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专业介绍:中医内科学
一、学科简介 中医内科学科始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全国名老中医马骥教授、张琪教授和全国名中医
一、学科简介
中医内科学科始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全国名老中医马骥教授、张琪教授和全国名中医栗德林教授的带领下,历经近50年,不断发展与完善。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88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2001年学科所属的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被确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5年5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评估 ,滚动进入下一轮的学科建设;学科所属的中医内科心血管病学及消化病学学科于2004年被省人事厅确定为黑龙江省级重点学科;此外,心血管病、呼吸病、肾病、血液病、脑病、急诊被确认为省级重点的专科、专病。1996年开始招收中医内科学博士后研究人员,2002年本学科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现学科已发展成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方向稳定、学术梯队合理、实验设备先进,在国内具有相当影响的学科。
二、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1)中医药治疗消渴病及其合并症的研究
学术带头人栗德林教授提出“五脏柔弱,内热熏蒸,伤津耗气,血稠液浓”是消渴病病机,气阴两虚则贯穿糖尿病的全过程。在治疗上确立益气养阴清热法为治疗糖尿病的根本大法,并且研制了芪黄消渴胶囊;对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病机提出气阴两虚、瘀阻痰凝,立益气养阴活血化痰之法,研制了芪玄益心胶囊;对糖尿病并发肾病病机提出气阴两虚、蓄浊失精,立益气养阴、温阳益肾、祛瘀化浊之法,研制了麦地参肾消胶囊。以上研究分别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攻关项目及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等100万元的资助。现运用分子生物学等先进科技手段对药物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提高学术水平和疗效,促进成果转化,从而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中医药诊治糖尿病的理论基础。“益气养阴清热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主持的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消渴停对胰岛B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通过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研发的中药新药芪黄消渴胶囊,解决了中药降血糖、缓解临床症状缓慢的难题,新药已转让,获转让经费60万元。芪玄益心胶囊、麦地参肾消胶囊均在待批临床试验批件和专利实审当中。“双解降糖精胶囊”系与哈尔滨济仁药业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现已上市。
(2)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疑难性疾病的机理及疗效评价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及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 学术带头人周亚滨教授,从分子及蛋白水平探讨心肌细胞离子通道、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论证养心汤通过调整机体阴阳平衡角度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的确切作用机制,并且完成了相应的临床前药学、药理学、毒理学研究,力争开发出中药6类新药。现作为院内制剂对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及心律失常进行干预,并采用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与企业合作研制的中药6类新药益心胶囊已完成临床试验,其阶段性成果分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和黑龙江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及心肌病的研究 运用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及心肌病,根据发病的不同时期予以相应的辨证治疗,并针对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病的病毒持续感染和免疫损伤机制,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等技术,探讨中药防治病毒性心肌病的作用机制,该项目获得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中药抗心脏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机制的研究 在国内首先运用苏木的水煎剂进行了抗心脏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机制的研究,其科研成果经专家鉴定被确认为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现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将进一步对苏木的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并进行筛选,以明确其有效活性部位或部位群,为开发2类新药奠定基础,其阶段性成果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和黑龙江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中医药对老年期痴呆及防治衰老的研究 认为老年性痴呆的发生多与痰浊阻窍、肾虚血瘀有关,因此提出以“豁痰开窍,补肾活血”为治疗大法,并以此法组成中药复方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础与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其作用机制,阶段性成果分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并被国家专利局授予发明专利。现与哈尔滨安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进行6类新药的研发,并获得省“科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35万元的资助。
(3)中医药治疗血细胞与血小板病变疾病的研究
学术带头人孙伟正教授从事再障的临床和基础研究40余年,根据中医“肾主骨生髓”、“肾藏精”、“精血可以互相转化”的中医传统理论,提出了再障发病的关键是“肾虚”,并采用补肾法治疗再障,取得良好疗效,从多层次多环节探讨了补肾生血中药补髓生血颗粒的疗效机理和环节。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分别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补肾生血法抑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细胞凋亡的研究》及《补肾生血法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细胞粘附作用影响的研究》资助,研究成果居于国内领先水平,相应的成果分别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填补了中医药结合治疗再障领域研究的空白。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即从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及疗效机理研究。在遵循祖国医学“热迫血行”、“心脾两虚”、“阴虚火旺”辨证分型外,还创造性地提出“瘀血阻络,血难归经”的理论,大胆地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该病,受到国内同行的瞩目。并从分子生物学、生化学和基因组学等方面对中医分型治疗的药理机制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
- 2021-10-01.........
- 2021-03-01南京财经大学812
- 2020-10-21求国际商务资料
- 2020-07-21美学
- 2022-01-16安师大
- 2020-04-03浙大材料科学基础第1前辈的经验分享十初试复试
- 2020-04-03浙大教育学综合高分学长的经验分享
- 2020-04-03浙大832机械设计基础最新复试初试资料
- 2020-04-03浙大药学基础综合第1学姐的经验分享
- 2020-04-0321浙大法学专业硕士高分学长分享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