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内蒙古研招网 > 内蒙古农业大学 > 院校资讯

内蒙古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

    1.简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创建于1958年,我校首批重点学科之一。198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我校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自创建以来,始终面向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生产建设,以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为中心,实行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已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成人教育等不同类级教育、专业开出了学位课、专业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题课等20余门课程。为农学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曾先后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自治区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共6项。1980年以来为国家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名。
  
  本学科面向自治区农业生产实际,建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已形成了作物(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高产优化栽培生理基础与计算机决策、马铃薯栽培生理、燕麦栽培生理及新品种选育、油料作物栽培生理、耕作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上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和应用价值的重大成果,为我区“科教兴区”和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以来,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4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国家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2项,自治区丰收计划项目3项,自治区科技扶贫开发项目4项,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6项。各项科研、开发项目经费累计近400万元。先后获区部级和厅局级科技奖近20项。其中,玉米高产优化栽培生理基础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旱地玉米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马铃薯高产生理、高淀粉生理研究、烤烟产质量形成生理基础、烤烟优质适产规范化栽培技术推广等4项研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内蒙古平原灌区优质高效吨粮田技术开发、玉米覆膜栽培大面积推广项目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2项;此外,还获自治区星火科技三等奖1项,自治区丰收计划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近10年在全区推广新技术成果近20项,推广面积达300多万公顷,为自治区农业生产增收粮豆40亿公斤以上,新增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近十多年来,本学科在教材建设和学术研究上成绩显著,是全国统编教材《作物栽培学》[北方本]和《耕作学》[西北本]的参编单位;先后出版各类学术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学科重视师资培养和建设,通过区内、外进修,攻读学位和在岗培养锻炼等途径,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学风严谨、业务素质较高的学科队伍。有多人担任中国或内蒙古农学会、作物学会、耕作制度研究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理事或秘书长等职务。
  
  2、学科“十五”发展规划纲要1)调整学科教师职称、年龄、学历结构,使其逐步趋向合理。
  
  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化,5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绝对优势,并形成合理的年龄梯度。高学历教师比例显著提高,获博士学位占50%以上,硕士学位占30%。做好硕士生导师的培养和遴选工作。2)提高学科整体研究能力和水平,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科教师提供科研条件,鼓励本学科教师积极申报各类科研开发项目,力争年科研、推广、开发经费达到50万元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科研项目占一定比例。年发表研究论文8篇以上,其中一级学报论文占25%以上。农业结构调整研究成果达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力争在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青莜麦等饲用作物生产技术体系研究方面有较大突破。
  
  3、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研究条件与手段,提高科研能力。
  
  根据学校“十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加强与地方合作,多方筹措资金。在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重点购置作物营养与生理、作物与环境等研究方面的仪器设备,改善研究条件和手段,提高项目研究能力及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水平。
  
  4、积极整合学科研究方向,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根据地区特色,调整合并现有研究方向,集中研究力量,深入系统地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研究成果水平。依据社会需求,不断修改完善硕士生培养方案,逐步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加强seminar制度,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培养质量。到200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达到30人以上(含农业推广硕士)。拟于2002年“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力争申报成功。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