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浙江研招网 > 杭州师范大学 > 院校资讯

院校巡礼:杭州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简介


  杭州师范大学前身为杭州师范学院,是1978年在杭州师范学校的基础上组建的,学校的渊源可追溯到创建于1908年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1913年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鲁迅、叶圣陶、李叔同、马叙伦、朱自清等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曾在这所师范学堂任教,抗战时期“七君子”之一、民盟中央主席沈钧儒曾担任两级师范学堂监督,教育家经亨颐担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首任校长。

  2000年以来,有数所高等专科学校相继并入。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发展成教师教育与艺术教育具有特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具有总体优势、理学学科部分见长、各类新兴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532人,其中本科生9909人,研究生623人。学校还承担着杭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以及其他各类成人教育和人才培训。学校是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平安校园”。

  学校现有下沙、玉皇山、古荡湾等校区,占地面积88万多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近3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39亿元。学校现有各类功能完备的实验室27个,其中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和省人文社科基地(中心)4个,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学校已建成多媒体教室127个、语音实验室27个。有教育实习基地125个,非师范类专业实习基地187个。馆藏图书159.33万册,其中纸质文献138.72万册,电子图书19.54万册,分类期刊、报纸3205种。建有现代化的多功能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和标准田径运动场等各类体育运动场馆40个,总面积达12.5万多平方米。学校出版《杭州师范学院学报》、《杭州师范学院报》、《语文新圃》等报刊,其中《杭州师范学院学报》是浙江省一级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入选“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并获首批“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

  学校下设16个二级学院和2个基础教学部。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现有43个本科专业,分属文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等九大学科门类,覆盖22个一级学科。学校拥有音乐学、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个省级重点专业。具有16个学科的副教授评审权。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86人,其中教授117人,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为54.96%,博士138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65.90%。有双聘院士4名,特聘和双聘教授56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共14人;浙江省特聘教授、浙江省教学名师、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高等学校“育人奖”、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学科带头人重点资助计划共43人,杭州市杰出人才、享受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杭州市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共159人、校学科带头人56人、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6人。

  2002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外来科研课题350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7项,省部级项目190项。2004年以来,独立承担3项国家“863”计划项目,还承担“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1项。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5项。2002年至今,在国家一级以上刊物(含人大复印资料)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74篇,被SCI、EI等检索收录的158篇,出版著作249部、教材264部。科研经费逐年增长,2004年1800万元,2005年2500万元,2006年近2700万元。学校建有各类重点研究机构31个,其中省重点实验室和省人文社科基地(中心)4个。近三年来学生科研课题立项471项(其中资助项目310项),参加学生近5000人次。

  学校已与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30多所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在人员互访、学术交流、合作办学、学生交换培养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推进了我校教育国际化进程。

  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职能部门是研究生部(处),“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校重点学科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也均设于该处。学位委员会的设置分校、院两级,任期两至三年。

  学校目前形成了三级重点学科的布局。有音乐学、课程与教学论、有机化学、中国近现代史、动物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有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美术学、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植物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7个杭州市市级重点学科;有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等10个校级重点学科。三个层次的重点学科无论是在科学研究、教书育人还是在服务社会方面,都起到了引领和带动学校其他学科发展的作用。

  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93年。早期先后有基础数学、动物学、音乐学等学科专业与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学校自主培养研究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97年组织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正式批准,杭州师范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同时批准基础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和音乐学等3个学科专业为硕士学位授权点,从1999年开始独立面向全国招收和培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2001年,学校又有中国哲学、汉语言文字学和动物学三个学科被批准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有教育学原理、体育教育训练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学、美术学、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应用数字、有机化学、遗传学、生态学等13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学校的授权学科更是得到了大的发展,有民商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心理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设计艺术学、专门史、理论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植物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化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护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20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在硕士学位点大幅增加的同时,学校的研究生招生人数也逐年增加。从最早招生10名硕士生,到2007年初,全校在校研究生达到了623人的规模。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学校目前最高层次的教育,学校提出了“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源”的理念。在学位点的具体建设方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导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研究生课程建设为载体,以提高培养质量为目标”的建设思路。从1999年以来,学校分期分批地遴选导师,目前共有硕士生指导教师306名(包括教育硕士导师)。学校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的管理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先后出台了近20项相关的规章制度,基本上涵盖了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在研究生的管理体制上,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模式,在质量保障体制上,一方面重视课程建设,设立了硕士生课程建设专项基金、研究生教材和硕士点学术著作出版专项基金、研究生教学改革立项基金、研究生管理改革立项基金等;另一方面特别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生创新基金”、研究生专项科研项目的形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为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校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和全国教育硕士“教指委”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于2003年被批准为第三批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试点单位,2004年正式招生,到2006年共招三届学生,在校生403人。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在各相关二级学院也成立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教育硕士培养的二级管理模式。学校根据国家对教育硕士的定位,同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将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能够推行素质教育的优秀教师”,据此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认真讨论和制定了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此外,针对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先后修订和出台了有关招生、学籍与教育管理、课程管理、学位授予等15余项规章制度。在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方面,严把指导教师的任职条件,特别强调只有在具备我校科学学位硕士生导师资格,同时又有教师教育经历的教师,方可担任教育硕士导师。为了使教育硕士的培养更好地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学校从部分中小学聘请名师担任导师,并在浙江省的杭州求是教育集团、海宁中学、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杭州市大关小学等23所中小学中建立了“中小学教育实验基地”,开展了23项课题研究,基地建设与课题研究使我校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部分地满足了基础教育的需要,丰富了我校教育硕士的培养体系。

  学校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合作培养的“教育领导学硕士”是学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重要项目。该项目于200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准,学校严格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国务院学位办的相关文件,于2002年、2003年、2004年招收了三期学生,每期50人。2002年国务院学位办曾委托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本项目进行教学水平合格评估,专家给予较高评价。2006年该项目又顺利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办的复审。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