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科
1简介 内蒙古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始建于1958年,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7年确立为学校重点学科。该学科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域特点,—追踪
1简介
内蒙古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始建于1958年,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7年确立为学校重点学科。该学科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域特点,—追踪国内外遗传育种研究的发展动向,确定了作物抗性遗传育种、作物品质及产量等重要性状遗传改良、饲用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作物遗传资源评价与种质创新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目前正在拓展作物远缘杂交与遗传工程技术相结合研究的新领域。多年来,重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现已形成一支职称比例与学历层次搭配合理、学风严谨、业务素质高的师资队伍。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91%:国家特殊贡献专家1名,入选自治区跨世纪“321”人才工程的教师1名:有5名教师先后赴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留学深造、高访或做博士后研究,均已学成归国。
学科针对自治区农牧业生产的实际问题,积极开展作物遗传育种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近10年来,主持各级科研课题2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农业部攻关课题2项,教育部基金课题1项,自治区科技厅和教育厅重大攻关课题及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0项,盟市级课题4项。代表性课题有:《玉米抗冷性机理及其新品种选育》、《春小麦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胡麻抗枯萎病及低亚麻酸新品种选育》、《雄性不育高梁与苏丹草远缘杂交饲用新品种选育》、《小麦族禾草远缘杂种染色体加倍及其分子标记研究》、《旱稻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大豆优质、抗旱新品种选育》、《啤酒和饲用大麦新品种选育》等。先后育成玉米新品种1个,小麦新品种2个,胡麻新品种2个,大麦新品种2个,牧草新品种1个。这些新品种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在国内外40余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篇,主编或参编出版专著11部。1979年以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8名,已毕业26名,在读12名。
学科重视学术交流。邀请加拿大、日本等国外知名专家教授讲学或进行合作研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研协作的良好关系,聘请该所部分知名专家为本学科兼职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与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协作培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在职硕士研究生,拓宽了办学区道,促进了学科自身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确立了学科发展的新目标,拟于2003年创建自治区重点学科,2004年申报国家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内蒙古经济建设及西部大开发培养更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学科“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教师职称、年龄、学历结构逐渐趋向合理。教授保持3-5名,副教授4~5名,讲师3-4名,实验师1名;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化,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优势,并形成合理的年龄梯度;高学历教师比例显著提高,50%具有博士学位,。10%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40%具有硕士学位。做好硕士生导师的培养和遴选工作。研究水平和能力大大提高。学科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力争年科研经费达到30~50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占有一定比例。年发表研究论文10篇以上,其中一级学报论文占有相当比例,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其中有关地区的特色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
实验室建设和学位点建设。按照学校“十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拟创建“植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在现有的实验条件的基础上,2002年利用中国农业大学对口支援的50万元经费,重点购置dna分子水平研究的实验设备(见设备明细附表),显著改善研究条件,提高研究水平和培养硕士研究生质量。并加强实验室科学管理,提高利用率,争取创建自治区植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产创造条件。学科拟于2004年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力争获得成功。
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修改培养方案和计划,完善seminar制度。适度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包括推广硕士),2005年达到20~25名。同时与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合作培养硕士生,加强科研横向合作,进一步扩大学术交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出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内蒙古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始建于1958年,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7年确立为学校重点学科。该学科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域特点,—追踪国内外遗传育种研究的发展动向,确定了作物抗性遗传育种、作物品质及产量等重要性状遗传改良、饲用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作物遗传资源评价与种质创新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目前正在拓展作物远缘杂交与遗传工程技术相结合研究的新领域。多年来,重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现已形成一支职称比例与学历层次搭配合理、学风严谨、业务素质高的师资队伍。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91%:国家特殊贡献专家1名,入选自治区跨世纪“321”人才工程的教师1名:有5名教师先后赴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留学深造、高访或做博士后研究,均已学成归国。
学科针对自治区农牧业生产的实际问题,积极开展作物遗传育种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近10年来,主持各级科研课题2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农业部攻关课题2项,教育部基金课题1项,自治区科技厅和教育厅重大攻关课题及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0项,盟市级课题4项。代表性课题有:《玉米抗冷性机理及其新品种选育》、《春小麦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胡麻抗枯萎病及低亚麻酸新品种选育》、《雄性不育高梁与苏丹草远缘杂交饲用新品种选育》、《小麦族禾草远缘杂种染色体加倍及其分子标记研究》、《旱稻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大豆优质、抗旱新品种选育》、《啤酒和饲用大麦新品种选育》等。先后育成玉米新品种1个,小麦新品种2个,胡麻新品种2个,大麦新品种2个,牧草新品种1个。这些新品种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在国内外40余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篇,主编或参编出版专著11部。1979年以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8名,已毕业26名,在读12名。
学科重视学术交流。邀请加拿大、日本等国外知名专家教授讲学或进行合作研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研协作的良好关系,聘请该所部分知名专家为本学科兼职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与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协作培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在职硕士研究生,拓宽了办学区道,促进了学科自身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确立了学科发展的新目标,拟于2003年创建自治区重点学科,2004年申报国家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内蒙古经济建设及西部大开发培养更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学科“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教师职称、年龄、学历结构逐渐趋向合理。教授保持3-5名,副教授4~5名,讲师3-4名,实验师1名;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化,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优势,并形成合理的年龄梯度;高学历教师比例显著提高,50%具有博士学位,。10%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40%具有硕士学位。做好硕士生导师的培养和遴选工作。研究水平和能力大大提高。学科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力争年科研经费达到30~50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占有一定比例。年发表研究论文10篇以上,其中一级学报论文占有相当比例,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其中有关地区的特色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
实验室建设和学位点建设。按照学校“十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拟创建“植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在现有的实验条件的基础上,2002年利用中国农业大学对口支援的50万元经费,重点购置dna分子水平研究的实验设备(见设备明细附表),显著改善研究条件,提高研究水平和培养硕士研究生质量。并加强实验室科学管理,提高利用率,争取创建自治区植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产创造条件。学科拟于2004年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力争获得成功。
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修改培养方案和计划,完善seminar制度。适度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包括推广硕士),2005年达到20~25名。同时与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合作培养硕士生,加强科研横向合作,进一步扩大学术交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出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内蒙古农业大学相关信息:
2021考研论坛:更多
- 2021-10-01.........
- 2021-03-01南京财经大学812
- 2020-10-21求国际商务资料
- 2020-07-21美学
- 2022-01-16安师大
- 2020-04-03浙大材料科学基础第1前辈的经验分享十初试复试
- 2020-04-03浙大教育学综合高分学长的经验分享
- 2020-04-03浙大832机械设计基础最新复试初试资料
- 2020-04-03浙大药学基础综合第1学姐的经验分享
- 2020-04-0321浙大法学专业硕士高分学长分享资料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