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内蒙古研招网 > 内蒙古大学 > 院校资讯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介绍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下设历史学系、旅游学系和文史哲基地班。学院现有教师40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6人;博士15人,在读博士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4人。50年来,已培养本科生1973名,历史学专业硕士156名,为自治区和全国各地、各部门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学院现有本科生489人,研究生141人。 

  历史学系,为1957年建校之初最早成立的七个系之一,所设专业是内蒙古自治区较早的历史学本科专业。最初的师资队伍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等著名院校选派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研究生组成,使历史学系在办学之初师资水平就处于高起点之上,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0年来,在胡钟达等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带动下,经几代人共同努力,不仅形成了良好的学风,而且人才济济,成果丰硕。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而且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起到了学科孵化器的作用。在建设历史学专业的同时,还创办过自治区最早的档案专业、图书管理专业(与内大图书馆合办)、边境贸易专业,派生出了哲学系、蒙古史研究所,支援了马列主义教学部等单位的建设。 

  旅游学系,原为历史学系下设的旅游管理专业,1993年开始招收专科生,1996年招收本科生,2002年旅游学系成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旅游学系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步,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并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区内旅游规划课题。

  文史哲基地班,是自治区级人才培养基地,每年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学专业和哲学专业选拔部分优秀学生组成。文史哲基地班集中了文史哲专业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学习气氛浓厚,思想活跃,是高素质文史哲人才的摇篮。  

办学理念  

  坚持“全面发展,知行结合,服务社会,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倡导学生“多学多行多思,求真求善求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知识扎实、紧随时代潮流、富有人文素养,并有很强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秉承“史德求真,旅道崇美”的治学理念,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倡导现代旅游文明,在知识的传承和真理的探求中,弘大德,育大美。 

“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坚守“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吸纳、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为学院师生创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学习氛围,积极鼓励学术和管理创新,推动学院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  

学位点建设  

  2005年学院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中国近现代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门史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中国古代史学位点: 

 1979年开始招生,1981年获得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包括秦汉史、元史、明清史3个研究方向。历任导师有梁太济、黄佩瑾、包文汉、王月珽等;现任导师有石斌、赵英、王庆宪、王绍东、于默颖等。该学位点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和较强的师资队伍,出版了《考据学新探》、《秦朝兴亡的文化探讨》等专著,对清代《蒙古王公表传》和《藩部要略》等进行了点校整理和系统研究,这些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关注。目前,该学位点正在积极争取博士学位授予权。

世界史学位点:  

  1984年开始招生,下设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3个研究方向。历任导师有胡钟达、陈玮、王先恒、周呈芳等;现任导师有苑一博、甄修钰、冯超英、刘建、杜立克等。世界史学位点研究成果丰硕,尤其在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方面影响广泛,出版的论著有《胡钟达史学论文集》、《西方文明进程》等。  

中国近现代史学位点:  

 1979年开始招生,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社会史2个研究方向。历任导师有戴学稷、杨祖培、张凤翔等;现任导师有牛敬忠、李玉伟、陶继波等。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以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社会史、区域社会史研究为特色,出版了《中国革命史》、《绥远近代社会史》、《内蒙古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等专著,发表了相关系列论文。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学位点:  

 秉持学校“开放办学”的理念,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聘请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塔拉、陈永志,内蒙古博物馆的邵清隆和付宁等区内外知名文博专家为导师,于2006年开始招生,设有内蒙古文物考古、博物馆学2个研究方向。目前,该学位点是自治区唯一的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学位点,重点研究内蒙古地区考古和文博领域的新发现、新问题。学位点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曾多次组织学生参加长城考古调研和全区文物普查。

  专门史学位点:  

 2007年开始招生,设有内蒙古地区政治史、内蒙古地区社会史2个研究方向,现任导师有薄音湖、张久和、任其怿等。该学位点着眼内蒙古区域发展史和社会变迁的研究,学术成果丰富,在民族史和地区史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发表了众多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出版或参与编写的著作有《内蒙古历史地理》、《蒙古学百科全书·古代蒙古史卷》、《内蒙古通史》、《日本帝国主义对内蒙古的文化侵略活动》等。  

研究中心 

1.内蒙古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心  

 内蒙古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心以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等硕士点为依托,运用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学科方法,从政治发展、社会变迁、区域文化等方面对内蒙古地区历史进行研究,旨在揭示生活在内蒙古这块土地上各个民族、政权在长期历史阶段内的具体活动情况,探讨各个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地区社会变迁、区域文化特色,及近代以来国外势力在这里的活动及影响,从而全面研究内蒙古地区自古至今的发展历史。本中心研究人员共有20余人,分别来自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社科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博物馆等学术单位,有合理的学科交叉与人员整合,目前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2.西方文明研究中心  

 西方文明研究中心,以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为研究对象,探讨西方文明进程的历史与规律,进而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该中心已经开展了“美俄边疆开发的历史对内蒙古现代化进程的启示”、“内蒙古地区城市化发展与西方主要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比较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中心有研究人员10余人,并将不断整合世界史的科研方向,壮大西方文明史的研究队伍,力争形成世界史专业学术研究的显著特色和优势。 

3.内蒙古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内蒙古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依托内蒙古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整合了校内外旅游学、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等专业资源,通过学术研究和旅游项目规划来推动旅游学科和旅游产业发展。中心设有旅游规划开发、旅游文化和旅游企业管理3个研究方向。自2002年以来,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教师已经主持或参与了内蒙古旅游总体规划,内蒙古包头市旅游发展规划,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旅游发展规划等多项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内蒙古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将不断吸纳和整合更多优质资源,广泛开展行业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旅游产业实践,争创自治区高水平的旅游研究与规划平台,为地区旅游学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科研成果  

 2001年以来,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师共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得省部级、地市级奖的专著和论文近20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1项,获得科研经费62万元。  

发展规划 

 以建设高水平学科和高层次师资队伍为中心,突出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发展历史学科为优势学科,旅游管理学科为特色学科,在自治区及全国树立起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的品牌和声誉,并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坚持学科与学缘多元化的原则,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到2010年,使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8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30%--40%左右,教授、副教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30%、35%。  

  加强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在3-5年内,争取申请到1个历史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旅游管理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力争使历史学专业整体实力在全国同类院校居中上游,使旅游学专业在内蒙古地区居领先地位。  

  积极组织科学研究,建立科研奖励制度,鼓励发表和出版有份量的学术论著,在内蒙古区域发展和社会变迁领域形成系列规模化成果,并在科研项目申报和获奖方面有大的进展。  

大力推进研究中心建设,使内蒙古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心和西方文明研究中心成为自治区领先,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历史与文化研究单位。通过校内外学科资源的整合利用,将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建设成为产学研紧密结合、地区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研究与规划平台。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