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福建研招网 > 福建师范大学 > 院校资讯

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介绍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8年成立,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环境监测大专班、环境科学研究所和环境材料开发研究所,是福建省最早开展环境保护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单位之一。学院设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包括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二级硕士学位)和环境工程(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职工近5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7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2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闽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

  学院现已逐步形成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本科自考、本科函授生、全日制本科和硕士生等较为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培养输送环境保护人才近千人。

  一、学科形成
  (一)是福建省最早开展环境科学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单位之一
  (1)1984年成立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2)1985年获得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成为我省第一批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五家单位之一;
  (3)1999年获得环境工程治理证书。

  (二)形成较为完整的环境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
  (1)1984年原化学系开始招收第一批环境监测大专生(后转到福清分校办学,现已停办)。1999年开始主考环境工程管理自考大专专业,2005年获得自考环境工程本科专业,2003年获得环境科学专升本函授专业;
  (2)2000年开始招收环境科学本科生,2004年通过学士学位评估,现已毕业八届。2009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本科专业;2011年开始招收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3)2002年开始招收环境科学硕士生。2004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硕士生。2006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4)2010年获批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点,2011年开始招生;
  (5)2006年环境科学获得校级重点学科;
  (6)与化学和材料学院共同申报获批了化学一级博士点,本学科有三位教授成为该点的博士生导师;(7)本学科“生态功能材料”方向与地理学院的四个方向整合,共同申报并获批了“生态学”一级博士点。
  (三)挂牌成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1984年成立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挂靠在福建师大实验中心;
  (2)1999年成立福建师大环境材料开发研究所;
  (3)1999年成立福建师大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4)2000年在原化学系成立环境科学教研室;
  (5)福建师大实验中心、福建师大环境科学研究所于2002年并入新成立的化学与材料学院;
  (6)2002年化学与材料学院下设环境科学系,2008年改设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7)2008年在化学与材料学院基础上挂牌成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发展现状
  (一)学科建设
  本学科研究团队是在优化整合传统学科(化学、数学、生物、地理等)和环境领域新兴学科(环境监测、环境材料、环境经济、生态学、环境工程等)综合交叉基础上形成并发展的,环境科学已成为校级重点学科。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建设了较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政策,构建了有利于学科内涵式增长的良性运行机制。发展近二十年来,结合团队人才专业特点和资源基础,立足于海西环境与生态问题热点及难点问题,开展了基础理论→实践应用→成果产业化全方位探索,进行了“源头控制→过程评价→末端治理→环境修复”全过程和多角度的研究,长期以来凝练出五个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为海西经济区的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环境生态建设等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人才培养
  秉承“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育人宗旨,激发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注意素质的全面发展,强化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全方位多角度培育复合应用研究型人才,重点培养能从事环境监测与评价、污染治理与控制的环保人才,已培养和输送了环境科学专业8届近400人本科毕业生,100多位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现有在校本科生319人(环境科学4届、环境工程3届、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1届),硕士研究生55人左右(环境科学3届,环境工程3届;环境工程专业型1届)。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包括:考取研究生;进入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公司等;投身于基础教育;自主创业或其他行业等。

  (三)科学研究
  近五年,在承担科研课题方面:完成并通过验收科技项目的总经费近2000万元,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部委以及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150项。

  近五年,在高级别论文发表方面:已在“Water Research”(JCR1区)、“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CR1区)、“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JCR1区)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CR2区)、“ES&T”(JCR1区)、“中国科学”、 “环境科学学报”、“生态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近100篇(其中:JCR1-2区的论文20余篇)。

  近五年,在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或对原有的方法进行完善,或对原有的工艺进行绿色化处理,或对原有的产业技术进行改进,获得了以下十四项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高岭土微生物除铁增白技术,微生物固定化处理染料废水、含油废水技术,城市污泥中重金属淋滤技术,改性絮凝剂污水处理技术,移动式油田废水电化学处理技术,双极膜有机电合成技术,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技术,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工业水污染生态补偿估算方法,污泥产氢与蛋白回收技术,基于三种生产和四种关系框架的政策和制度分析技术,可环境消纳塑料制备技术,轻稀土膨胀型阻燃剂制备技术,稀土“壳一核”无机粉体改性技术。

  近五年,已实现产业化或中试应用方面:高岭土微生物除铁增白技术在龙岩高岭土有限公司应用,移动式油田废水电化学处理技术在中石油川东北油气田开采废水处理中得以推广应用,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已在福州生态县生态建设规划、工业开发区规划环评中获得成功应用,可环境消纳塑料制备技术已在金冠(漳州)塑料包装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获得成功应用,稀土“壳一核”无机粉体改性技术已在福建省万旗非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等八家企业获得成功应用。

  近五年,专利和获奖成果方面:已有十三项成果通过成果鉴定,申请了50多件发明专利,已获得发明专利成果20多件,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省优秀社科二等奖1项,省优秀新产品1项。在科技咨询服务方面,完成各类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项目、县域生态规划、产业规划、咨询报告和治理污染项目100多项。

  近五年,在教学研究方面:通过设立科研促进教学指导小组、教学督导小组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产学研协作委员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共承担各类教学教改研究项目近20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40篇。“水环境科学”为省级研究生精品课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学”、“环境生态学”为校级本科精品课程,出版《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学综合实验与见习》全国性环境类教材2部,出版《水环境科学》、《环境友好材料》等学术著作4部。

  (四)师资队伍建设
  学科发展二十多年来,已积累了一批教学科研经验较为丰富的人才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讲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7人),1人为闽江学者,1人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享受政府津贴专家。近五年已形成了年龄、学历、知识结构较合理的5个研究团队。

  (五)学术交流
  近五年,主办召开了国内各种学术会议,包括“环境科学与工程战略研讨会”,“中国第三届塑料与环保产业研讨会”。组织参加国内各种学术会议达500多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20人次,国内合作科研30人次,国内讲学20多人次。每年都定期举办专家论坛、研究生科学讨论会,教学工作研讨会等。通过交流学习,增进了解,扩大了本学科的影响力。

  本学科教师主动参与各类学会工作并发挥积极作用,张江山研究员为福州市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陈震教授为中国电化会有机化工专业委会常务理事,陈庆华教授级高工为中国塑料协会降解塑料专委会副理事长。

  陈祖亮教授被18个国际环境污染评价与治理专业期刊邀请为特约论文评阅人,并于2007年起担任国际期刊The Open Chemical and Biomedical Methods Journal 和The Open Analytical Chemistry Journal 编委。

  陈震教授于2008年参加了台湾高雄召开的海峡两岸环境保护研讨会,于2011年参加了在法国里昂召开的第二届高分子科学前沿国际学术会议,2009年参加了辽宁大连召开的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会议,并在几个会议受邀做了学术报告。

  钱庆荣教授担任国际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Applied Surface Science,Materials Letters,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和 Iran Journal Polymer等刊物审稿人。

  还派遣多批次教师到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访学。与芬兰Novia应用科技海岸带集成管理专业、环境工程专业探索共同培养本科生的“3+1”模式(3年国内1年国外)。

  (六)办学条件
  在本科教学方面,共享了化学与材料学院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基础实验室约600平方米,依托物理与光学工程学院的大学物理、电工与电子基础实验室约200平方米;本学科已建成的专业实验室有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监测、环境生态、水污染控制等5个实验室,约400平方米,基建和设备投资约150万元。2011年结合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发展需要,正在适当扩建水污染控制实验室,同时设计规划建设大气污染控制、固体资源循环利用两个实验室,预计需要实验室400平方米和建设经费250万元,现已列入学校工科实验室建设计划,正在落实经费和场地。目前已开设实验课程12门,实验项目数114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14个。在历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建立15个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学校图书馆拥有环境科学专业相关图书4000多册,拥有环境科学专业相关图书300多册,中文期刊51种,环境教育多媒体光盘100多片。

  在教师科研和研究生培养方面,依托环境科学校级重点学科和本学科的5个研究团队,拥有老校区实验中心大楼的2000多平方米实验室和化学楼的400多平方米,设备总价值约500万元。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