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 院校资讯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09年度导师简介

2009年度导师简介

张景发  男,196212月生,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地壳动力学室主任,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电器电子工程师研究协会会员(IEEE)198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6月北京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地图学专业博士后出站。19899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从事遥感应用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及活动断裂带遥感应用分析、干涉成像雷达处理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近年来发表遥感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论文近30篇。现指导博士研究生2人,已培养硕士生4人,现指导硕士研究生6人。

目前主要承担防震减灾重点地区遥感数据库、遥感在地震灾情信息获取中的应用、干涉成像雷达监测地表形变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马保起  男,19656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地壳动力学室副主任。2000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中国地震局地震安全性评价甲级上岗资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地质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学、活动构造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研究。1997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已培养硕士生1名,现指导硕士生3人。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项目2项、中国地震局“十五”大城市活断层试验探测专题1项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断层活动性鉴定等工程项目多项。

 

张世民  男,19654月出生,博士,研究员。1985年与1988年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2007年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专业博士学位。一直从事活动构造和工程地震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第四纪构造运动分期特征、大地震发震构造与复发行为研究。目前主持负责的项目是:财政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华北地区第四纪断层活动分期特征研究”,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地震防御与应急救援技术研究”中的二级课题“大地震复发周期与年平均发生率的评价技术”,中国地震局“十一五”重点项目“中国地震区划图编制”中的二级课题“高震级档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综合评定”等。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以第1作者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震学报》、《地震地质》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会员,《震灾防御技术》编委。

 

崔效锋  男,19634月出生,研究员。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专业, 1986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构造物理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构造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要致力于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研究。现为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1作者发表论文12篇。现指导硕士生2人。

   目前承担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和中国地震局重点研究课题。

 

谢新生    195312月出生,研究员,1975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力学专业。现为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委员、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主要从事地壳动力学及活动构造,在广义边界力条件下雁行构造力学解析、广义边界力条件下挤压带构造力学解析以及活动断裂研究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近五年在科学通报和地震学报刊物共发表论文6篇,曾获国家地震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一次、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一次。

目前承担的主要任务为应用探槽及断错地貌调查活动断裂古地震参数。

 

雷建设   男,19695月生,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在日本爱嫒大学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中国地震学会地震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火山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自1998年以来,一直从事多尺度多震相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工作,包括地幔柱起源、俯冲板块机制、地震和火山发生机理等。发表论文共三十余篇,其中有十余篇SCI收录的论文发表在EPSLPEPITectonophysics和地球物理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获省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两项、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第五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二等奖各一项。

目前主要从事造山带壳幔精细结构及动力学和地壳强震孕育机理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优秀类”研究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及中央级公益性科研究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重大类”研究课题等资助。

 

王兰炜  男,1968年出生。199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获工学学士学位,1990-2000年在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工作。2000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得高级工程师资格并调入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作。2005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地壳应力研究所前兆观测技术研究室副主任,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 参加的科研项目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目前主要从事地震电磁前兆观测技术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地电观测技术、电磁扰动观测技术以及地震前兆台站通信集成技术。

 

     男,19657月生,研究员。1988年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断层力学与形变观测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层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岩石力学与应力应变测量技术、断层形变观测方法与技术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目前承担任务有中强地震活动区断层应力测量研究、地壳应力观测理论、测量方法与实验研究、形变监测预警技术应用研究。

 

  男,1954年生。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震地质学专业,获学士学位。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地应力测量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工作。目前主要致力于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岩体高压透水性测试以及岩体原地抗载能力测试的技术与应用研究工作。目前主持负责的项目有:财政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汶川8.0级大震区域构造应力场测量分析研究”,国家地震局应急科考项目“汶川大震前后震区地壳应力场的监测研究”等。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以第1作者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水利发电学报》、《岩土力学》、《中国地震》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震灾防御技术》编委。

 

刘耀炜  男,19577月生,研究员。现任地震监测与预报研究室主任。198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震地质专业。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地下流体学科技术协调组组长,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主任。《地震》等国内多个核心杂志编委。1992年首届中国地震局科技新星1997年中国地震局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对象,199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首批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3年“新世纪优秀人才百人计划”人选。主要从事地震地下流体动力学、地震预报理论与方法研究工作。目前主持的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专题和财政部“地下流体动力学实验室”设备修购等项目。1989年以来正式发表论文50余篇,编写论著6部,教材1部。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6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联合培博士生2名,现指导硕士研究生4人。

 主要研究方向:地震地下流体动力学。研究领域为地下流体与强震前兆机理、观测技术与地震预测方法、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等。

 

杨选辉  男,19658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室副主任职务。2000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地球物理信号处理。近五年以来共发表论文5篇,专著1部。获省部级成果奖2项。现指导硕士生1人。

目前承担的任务主要是小当量事件识别方法研究及地震前兆数据共享等。

 

邱泽华  男,19599月出生,研究员,现任地震监测与预报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博士。曾赴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留学一年。全国钻孔应力-应变台网观测技术管理组负责人,中国地震学会形变专业委员会委员。1994年发表专著《构造塌陷地震》。近十年来共发表论文30余篇。现指导硕士生3人。

目前主要从事观测应变与地震应力触发问题和地震机制问题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地震科学联合基金资助,同时主持中国地震局“十五”大城市活断层研究项目的子课题工作。

 

陈连旺  男,19607月出生,研究员,中国力学学会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力学专业,2003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838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从事地壳动力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构造应力应变场演化图像、地震应力触发以及大陆构造变形机理。1999年以来发表论文5篇。现指导硕士生2人。
   
目前主要承担构造应力应变场演化的控制因素以及GPS资料在构造应力应变场研究中的应用等研究工作。

 

朱守彪  男,19642月生,研究员,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固体地球物理专业, 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项目各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近几年主要从事有限单元方法的理论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研究、利用GPS资料进行地球动力学研究以及地震活动性研究等。近几年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余篇。

 

吕悦军  男,196610月生。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主要学术职务有: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委员、《震害防御技术》副主编、中国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等。入选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人才百人计划。持有国家一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资格证书。

主要从事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动参数区划、抗震设防标准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是新一代中国地震区划图编制委员会编委、专题负责人;国家支撑项目专题负责人;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负责人。完成30余座海洋平台地震动参数研究工作5年来,主持完成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100多项,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王建军  男,19649月出生,研究员。198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工程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到中国地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地壳应力观测、断层形变监测、地震灾害防御、地震数据共享、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策划和主持多项大型前沿性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项目,解决了一些重大工程的重要技术问题,取得了在地震、水电、矿山等部门较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主持编制了地震行业第一部技术方法类规范。

近年来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1)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大中城市活断层及建筑物安全监测研究与示范;(2)《原地应力测量 水压致裂法和套芯解除法 技术规范》(DB/T14-2000)编制;(3)兖州鲍店煤矿地震监测系统建立和矿震研究;(4)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库坝区断层活动性监测与水库诱发地震研究;(5)开滦地震前兆观测与资料综合分析系统的建立及地震预报技术研究;(6)地震科学数据资源建设与标准规范制定、地壳所数据共享分中心建设;(7)地震网络计算应用系统地壳所分节点建设;(8)基于IPv6的地震传感器示范网络建设。

 

赵树贤  男,196212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综合减灾研究室副主任。199912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采矿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2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出站。主要研究领域为地震仿真理论与技术。1998年以来共发表论文5篇。目前指导硕士生1人。

目前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地震活断层探测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可视化及示范区新型高效地质灾害遥测台网技术系统研究。

 

田家勇  田家勇,男,副研究员,固体力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结构振动、波动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1996年、1998年、2002年分别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大学获得建筑工程学士、固体力学硕士、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戴姆勒奔驰基金会的资助下,从200012月到200112月在德国Magdeburg大学力学所从事结构弹性波传播的相关研究工作。200211月到200411月,在日本大阪大学基础工学部任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主要从事超声接触振动问题以及声弹法测量应力方面的研究工作。200411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作,近年来,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谢富仁  男,195612月生,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理事、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构造地质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人事部颁发的“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200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86年以来一直从事地震地质、地球动力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活动构造、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构造环境评价以及计算机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研究。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1995年以来共发表论文40余篇,现指导博士生2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现指导硕士研究生4人。

目前承担任务有地壳应力状态与活断层地震危险性、危害性分析、青藏高原东南侧地壳应力环境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研究、地震机制与破裂过程重大点科研课题。

 

吴荣辉 男,195012月出生,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专业,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地构造物理专业理学硕士学位,曾在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工作。1985年至1986年赴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 进修。1988年至2003年先后在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科技监测司、中国地震局数据信息中心工作,20006月至200312月任中国地震局科技 委副秘书长,2004年调入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

 

    男, 19578月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力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分配到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毕业于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此后继续在该所从事科研工作;1992年调入国家地震局,从事震害防御、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工作,1998年调入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工作。近年来在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2篇论文,出版2部专著,现已培养毕业硕士生1名。

目前从事结构动力学、生命线工程抗震、结构抗震与隔震、工程地震、震害预测及对策等研究及其技术应用工作。

 

杨树新  男,196312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科学技术处处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岩石圈应力专业委员会委员,198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工程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19877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主要从事原地应力测量技术、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研究、区域构造应力场与工程局域地应力场研究及应用等方面工作。近年来发表发表论文1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   现指导硕士生1人。

目前主要承担中国大陆地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支持系统建设、中国大陆及工程场区地应力场分析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田家勇  男,副研究员,固体力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结构振动、波动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1996年、1998年、2002年分别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大学获得建筑工程学士、固体力学硕士、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戴姆勒奔驰基金会的资助下,从200012月到200112月在德国Magdeburg大学力学所从事结构弹性波传播的相关研究工作。200211月到200411月,在日本大阪大学基础工学部任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主要从事超声接触振动问题以及声弹法测量应力方面的研究工作。200411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作,继续从事超声接触振动和声弹法应力测量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近年来,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被SCI收录14篇(有12篇被引用40次,其中他人引用22次),被EI收录16篇,被ISTP收录2篇。2000年和2002年分别获得戴姆勒奔驰基金会和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奖励基金。2006年和2000年分别获得第五届李善邦青年地震科技优秀论文奖和力学2000大会优秀论文奖。

 

李德文  男,196912月出生。现任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副研究员。2000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学、活动构造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研究。1997年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约20篇。已培养硕士生1名。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中科院重大方向性项目1项以及城市活断层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工程项目多项。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