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湖北研招网 > 湖北民族学院 > 专业介绍

湖北民族学院学科专业介绍

(一) 民族学

民族学学科是湖北省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和“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依托于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本学科自 1998 年起先后与中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2006 年 1 月,民族学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在校研究生 39 人。

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 38 名,其中教授 11 名,副教授 10 名,博士 9 名;其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 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1 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 1 人。

近五年来,本学科研究人员发表学术论文近 400 篇,出版学术专著 20 余部。完成国家级课题 3 项,在研国家级课题 5 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 10 余项。近 5 年获得科研经费近 400 万元。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近 10 项,地厅级科研奖励 30 余项。

本学科立足武陵民族地区,以土家族研究为重点,兼及西南地区其他民族研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扎实的田野工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已经形成了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地区行政管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民族经济、民族教育五个特色鲜明、发展前景良好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土家族历史文化研究、土家语研究以及武陵民族地区综合研究为学界所瞩目,具有较大影响。

民族历史与文化方向: 本研究方向以历史文献为基础,结合田野调查,主要运用民族学、历史学的方法,研究南方民族地区历史与文化,重点研究土家族历史与文化。

民族地区行政管理方向: 本研究方向立足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现实需要,依托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公共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重点研究民族法制、民族政策、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等内容,突出区域特色,探索适合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模式。

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方向: 本研究方向将民族地区视为有独特历史文化联系和生态背景的整体,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与变迁;密切关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与政策,重点研究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事实依据。

民族经济方向: 本研究方向结合民族学与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经 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之下,从可持续发展、文化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角度研究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重点研究民族生态经济建设与发展、民族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民族旅游经济、民族经济理论与实践等,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民族教育方向: 本研究方向综合运用民族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民族地区教育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重点研究武陵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的基本理论、民族教育史、民族幼儿教育、民族基础教育、民族高等教育、民族成人教育、民族职业教育、双语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以及民族教育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

(二) 文艺学

文艺学学科是湖北省特色学科、重点学科。该学科现有教师 23 人。教授 8 人,副教授 9 人,讲师 6 人,其中 4 人具有博士学位, 12 人具有硕士学位。有湖北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1 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 1 人,享受省政府津贴 1 人。近三年来,承担(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2 项,国家民委课题 2 项,教育部课题 2 项,省教育厅、省民委课题近 20 项,横向联合项目及其他课题 20 余项,出版学术专著 10 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 300 篇;有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获得者 10 余人次。

文艺学学科主要培养有扎实的文艺学理论功底和学术研究能力,能够胜任文学和文化研究,教学工作,文艺策划、宣传及采编等工作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十二年来,本学科已形成五个稳定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文艺心理学研究方向: 主要运用现代心理美学方法观照、透视文学基本问题,揭示文学深层规律。

文艺思潮与文艺批评研究方向: 立足现当代文艺思潮和文学批评及其理论,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多元立体的角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包括影视艺术)的思潮与创作实践。

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方向: 立足于中国古代文艺思潮和文学批评及其理论进行研究,强调现代转换,突出经典阐释。

文艺与传媒研究方向: 研究文艺在传媒中的主要形式,变迁过程,主要特征及其基本原理和策划操作等,注重文艺研究与社会生活,与传媒的结合。

民族民间文艺学研究方向: 立足于湖北西部地区的文艺现象及文艺成果,结合地域特性进行研究,注重研究文艺学的民族民间性。

(三) 基础数学

基础数学学科点所在数学系具有 60 多年办学历史,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已建成为湖北省品牌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该学科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 5 人、副教授 12 人、博士 7 人、硕士 19 人。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兼职教授和名誉教授。该学科长期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所保持着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并在本学科领域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近三年来,本学科梯队成员共发表 SCI 、 EI 、 ISTP 收录论文 70 余篇,承担国家数学天元基金项目 1 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1 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湖北省教育厅等其它项目 20 余项,拥有可支配科研经费近 50 余万元。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代数学方向: 该方向重点研究同调代数、代数表示 论和逻辑代数。在代数表示论方面,侧重于对拟遗传代数的研究,重点探讨一类特殊的拟遗传代数的 Ringel 对偶问题;在同调代数方面,侧重研究环和模的同调性质及同调维数;在逻辑代数方面,侧重研究模糊逻辑代数的结构理论。

非线性动力系统方向: 该方向研究常(泛函)微分方程、脉冲微分方程的理论及应用。重点研究由生物、经济、物理、生命科学等学科产生的非动力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及其复杂性。研究领域包括种群动力学、药物动力学、微生物动力学以及生物信息学。主要目的是发展和研究可行的数学模型,揭示其动力学行为,预测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为社会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模糊数学方向: 该方向通过把模糊数学理论与代数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模糊代数的重要研究方向。模糊代数在信息处理、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及知识发现等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优化理论及算法方向: 优化理论及算法是迅速发展并获得广泛应用的热点研究领域,是数学及计算机应用于高科技领域的有机结合。该方向侧重于研究排序问题的复杂性与近似算法和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两个方面的问题。

(四) 应用化学

应用化学学科是湖北民族学院重点学科,化学专业已建成为湖北省品牌专业。该学科现有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 12 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75% ;教授 7 人,副教授 19 人;武汉理工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1 人,华中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5 人,本校聘硕士生导师 12 人;校级学科带头人 2 人,学术带头人 7 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 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人选 1 人,留学回国人员 1 人,享受省政府专家津贴 1 人,被聘为核心期刊、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会刊及中国精细化工协会会刊《精细化工》杂志编委 1 人,在大连化物所、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外聘客座教授 4 人。自 1999 年以来本学科研究人员已在《中国科学( B 辑)》、《 Chemistry of Materials 》、 《 Nanotechnology 》、《 Applied physics A 》、《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 Talanta 》、《 Food Chemistry 》、《化学学报》、《分析化学》、《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300 多篇,其中 60 余篇被 SCI 、 EI 、 ISTP 收录。出版专著(教材) 3 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壹等奖 1 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 2 项,武汉市科技进步贰等奖 1 项,湖北省政府“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 1 项,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10 余项,获恩施州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3 项。受理发明专利 16 项,已授权 3 项。主持和完成科研项目 80 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项目 1 项,意大利 - 中国大学国际合作项目 1 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 项,省科技厅攻关项目 2 项,武汉市科技攻关 1 项,国家民委重点项目 1 项,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 1 项,省教育厅重大项目 2 项,现有研究经费 200 余万元。另外,本学科拥有教学和科研实验室面积 2000 余 M2 ,万元以上仪器设备 44 台(件),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值 600 余万元,本学科现有美国 NICOLET 公司 AVATAR370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美国 AGILENT 公司 6890N 气相色谱仪、美国 AGILENT 公司 6890N/5975i 气 - 质联用仪、日本岛津 UV-255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珀金埃尔默 AA800 原子吸收光谱仪、日本岛津 LC-10AVP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教学科研设备,完全满足培养硕士研究生条件。应用化学学科目前有 4 个研究方向。

材料化学及应用: 该研究方向立足于学校所在地武陵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学科优势,主要进行天然产物的改性和功能材料的合成、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 1 )用溶剂热法、气 — 液 — 固催化技术等方法设计和制备具有特殊结构的纳米功能材料;( 2 )利用武陵地区极为丰富的魔芋资源,采用化学与物理改性的方法对魔芋葡甘聚糖进行改性制备增稠剂和水处理絮凝剂;( 3 )利用武陵地区极为丰富的生漆资源,采用化学与物理改性的方法对漆酚改性制备高分子催化剂、阻燃剂、吸附树脂及新型装饰涂料。

精细化学品化学与应用: 该研究方向主要内容有:( 1 )武陵地区特色天然香料植物和食品香气成分研究及新型天然香料香精的研发;( 2 )新型香料的合成及新催化剂在合成香料中的应用;( 3 )多羟基化合物在食品风味物质产生过程中的化学行为研究;( 4 )其它精细化工产品的研究开发。

资源与环境化学: 该研究方向主要内容有:( 1 )生物活性成分的筛选与分离鉴定;( 2 )丰产天然产物的化学改性及改性产品的应用研究;( 3 )天然产物的化学全合成研究;( 4 )环境分析化学。

有机及生物电分析: 主要研究药物、水体有机污染物的电化学性质、食品中有机物的电化学分析等方面开展研究。

(五)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省内唯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 2004 年成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科, 2008 年成为湖北省优势学科。现有团队成员 24 人,其中教授 7 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 9 人,讲师 8 人;有博士 8 人,硕士 13 人;有硕士生导师 13 人。是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相对稳定、团结进取、乐于奉献的学科团队。

该学科现有“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1 个,“湖北省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固定资产 3000 余万元;有星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七姊妹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坪坝营国家森林公园 3 个校外科研基地;有 1 个面积为 20 公顷的校内实习基地,包括森林、茶园、果园、树木标本园、药用植物展示园、苗圃、科研试验区;有 1 个面积 2500m2 的智能化温室大棚。具有良好的学科平台(基地)和独特的资源优势,为本学科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本学科所属的园艺专业, 2008 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为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现有“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基础理论”、“ 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技术”和“野生植物资源利用与天然产物开发”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培养具备生物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以及生态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可在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在环境保护、林业、农业、园林等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也可在相关大型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和市场策划等方面的工作。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基础理论研究方向: 主要在两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一是武陵地区野生植物及特色植物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二是武陵地区特有植物硒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该方向率先进行了该地区特有野生植物 — 葛仙米的相关基础研究 、薇菜生理生化与生态学研究、滕茶的化学与营养成分研究,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本研究方向 5 年来发表学术论文 120 余篇,其中重要期刊及以上论文 30 余篇,有 13 篇被 SCI 、 EI 收录,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技术研究方向: 主要在三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一是武陵地区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二是武陵地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技术研究;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该方向率先研究了该地区特有野生植物 — 葛仙米的室内培养技术,开创性地建立了 “ 薇菜孢子繁殖 ‘ 三段式 ’ 育苗及培蔸方法 ” 技术体系,获得了系列成果,其中绞股蓝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研究方向 5 年来发表学术论文 220 余篇,其中重要期刊及以上论文 4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7 部,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野生植物资源利用与天然产物开发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地区性特色资源的食品加工适应性和功能性食品基料的可行性、或作为其它工业加工原辅料的可用性以及作为药品开发的潜力等,在三个方面有重大突破:一是率先系统研究了葛仙米的主要功能性成分 — 蛋白质和多糖的分离提取、理化性质和功能评价以及葛仙米系列食品的研究开发,在葛仙米资源的研究开发方面,涉及最广泛、研究历史最长、体系最完善,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经组织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是在茶多酚、植物多糖、黄酮、皂甙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研究方面有重大理论创新,成绩卓然。三是在食品贮藏加工技术研究方面成绩突出, “ 凤头姜系列产品开发 ” 获得 2006 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本研究方向 5 年来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在国家重要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 70 余篇,在国 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六)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湖北省特色学科、重点学科。 2007 年起与湖北中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前后经历了 20 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梯队合理、手段完备、教学成果丰富、基础研究与生命科学前沿密切关联、应用研究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该学科现有教授 6 人,副教授 7 人,其中博士 3 人,硕士 9 人,在读博士 3 人。现共有师资 24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 人,硕士生导师 10 人,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能够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稳定的教学、科研队伍。本学科点设立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研究室、中医药实验室和文献资料室,下属中医药研究所和风湿病研究中心,专业实验室面积 4800 ㎡,仪器设备价值 510 万元。近几年来,该学科点人员共出版学术专著 12 部,发表学术论文 210 余篇,其中 SCI 、 EI 收录 10 篇,获省部级科研奖 8 项,获得发明专利 4 项,科研成果转化创造经济效益 2700 余万元。目前承担有国家民委、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共计 50 余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现有四个研究方向。

中医抗衰理论与老年病防治研究方向: 本方向着重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与衰老的关系,全面阐述衰老的发生机理,探讨中医学延缓衰老的特点、方法、技艺及药物,在挖掘、整理、研究过程中,将传统中医学、现代生物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科整合优势,突出“产、学、研”一体化,把中医学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的药物、食物与现代生产工艺结合起来,使临床治疗、保健、科研、产业开发同时并举,造福老龄病患者。

民族医药的文献整理与临床应用研究方向: 本方向立足于民族医药的基础理论整理与临床应用研究,对濒临失传的民族医药特别是土家族医疗手段与医药文化进行有序、有效的挖掘、整理,使流散在民间的医疗方法和有效方药能够被传承弘扬,运用现代医药学研究方向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使口头传承的土家族医药这一民族瑰宝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为土家族医药的推广和地方药物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风湿病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方剂的开发应用方向: 风湿类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些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难治之症。该研究方向侧重于研究风湿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药物的配伍应用,挖掘民间医药验方,观察、总结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研制开发新的抗风湿药物制剂。

《内经》妇科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方向: 对《内经》中关于妇科病的成因、发病机理以及证治方药进行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挖掘中医药和民族药物治疗妇科病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药物。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