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导师介绍

中科院研究生导师介绍:李振声


  
  李振声
  职称:研究员
  联系电话:86-10-64806605
  E-mail:zsli@genetics.ac.cn
  研究方向:小麦远缘杂交研究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与陕西省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曾获1985年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技奖、何梁何利农业科学奖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蓝粒小麦研究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蓝粒小麦研究系统。利用这一系统,除可进行染色体工程工具育种外,还可利用蓝粒与其他性状连锁的关系寻找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标记并进一步进行基因定位与克隆。利用DNA分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建立了蓝粒代换系的染色体标准核型,将控制蓝色胚乳糊粉层基因定位于外源染色体长臂上距离着丝点0.71-0.80的区域内。进一步利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鉴定出一系列的蓝粒小麦易位系,涉及小麦7个部分同源群。蓝粒小麦研究系统的建立为初步定位小麦重要农艺性状奠定基础,并为利用蓝粒标记创造小麦异代换系提供了新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2.小麦高效利用土壤营养元素研究
  我国多数土壤缺磷少氮,但大量使用氮、磷肥可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该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筛选鉴定氮、磷高效小麦种质资源,分析其高效利用氮、磷养分的生理机制和遗传基础,发掘氮、磷高效基因资源,以培育氮、磷高效小麦新品种,达到“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目标。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资助。
  3.小麦高效利用光能研究
  该研究旨在提高小麦个体和群体光合效率,优化光合产物分配以提高收获指数。在提高小麦个体光合效率方面,重点研究小麦抗光氧化的生理和遗传基础。在提高小麦群体光合速率方面,主要研究株型结构的优化及其遗传控制。在光合产物优化分配方面,主要研究茎秆结构对光合产物转运的影响与遗传改良。通过将以上研究结果应用于小麦育种实践而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4.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示范与推广
  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传统育种和现代分子聚合育种技术,培育出可高效利用土壤养分和日光能的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育成了具有高光效特性的高产小麦新品种小偃81,该品种于2005年9月通过河北省审定,2006年通过河南省认定,已在河北、河南等地推广。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