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湖北研招网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院校资讯

湖北中医学院药学系

  1971年,湖北中医学院中药系在荆楚大地上诞生了,它的成立拉开了湖北省高等中药教育的序幕,从而开创了湖北省高等中药教育的先河。
  
  短短的30年,这只是历史的一瞬间。然而,中药系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阶段,随着事业发展的要求,中药系于1997年更名为药学系。现已成为湖北省高级中药人才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培训中心,赢得了中华沃土杏林之园的一席重要地位。
  
  创业之初,其艰难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尽管当时仅有中药学这一单一专业,在校生数10人,教师10余人,教学计划一改再改,讲义像传单似的由老师一张张散发,不少专业课教师需到外单位借用,实验室仅有两个,仪器、设备、药品严重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全体师生员工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为中药系的发展奠定了初步根基。经过30年的不断努力,我系的中药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系的办学规模有了长足发展。目前设有中药学、制药工程二个专业,现已完成药物制剂专业的申报工作;并有中药研究所、中药标本中心、分析测试中心,以及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批准成立的湖北省执业药师培训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全系有基础课教研室、中药检定教研室、中药化学分析教研室、中药制药教研室,并成立了4个相应的实验室,使教研室与实验室相一致,共承担28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已形成成教生、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多层次办学模式,现有在校生近千人。现有教学实习单位30余家,基本上满足了实习教学的需要。全系现有教职工6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3人,有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1人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有2人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多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优秀教师及湖北省师德标兵,还有多人受到省级以上表彰。教师队伍中,共产党员有34人,占总人数的53%.
  
  30年来,我系为国家输送了2000余名中药学高级专门人才,其中硕士研究生40人。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和省内医药战线,大都成为医药卫生事业的骨干。其中有的成绩卓著,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有的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各级政府的重奖,有的成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领导、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有的成为民营企业的经理和总裁,还有一大批毕业生在各自工作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
  
  30年来,药学系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学院人才培养的指导原则,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加强学科建设,拓宽专业口径,进一步完善实验室体制改革和实验技能考核标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坚持加强学科建设,形成专业特色和优势。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的关键是注重学科建设,我系围绕学科建设和优质课程建设,有计划地建设了中药学省级重点学科、中药鉴定学院级重点学科以及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等省级优质课程,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并在中药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了四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显著成绩,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趋势。
  
  中药鉴定及新资源的寻找、开发和利用。我系从中药品种及质量鉴定、地道药材和中药资源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对全省中药资源品种及中药混淆品种进行了调查,特别是对神农架地区的中药材资源的品种、分布、开发、利用及保护,进行了系统研究还编著出版了《湖北中药资源名录》、《湖北中药资源》、《中国神农架资源》等专著,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研究的空白,获得了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及国家医药管理局优秀图书奖;完成了湖北省地道药材基地建设及中成药发展研究课题,并在此基础上,紧跟国家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前沿,承担了十五国家和湖北省重大攻关项目湖北省地道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探讨地道药材的成因、优质丰产技术,按gap要求制定30个品种的生产规范,以发展我省药材精品,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国内率先完成了中药鉴定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此课题获湖北省教学科研二等奖。
  
  中药及其制剂有效成分的研究。为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和质量控制标准,我系十分重视利用有效成分对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控制,使用薄层扫描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其它先进的仪器和方法,从80年代初就先后开展了牛至抗菌、空心莲子草抗病毒有效成分的分离、复方小金丹酊剂有效成分体外透皮吸收、鸭趾草、星果草的化学成分、超临界co替代有机溶剂提取皂素等专题研究;此外,还进行了福安胶囊、热必宁颗粒、肝舒口服液、心率泰、银莲花胶囊等10余项新药的研究,以有效成分为重要指标之一,考察制剂工艺、质量标准及药物稳定性,以提高制剂的质量和水平。其中有4项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数10篇,并有20余篇被国际权威刊物摘录。
  
  中药新制剂及质量标准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对中药新制剂的主方配伍、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等进行科学研究。先后对益肝康颗粒、生血胶囊、海珠乙肝胶囊、紫金肝泰胶囊、心率泰胶囊、富硒珍珠茶等中药新制剂进行了组方配伍、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药理毒理、临床观察等研究;其中有的已开发成中药新药,并转让药厂进行二期临床研究;有的开发成中药保健品,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组方配伍研究方面,黄连与甘草等中药组方配伍研究获湖北省卫生厅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在质量标准研究方面,复方雷公藤透皮吸收制剂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研究领域正致力于中药缓释制剂、脂质体靶向给药系统新制剂的研究。四、中药炮制与临床药效的研究。我系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不同药物的炮制方法与临床药效相关性的研究,通过对雄黄、蔓荆子、斑蟊、蒲黄、石决明等炮制方法与工艺研究、丹参、芦荟等的酒制研究、柴胡、自然铜等的醋制研究、14味矿物药煅制性状考察、21种动物药饮片中总氨基酸的测定、蜜制中药饮片试纸分析法的建立与应用、龟板、鳖甲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分析、中药炭药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等一系列药物的研究及考察,已将炮制方法、工艺质量标准及临床疗效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中药炮制学的教学方法上,中药炮制学与相邻学科联网教学模式研究,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提高,获湖北省教学科研三等奖。
  
  总之,稳定的研究方向,促进了专业特色与优势的形成,也促进了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注重人才能力的培养。
  
  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我系十分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教学实验室的面积已从建系之初的两间扩展到目前1000余平方米,并在九五期间完成了实验室与教研室相对应的、相关实验室合并的实验室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了实验室的配置,实现了资源共享;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内涵建设,现每年投入实验室的固定资产经费已近100万,并不断购入喷雾干燥、薄层扫描仪、扫描式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大型高档仪器设备;并完善了实验技能考核标准,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同时,教学实习单位由原来的几个单位发展到现在武汉市中联制药厂、武汉市健民制药厂、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北省医药工业研究院、武汉市药品检验所等覆盖了生产、医疗、科研、检验、教学等多领域的近30多家单位,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科研工作硕果累累。注重科学研究是我系的又一大特色。30年来,我系十分注重科学研究工作,一直把科学研究工作作为我系发展的龙头,至今已初步形成了以基础研究为依托,高新技术研究为先导,新药开发为重点的科研格局。我系独立承担或与有关单位(部门)共同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课题10余项,新药研究项目10项。这些研究成果在许多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并有部分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鉴定的课题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奖1项,湖北省科技优秀新产品奖1项,武汉市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新药研究通过国家新药审评中心临床前评审4项,获批准文号的健字号产品3项;专著、教材获国家级奖励2项,同时还有多项获得湖北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获自然科学和各级学会优秀论文奖励百余篇。我系教师与科研人员作为主编、副主编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参编著作50余部,公开发表论文1000余篇。同时,我系也十分注重科研机构的建设,先后建立了中药研究所、中药标本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并参与建设和管理我院与湖北福人药业共建的中药新药研究室。科研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为我系的科研工作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我系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进十年来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多所大学建立了联系,聘请外籍教授2名;共派出7人赴国外合作研究和进修;先后邀请数10名国外学者来我系访问、讲学;同时还完成了国家外经贸委委托的援外项目-援助巴基斯坦药用植物中心的可行性考察。这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我系与世界的联系,提高了药学系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扩大了我系在国际上的影响。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