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海南研招网 > 海南师范大学 > 考研大纲

2015年海南师范大学04010402基础教育比较考研大纲(官方)

  考研网快讯,据海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海南师范大学04010402基础教育比较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考 试 大 纲

科目名称:

比较教育学

适用专业:

比较教育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由考点提供)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 5小题,共20分

  简答题: 4小题,共40分

  分析论述题: 2小题,共40分

  题型一般为以上三种,根据需要可能会增加选择题、辨析题等题型。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比较教育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比较教育学》科目,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求考生能运用比较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来分析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浪潮,正确处理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民族化的关系。

  三、考试内容概要

  导论

  比较教育学是指以整个教育领域为对象,对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教育发展规律及特定表现形式,借鉴有益经验,推动本国或本地区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一门科学。

  比较教育学的跨文化研究特点,要求我们注意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本民族教育意识。

  导论的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比较教育学学科概念;2.掌握比较教育学学科的主要研究功能特征:借鉴性功能、认识性功能、交流性功能、预测及决策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3.了解比较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知识要点:一、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概念;二、比较教育学的目的及功能特征;三、比较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第一章 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比较教育学既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科学比较教育学是在服务大工业生产及相关教育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并走过了从全盘借鉴到经验借鉴再到理性借鉴的三大学科发展阶段。

  第一节 比较教育学的产生

  一、比较教育学史前阶段

  二、比较教育学的产生

  三、全盘(形式)借鉴的比较教育学特征

  (一)借鉴促进新教育传播;

  (二)借鉴推动了现代教育体系形成;

  (三)全盘(形式)借鉴的比较教育研究特性:

  第一,研究的目的性。第二,推动对新教育的学习。第三,强化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第四,倡导国际间教育比较研究。第五,促使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科学比较教育学的发展

  一、现代教育转型与科学比较教育发展

  二、因素分析法的比较教育特征

  1.适应多元化教育发展,为现代教育服务;2.创立因素分析法的学科理论分析框架;3.推进学科建设的科学化进程;4.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和建立专业研究队伍;5.推动世界性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

  三、因素分析法与战后初期国际教育发展

  第三节 当代比较教育学学科变革与转型

  一、比较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与挑战

  二、变通性教育策略的形成

  变通性教育发展模式的特点:1.形成新教育发展观;2.倡导创新性教育;3.推行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新体系;4.创立多元化的教育发展模式。

  三、理性借鉴比较教育的形成

  (一)教育战略学科思维兴起

  (二)比较教育学科时代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化社会已现端倪,各国都将教育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比较教育必须实现理论更新。

  1.比较教育世界观更新;2.比较教育研究方法更新;3.比较教育研究目的更新;4.比较教育研究领域更新。

  (三)理性借鉴阶段比较教育学科特征

  1.在规律指导下的学科研究体系;2.共同目的下的科学研究体系;3.在战略性思维下的研究整合;4.在整体预期视野下的学科洞察力。

  第二章 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 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比较教育学理论的萌发

  在19世纪以前,虽然没有出现明确的“比较教育”学科概念,但人们对教育的比较研究却早已存在。通常,人们将法国教育家朱利安1817年发表的《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看作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起点。

  二、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演进

  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历经三个阶段:一是“形成阶段”,从1817年到20世纪50年代;二是“多元化发展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三是“整合-重构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

  第二节 比较教育学的主要理论分析框架

  一、因素论分析框架

  在我国,最早由比较教育学家王承绪、顾明远等人称作比较教育的“因素分析法”,她是一种源于古典的、历史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后来在比较教育理论界将其概括为“因素论分析框架”。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萨德勒、康德尔、物利希、汉斯、马林森等人。

  因素论分析框架的思想和方法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主张比较教育研究以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目的包括对制度与现象的描述、对决定因素的分析和解释,以及促进借鉴和改进。2.强调对教育影响因素的探讨和分析,并对教育性质、状态和发展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和解释。3.指向多因素的系统分析,并引出多领域或跨学科的探讨。

  二、实证主义分析框架

  所谓实证主义分析框架,是指在比较教育研究工作中运用实证主义的思想观点和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对比较教育研究作出界的、阐述和指引。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最早运用该方法论的人是法国的朱利安,其后有安德森、胡森、诺亚和埃克斯坦等人。

  实证主义分析框架的思想和方法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通过对两个以上国家的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确定教育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及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此揭示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2.从研究教育现象的多重、复杂关系入手,其研究内容几乎包括教育的所有领域。3.倡导或试图推行一套科学的程序或方法来研究比较教育问题。

  三、相对主义分析框架

  相对主义分析框架强调从研究对象的观点和标准去对研究对象作出分析、判断、解释和预测,而不选择从外在的观点或标准去作出判断和评价。换言之,该分析框架强调研究对象的主体性而非客观性,倡导相对性而反对绝对性的研究视野和分析思路。

  相对主义分析框架所体现的思想和方法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在研究目的上,重视不同国家教育的独特性和差异性。2.在研究对象选择上,不仅注重文化相对性意义,也重视其典型性或分类意义。3.在研究方法上,倾向于使用现象学和本体论的方法。

  四、发展论分析框架

  发展论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发展论用于比较教育研究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如教育与国家发展、教育与人力资本投资等。

  发展论分析框架的主要研究视点如下:1.重视分析教育对国家发展的作用。2.强调教育与国家发展关系的分析是多维度的。3.用一种外在的主导性标准来对不同国家的教育与发展作出分析和判断。

  第三节 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重构的努力与愿景

  一、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状态与问题

  综观比较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和近况,可对其状况及问题概括为:1.开放而不定。2.多元且对立。3.集合却离散。

  二、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重构的走向与愿景

  1.关注不同理论之间的连接与整合。2.走向多元一体化。3.加强理论的反省与改造。4.构建系统的、包容的、生态的方法体系。5.参照全球教育变化发展的趋势重构理论体系。

  第三章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第一节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基础

  一、比较教育研究的立场

  比较教育研究必须基于跨文化整体视野考察比较研究的对象。比较教育研究必须坚持多元文化主义观,冲破以单一国家为基本单元的传统分析模式,进一步拓展分析单元,形成多层面、多维度、多视角的比较分析框架。研究领域应扩展到世界体系范围多元文化背景下所有区域、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与学习,以及相关的影响力量与因素。

  二、比较教育研究的原则

  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1.主体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可比性原则。4.革新性原则。

  第二节 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

  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有:描述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因素分析法;阶段分析法;假说验证法;问题研究法;教育调查法。

  第三节 比较教育研究的过程与趋势

  一、比较教育研究的类型

  由于比较教育学科的特性、教育的内在联系及影响因素的多方面性,决定了比较研究类型的多样性。

  (一)比较教育研究的分类

  1.从时间上分:横向比较研究、纵向比较研究和综合比较研究。

  2.小比较对象相互影响角度分:平行比较研究和影响比较研究。

  3.从比较内容上分:专题比较研究和总体比较研究。

  4.从比较方法的性质上分:定性比较研究和定量比较研究。

  5.从比较对象的整体和局部关系来分:宏观比较研究和微观比较研究。

  (二)区域比较研究和问题比较研究

  区域比较和问题比较是依据比较研究的范围来划分的,它们是比较教育研究中最常用的研究类型。

  1.区域比较研究:是按照地域、社会制度、民族传统、政治背景、经济状况、语言习惯等不同标准,把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分成不同的国家群或地域群,然后再对它们之间的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总体比较的方法。

  2.问题比较研究: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教育问题按问题分类,进行对应的比较分析。问题比较依内容又可分为专题比较和总体比较。

  专题比较是把各国同一类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试图从中找出各国的特点和共同趋势。如对各国学制的比较、课程改革的比较等。

  总体比较是对全球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专题比较研究的方法,它属于宏观比较范畴。它的特点是利于研究者对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全面分析、判断和预测,但由于难度大,对研究者素质要求高,不利于初学者所把握。

  二、比较教育研究的过程

  比较教育研究是一个包含一系列具体步骤的有序过程,其基本步骤如下:1.选择研究主题。2.建立研究假设。3.搜集和整理资料。4.进行比较分析。5.验证研究假设。6.形成研究成果。

  三、比较教育研究的趋势

  1.研究领域进一步深化和拓展。2.研究方法体系日益丰富和发展。3.研究过程将得以统整和规范。

  第四章 教育国际化与国际理解教育

  第一节 教育国际化运动

  一、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1. 教育国际化是一种特定的教育活动。2. 教育国际化是一种特定的教育能力。3. 教育国际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过程。4. 教育国际化是一种特定的教育发展过程。

  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发展历程。“二战”前,是教育国际化的萌芽期,发展进程缓慢;“二战”后,教育国际化逐步进入了迅速发展期。

  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1.教育观念国际化。2.教育目标国际化。3.课程的国际化。4.国际教育交流。

  第二节 国际教育机构与教育国际化

  一、国际教育组织的体系与特点

  (一)国际教育组织的体系

  主要有四类:1.主导世界教育发展中枢的机构,如联合国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国际教育的情报、科研和规划机构,如日内瓦的国际教育局、巴黎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等。3.国际教育的分支机构,如儿童基金会、非洲发展银行等。4.国际教育的学校组织,如国际学校联合会、欧洲国际学校协会等。

  (二)国际教育组织的运行特点:时代性;互动性;整体性;合作性。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作用

  1.以国际理解与和平,消除国家、民族和种族间的对立、隔阂和冷漠,反对暴力和战争为基本价值取向。2.注重教育的全球取向。3.注重以人的发展和人类共同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三、国际教育援助的特征

  综观战后50余年的教育国际援助历程,可归纳为七个特点:1.学习和培训援助的地点有援助国逐渐倾向于受援国。2.由提供教师变为培训教师。3.由全方位扫盲到功能性扫盲。4.由重视正规化教育到重视多样化教育。5.由对整个教育制度的资助转向重点资助教育剥夺。6.由对教育发展的“硬件”贷款到各种“软件”贷款。7.由对援助的数额评估到重视运用成本-效益评估。

  为进一步做好国际教育援助工作,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基金会的关系;二是发展教育与国际投资的关系;三是援助与改革的关系。

  第三节 国家教育国际化与国际理解教育

  一、国家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动因

  1.为民族国家的利益服务。2.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3.文化多元发展的内在要求。4.信息技术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载体。

  二、国家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矛盾

  1.人员交流与人才流失的矛盾。2.教育国际化与民族性的矛盾。3.教育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性的矛盾。

  三、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理念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

  1.观念倡导阶段(20世纪40年代)。2. 行动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3. 困境与低落阶段(20世纪60年代)。4. 转折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5. 继续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理念

  1.强调真正的文化对话。2. 强调基本价值观的自我建构。3.强调动态的文化理解。4.倡导复归生活教育。5.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第五章 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教育

  第一节 全球化与教育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一)全球化的含义、发展与特征

  “全球化”概念见诸于文献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而对于“全球化”的开端,西方学界认为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时期。在全世界将“全球化”用于描述社会生活的变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市场中的扩张。

  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作为超越国家和跨越民族界限的概念,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即全球化是一个包含了一体化与多样化、民族性与世界性、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一种从分裂走向整合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

  全球化的特征:是一种变化过程;是一种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是一个多维化的进程,它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多维度;是一个不断从引发冲突并达到和解的逐步递进发展的过程。

  (二)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1.经济全球化。2.政治全球化。3.文化全球化。

  二、教育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育全球化的内涵

  教育全球化是教育的一种普遍化,它体现为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种趋势,其基础是世界教育一体化。

  (二)教育全球化的特征

  教育全球化有四个特征: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各国教育的开放与适应;其进程带有不平衡性;其过程具有竞争性。

  三、教育全球化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一)意义:1.有利于教育资源在全球的合理配置。2.促进教育质量的明显提高。3.有利于全球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趋势:1.功能性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趋势。2.制度性一体化矛盾凸显。3.国际教育旧秩序的定型化趋势。

  第二节 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一、全球化与教育制度的变革

  当今时代,全球化对教育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教育服务贸易。2.教育市场化。3.教育权利分散化。4.教育全球化引发中国教育制度变革。首先,中国教育市场面临挑战。其次,中国教育结构面临挑战。最后,中国办学体制面临挑战。

  二、全球化与教育目标的调整

  (一)全球化对国家教育目标的影响。

  (二)中国教育目标对全球化的回应。

  三、全球化与教育内容的变化

  1.突出外语教学的地位。2.环境教育受到普遍重视。3.国际理解教育产生广泛影响。

  第三节 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教育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

  1.本土化的内涵与局限。2.正确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二、全球化与文明冲突

  三、多元文化教育

  1.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2.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

  四、民族认同教育

  1.民族认同的含义。

  2.中国民族认同教育的对策:认同中国的历史和传统,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热爱中国的语言文字,正确处理学汉语和学外语的关系。

  第六章 教育民主化与全民教育

  第一节 全民教育的目标与行动纲领

  一、教育民主化与全民教育的提出

  1.教育民主化的发展

  2.全民教育的提出

  二、全民教育的目标与行动纲领

  1.1990年全民教育目标与行动纲领

  2.2000年全民教育目标与行动纲领

  三、全民教育的进展与评价

  1.全民教育发展指数

  2.全民教育的进展与评价

  第二节 作为全民教育核心的扫盲教育

  一、当代国际扫盲教育的发展

  1.20世纪90年代以前扫盲教育的发展

  2.全民教育背景下扫盲教育的进展

  二、扫盲教育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开办正规学校。2.开展群众扫盲教育。3.开发成人教育计划。4.通过各种媒体进行扫盲教育。

  三、国际扫盲教育的成功经验与主要问题

  (一)国际扫盲教育的成功经验

  1.寻求对扫盲教育的政治支持。2.建立协助的伙伴关系。3.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4.考虑学习者的需求。

  (二)当前国际扫盲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初等教育未普及和大批失学儿童。2.重视程度不够和经费投入不足。3.国家和地区的差距。4.群体差异。

  第三节 全民教育背景下的妇女和女童教育

  一、当代国际妇女和女童教育的发展

  1.20世纪90年代以前妇女和女童教育的发展

  2.全民教育背景下妇女和女童教育的发展

  二、妇女和女童教育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妇女教育:了解孟加拉和塞内加尔两国成功实施的成人妇女教育计划

  2.女童教育:主要有大规模的行动计划、社区发展计划和开办村学三种计划。

  三、国际妇女和女童教育的成功经验与主要问题

  (一)国际妇女和女童教育的成功经验

  1.与改善妇女和女童的生活与社会状况的行动相结合。

  2.建立与妇女和女童相适宜的设施。

  3.开发与妇女和女童相适合的教材。

  4.培训和聘用女教师。

  5.注意妇女和女童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当前国际妇女和女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严重的经济状况。2.发展的不平衡性。3.落后的社会文化观念。4.不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七章 教育信息化与学习社会

  第一节 世界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一、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是一个不断追求或推动一个系统中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二、世界教育信息化的演进历程

  1.计算机与教育信息化的肇始。2.微型机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3.万维网与教育信息化的高涨。

  三、世界教育信息化的经验

  1.各国政府普遍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2.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3.注重教学软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4.加强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和培训。5.学校、政府和社会力量密切配合。

  第二节 世界教育的信息化变革

  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变革

  1.引发教育观念变革。2.促进了教育方式变革。3.扩展了教育的内容。4.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校管理模式。

  二、信息化社会中的各国教育改革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

  各国网络远程高等教育的三种实践模式:1.单一院校模式。2.双重院校模式。3.多重系统模式。

  三、各国教育信息化的问题

  1.各国教育信息化存在不平等现象,从数字技术发展水平来看有三种“鸿沟”:全球鸿沟;地区鸿沟;语言鸿沟。此外,还存在性别、种族和代际鸿沟等等。

  2.教育信息化具有一定的负效应。

  3.各国教育信息化进程还面临共同改进的问题。

  第三节 世界教育的信息化走向

  一、教育信息化与学习社会

  二、教育信息化与各国学习社会的构建

  三、各国教育信息化的趋势

  1.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2.由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高。3.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4.将实现由“技术”向“人本”的根本转变。5.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6.在学习社会中的作用会愈来愈大。

  第八章 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亚非拉教育

  教育现代化是指新独立的落后国家如何学习发达国家,推动本国教育现代化,从而赶上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亚非拉教育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致力于教育现代化的历史。

  第一节 亚非拉教育传统与挑战

  一、教育传统遭遇冲突

  1.教育目标存在分野。2.道德标尺截然不同。3.权威主义与民主对垒。4.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较量。

  二、教育公平和效率直面挑战

  1.教育供需的矛盾导致教育机会的缺失。2.社会阶层钳制弱势者的教育发展机会。3.城乡教育差异诱发入学机会的不平等。4.性别和民族差异缩减教育机会和权利。

  三、示范和依附面临两难抉择

  1.“示范”作用陷于尴尬境地。2.教育过度依附形成恶性循环。

  第二节 亚非拉教育现代化变革

  一、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1.教育分权变革;2.教育私营变革。

  二、开展全民教育运动

  1.实施全民教育策略。2.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3.制定消除教育不公的政策。

  三、加强区域教育合作

  1.搭建区域教育合作平台。2.开发教育及教育市场。3.建立教育合作长效机制。

  第三节 亚非拉教育现代化展望

  一、契合世界教育现代化的特点

  1.迎接新技术挑战的必然选择。2.对国际教育思潮的有力回应。3.巩固政治和催化经济的装置。

  二、亚非拉教育现代化的异质性

  1.存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与整合。2.政治色彩异常浓烈的教育现代化。3.教育现代化受“两极化”的扰动。

  三、亚非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前瞻

  (一)教育现代化过失反思

  1.教育的经济功能未能充分发挥。2.教育的质量生命线深度迷失。3.义务教育中性别歧视现象突出。

  (二)教育现代化愿景

  1.有效地消解西方文化的殖民。2.成功实现教育传统的现代转换。

  第九章 后现代背景下的北美及澳大利亚教育

  第一节 重建教育发展的现代体系

  一、从科技取向到追求平等的教育改革

  1.加强英才教育的政策与制度。2.从结构主义课程到人本主义课程。3.颁布民权法案,倡导教育机会平等。4.从实行生计教育计划到呼吁恢复教育基础。

  二、从高质量取向到市场化的教育改革

  1.国家处于危机中的教育警钟。2.普及科学教育,加强技能训练。3.确定新的教育发展战略。4.建设世界一流教育。

  三、从学校重建到学习化社会取向的教育改革

  1.以市场竞争机制重建公立学校。2.提出全民教育的新设想。3.促进知识社会的学习。

  第二节 教育制度的后现代张力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分化与多元

  1.丰富多彩的学制类型。2.相互补充的公、私立学校系统。3.个性化的教育机构。4.蓬勃发达的学校教育规模。

  二、教育行政制度的权力分配与制衡

  1.加强联邦教育行政的权力。2.州级教育行政的分权管理。3.民主参与的地方教育行政.

  三、教育财政制度的困境与责任分担

  1.庞大的教育财政支出。2.不同的教育财政分担与分配机制。3.教育财政的不均衡。

  第三节 现代教育的超越与抉择

  一、超越现代教育制度的新特征

  1.跨越民族国家边界的教育全球化。2.打破现代共同学校系统的垄断地位。3.现代教育的全面信息化。

  二、走向后现代的教育难题

  1.难以克服的教育不平等。2.地方分权体制的弊端。3.自由民主教育的代价。

  三、后现代背景下的教育发展抉择

  1.继续追求优异教育。2.深入推行教育市场化。3.实行多元文化教育。

  第十章 后现代背景下的欧洲教育

  第一节 后现代背景下的欧洲教育传统

  一、后现代背景下欧洲教育传统亟待变革

  1.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束缚发展。2.纷杂教育体系弊端日益凸显。3.急剧变化的社会带来变革契机。

  二、后现代背景下欧洲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1.欧洲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劣势。2.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趋势带来压力。3.知识经济的兴起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三、后现代背景下欧洲教育变革的时代特征

  1.经济迅速增长与科技突飞猛进。2.各国文化多样化与同一性共存。3.建设“统一欧洲”的共同愿景。

  第二节 后现代背景下的欧洲教育改革

  一、推进欧洲教育一体化进程

  1.建立欧洲学分转换系统。2.促进欧洲学位制度的统一。3.加强欧洲各国学历学位的互认。

  二、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竞争力

  1.建立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区。2.加强在质量保证领域上的欧洲合作。3.积极发展远程教育以吸引海外生源。

  三、实行欧洲公民教育、跨文化教育及终身教育

  1.巩固欧洲公民意识及价值观教育。2.加强多民族的欧洲跨文化教育。3.推行欧洲一体化的终身学习。

  第三节 后现代背景下的欧洲教育展望

  一、欧洲教育变革进程中凸显的问题

  1.欧洲教育一体化与各国教育多样化的矛盾。2.欧洲福利社会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矛盾。3.教育一体化语言统一与民族语言的矛盾。

  二、欧洲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1.欧洲教育一体化进程加快。2.各国教师、学生流动加快。3.各国教育合作与竞争并存。

  三、欧洲国家教育变革的经验与反思

  (一) 欧洲国家教育变革的成功经验:1.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合作,提高欧洲教育的竞争力;2.加强欧洲公民教育,培育统一的“欧洲意识”;3.在教育发展进程中,注重数量增长与质量保障并重。

  (二) 欧洲教育变革的评价与思考:1.如何在欧洲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彰显各民族特色;2.如何在欧洲教育变革中兼顾国别差异。

  第十一章 剧变中的俄罗斯与东欧教育

  第一节 剧变中的俄罗斯与东欧教育传统

  一、意识形态教育脱胎与民主社会的难产

  首先,社会主义的教育意识形态面临艰巨的转轨;其次,俄罗斯与东欧诸国均面临原有的“意识形态专制主义”与“价值观多元化”的抉择;第三,怎样培育多元价值观的公民成为俄罗斯与东欧各国教育的共同难题。

  二、教育集权管理遭遇市场化体制的冲击

  三、科技至上教育观受新人文主义教育挑战

  第二节 剧变中的俄罗斯与东欧教育改革

  一、现代教育理念的确立

  1.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2.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3.人道主义的教育理念。

  二、教育管理体制的突破

  1.多层次的分权民主管理。2.多主体的社会办学体制。3.多渠道的教育经费投入。

  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转向

  1.普及教育学制国际化。2.高等教育的开放体系。3.人才质量的欧盟标准。

  第三节 剧变中俄罗斯与东欧教育改革的特征及走向

  一、俄罗斯与东欧教育改革的特征

  1.继承传统与教育改革相结合。2.多元改革与统合治理相结合。3.西方模式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二、俄罗斯与东欧教育改革的挑战

  1.潜在牵制的旧有观念。2.极度匮乏的教育投入。3.日趋弱化的师资力量。

  三、俄罗斯与东欧教育改革的未来走向

  1.从确立走向完善的公民素质教育。2.从争议走向深化的社会多体办学。3.从接轨走向互动的教育国际化。

  第十二章 蓬勃发展的幼儿教育

  第一节 民主视野中的幼儿教育

  一、幼儿教育民主化的发展

  从1946年成立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宣言》,再到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大大促进了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民主化进程。

  二、幼儿受教育权的保障

  1.幼儿入园率迅速提高。2.非正规幼儿教育的发展。

  三、幼儿教育机会均等的追求

  1.幼教资源分配的公平。2.适合个性特点的课程。

  第二节 全人发展的幼儿教育

  一、全人教育思潮与幼儿教育的发展

  全人教育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其哲学基础可概括为:“联结”、“整体性”和“存在”等概念,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强调经验和个体之间的合作,倡导塑造全面发展的人。进入21世纪,幼儿教育受到全世界前所未有的重视,世界各国均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二、全人发展的幼儿教育目标和内容

  1. 全人发展的幼儿教育目标:全人教育认为,教育培养的不是脱离社会的人,而是能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创造、保持身心健康的人。所以,全人教育提倡的是一种兼顾个人和社会价值的整合的教育观。

  2. 全人发展的幼儿教育内容:依据全人教育的目标,美、日等国将幼儿教育的内容分成八大学习领域或六大学习领域,我国幼儿教育将其分为五大领域。

  三、全人发展的幼儿教育过程、方法和途径

  1.强调幼儿主动学习的教育过程。2.重视整合的幼儿教育方法和途径。

  第三节 “一体化”进程中的幼儿教育

  一、幼儿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二、幼教机构和小学的衔接

  1.幼儿的入学准备。2.“幼小一体化”工作。

  三、幼教机构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1.幼教机构的服务意识。2.“四位一体”的幼教网络。

  第十三章 变革求新的中小学教育

  第一节 实现教育普及是世界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

  一、发达国家教育普及向深度发展

  1.义务教育年限不断延长。2.教育普及关注不同的教育需求。

  二、发展中国家普及义务教育任重道远

  1.义务教育远未普及。2.性别歧视问题突出。

  三、促进教育普及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 国际组织:教育平等价值的推动者

  (二) 各国政府:国家政策大力支持:1.国家制定政策、颁布法律保障教育普及。2.中小学教育投资不断扩大。3.充足的师资力量配备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 提高教育质量是世界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心

  一、更新教育内容

  1.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2.注重道德教育。

  二、加强师资培训

  1.改革教师职前培养制度。2.完善教师职后教育制度。

  三、强化教育监督

  1.重视教育质量评估的作用。2.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估体制。

  第三节 提升教育绩效是世界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新维度

  一、强化教育绩效责任

  1.教育绩效的概念。2.有效的教育绩效责任制。

  二、市场体制中的教育资源分配

  1.公立学校私营化。2.教育消费者选择权的扩大。

  三、重构权力重心的学校管理

  1.校本管理模式多元化。2.校本管理发展趋势。

  第十四章 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

  第一节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高等教育的时代转型

  一、“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与三种研究模式

  1970年代初,美国高等教育学家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其内容是:当一个国家的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主要有三种模式:社会发展决定说;民主取向说;多样化观点。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动因

  1.政治民主运动。2.经济快速增长。3.科学技术进步。4.国家力量。

  三、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1.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2.英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3.法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4.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第二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模式及其功能转变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模式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进程和模式,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不同,有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二、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

  1.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2.欧洲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3.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引发的功能转变

  (一) 人力资本与高等教育功能嬗变:1.教育消费与人力资本。2.高等教育功能嬗变。

  (二) 市场与社会服务功能:1.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市场。2.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社会服务。

  (三)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和标准的重建:1.提高质量。2.制定对策。

  第三节 大众化时代的国际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多样化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

  三、多样化质量评价机制确立

  第十五章 时代转型中的职业技术教育

  第一节 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一、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1.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加快。2.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3.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二、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职业技术教育基本功能的挑战。2.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新要求。3.培训和课程模式形成新挑战。

  三、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变革与转型

  (一) 发展历程上的重大变革与转型

  1. 从传统的学徒制转向学校形态的职业技术教育

  2. 向制度化职业技术教育转变

  3. 向多元化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转变

  (二) 世纪转换时期的变革与转型

  1. 扩展职业技术教育内涵

  2. 拓展职业技术教育服务功能

  3. 完善国家职业资格和培训制度

  4. 强化产教合作、行业本位的办学模式

  第二节 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基本模式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1.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概念。2.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3.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征。4.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经验。5.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美国综合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一)美国综合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1.综合中学的中等职业教育模式

  2.社区学院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二)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的经验

  1.综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

  2.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针对性;经济性;灵活性;多样性。

  (三)新时期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大力开发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2.实施青年学徒制

  3.推行“从学校到工作”过渡计划

  4.加强职业培训与产业间的联系

  三、澳大利亚TAFE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一) TAFE的办学模式:1. TAFE的办学体制。2. TAFE的教学和考核方式

  (二) 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1.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终身教育与培训理念。2.建立大学教育、TAFE与中学教育之间的“立交桥”。3.办学体制多元化。4.建立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市场竞争机制。5.发挥兼职教师的重要作用。

  (三) 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管理体制创新。2.教育制度创新。3.制定并实施整套培训计划。4.制定新的发展规划。

  第三节 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

  一、大力发展全民和终身职业技术教育

  二、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融合的立交桥

  三、加强关键能力和创业能力教育

  第十六章 走向开放的教师教育

  第一节 迈向开放的教师教育大学化

  一、大学介入教师教育的动因

  1.社会发展对传统教师教育的挑战。2.封闭型师范教育的不适应。3.教育研究成果对大学介入教师教育的促进。

  二、大学介入教师教育的争议与认可

  1.步履艰难的大学参与教师教育。2.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认可。

  三、教师教育大学化的普及

  1.开放型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2.以政府为主导的教师教育大学化。

  第二节 推进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教育

  一、教师专业化的产生与发展

  1.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兴起

  2. 成为世界性潮流的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

  3. 教师专业化的深入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容

  1. 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概念。

  2. 教师教育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教师教育中的专业化发展基本模式

  1. 大学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

  2. 校本培训的教师教育模式

  3. 大学与学校相结合的教师教育模式

  第三节 持续发展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

  一、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动因:1.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需要。2.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

  二、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改革与发展:1.政策倡导与完善。2.加强入职培训。

  结语 (略)

  四、参考书目

  《比较教育学》考试科目主要参考书目:

  1、 冯增俊等编:《当代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 王承绪等编:《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比较教育学》考试科目拓展阅读参考书目:

  1、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点击【2015年海南师范大学考研大纲】查看更多考研大纲。

【相关阅读】
研究生招生专业索引
2014年研究生考试大纲汇总

 

  友情提示:
  考研信息数量巨大,整理过程中难免出错,欢迎广大研友指正。此外很多历史数据已无处查找,所以为保证考研信息的完整性,考研网真诚欢迎广大研友帮忙补充信息,可回复评论或发送内容至http://bbs.kaoyan.com/f3p1
  本文系考研网精心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