示范区,形成了“孟岔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中心组建以来,先后承担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科技部“西部专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国家级项目44项,省(部)级项目12项。共取得省部级奖励9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十五”期间十大农业科技成果奖1项。申请专利7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40件。出版专(编)著14部。开发出GJY系列喷头等新产品34个,成果转化率达80%以上。建成了节水科技博览园、地表降雨径流调控观测试验站,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实验室,为中心科研发展提供了强有利的保障。

  中心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下设技术委员会和科学研究部、工程技术部、基地产业部、综合管理部等4个职能部门及降水资源资源利用、节水灌溉新产品快速研发、节水信息处理等4个实验室,拥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形成了拥有固定人员12人,专职聘用人员14人、客座人员33人、研究生49人的富有朝气的创新队伍。中心实行目标管理、责权利统一、绩效挂钩、奖罚分明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形成了“唯实、创新、协作、高效”的中心创新文化。

  主任:吴普特研究员

  党支部书记:冯浩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