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0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情况简介 学校介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环岛西侧,紧邻八达岭高速公路,东邻育新高教居住区,西邻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邻城市轻轨及回龙观文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200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情况简介
学校介绍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环岛西侧,紧邻八达岭高速公路,东邻育新高教居住区,西邻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邻城市轻轨及回龙观文化居住区。研究所周围道路宽阔,绿树成荫,交通、生活便利。
我所是中国地震局直属公益类非盈利性科研单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四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研究生培养经验丰富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
我所具有高级研究人员100人,中级研究人员12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高级专家30人。下设地壳动力学研究室、地震前兆观测理论与技术研究室、断层力学与形变观测研究室、地壳应力应变与岩石力学研究室、地震监测与预报研究室、综合减灾技术研究室、地震救援技术研究室、地震信息网络研究室研究室、武汉科技创新基地。
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主要有地壳动力学理论、地壳应力场和形变场、地震构造力学机理、地震预测理论与方法、地震前兆理论和观测技术、大地测量理论与观测技术、重力和固体潮理论与观测、遥感和卫星影像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地震与地质灾害的机理与监测预警技术。
我所科技人员承担过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地震科学基金项目,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
我所与国内众多的研究所和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同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外研究所和大学也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关系。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德胜门外西三旗
电话:(010)62846716
传真:(010)62919559
联系人:窦淑芹、孙文欣
邮政编码:100085
E-mail:uspaa@126.com
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是为了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往届本科毕业生;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毕业生,毕业2年(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有相应专业的本科主要课程进修成绩单、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并在工作中有较大贡献者;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4.考生所在单位应对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作出全面鉴定。对有突出成绩或犯过错误的考生,应提供详实的资料。
(三)报名日期及地点
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报名时间,网上报名
(四)报名手续
1.报考人员在规定的报名日期内在网上报名,并到报名点交验报考的有关证明材料,交纳报考费。
2.同等学历考生,需如实填写自学情况及工作实绩,由本单位签署意见后寄给我所招生办公室。
3.我所招办审查同意后,发准考证。
(五)考试
1.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
2.初试日期:同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间。
3.初试科目: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二)、一门专业基础课。每门科目的时间为三个小时,政治理论和外国语满分为100分,数学(二)和专业基础课满分为150分。
4.全国统考的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二)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统一命题,专业基础课由我所命题。
5.初试均为笔试。
6.初试地点: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到本人所在的省(区、市)高校招生办公室指定的考场。
7.复试时间、地点、科目及方式,待笔试后按实际情况确定。
8.对同等学历资格报考的考生,我所要加试两门大学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笔试)。
(六)体格检查
通过初试考生根据报名单位的要求,到指定的医院进行体格检查。
(七)录取
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勿滥”的原则进行录取,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条件择优录取。
(八)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3年。
(九)导师简介
张景发 男,1962年12月生,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地壳动力学室主任,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电器电子工程师研究协会会员(IEEE)。198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6月北京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地图学专业博士后出站。1989年9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从事遥感应用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及活动断裂带遥感应用分析、干涉成像雷达处理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近年来发表遥感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论文近30篇。现指导博士研究生2人,已培养硕士生4人,现指导硕士研究生6人。
目前主要承担防震减灾重点地区遥感数据库、遥感在地震灾情信息获取中的应用、干涉成像雷达监测地表形变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马保起 男,1965年6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地壳动力学室副主任。200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中国地震局地震安全性评价甲级上岗资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地质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学、活动构造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研究。1997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已培养硕士生1名,现指导硕士生3人。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项目2项、中国地震局“十五”大城市活断层试验探测专题1项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断层活动性鉴定等工程项目多项。
张世民 男,1965年4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地壳动力学室副主任。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自然地理专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地震地质和工程地震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活动构造、地质灾害及工程场地震安全性评价。1998年以来共发表论文6篇。已培养硕士生1人,现指导硕士生4人。
目前承担的任务主要有钻探技术与沉积地层学相结合探测隐伏断层、地震安全性评价研究与结构抗震研究及城市地裂缝调查与研究等项目。
崔效锋 男,1963年4月出生,副研究员。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构造物理学硕士学位。中国地震学会、地球物理学会会员。长期从事构造物理和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为地壳现代构造应力场。1998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5篇,出版专集1部。现指导硕士生1人。
目前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集集地震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及其与地震关系研究等。
江娃利 女,1952年12月出生,研究员,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1997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地质专业,获博士学位。一直从事地震地质及活动断裂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活动断裂。1997年以来共发表论文9篇,出版专著1部。现指导硕士生1名。
目前承担的任务主要有山西断陷系全新世古地震活动序列研究。
雷建设 男,1969年5月出生,副研究员。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在日本爱嫒大学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中国地震学会、地球物理学会会员。自1998年以来,一直从事多尺度多震相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工作,包括地幔柱起源、俯冲板块机制、地震和火山发生机理等。发表论文共三十余篇,其中有十余篇发表在EPSL、PEPI、Tectonophysics和地球物理学报等国内外有影响刊物上、并被SCI收录。获省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两项、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第五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二等奖各一项。
目前主要从事造山带壳幔精细结构及动力学和地壳强震孕育机理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优秀类”研究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及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重大类”研究课题资助。
王兰炜 男, 1968年8月,高级工程师。199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电子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获固体地球物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现在主要从事地震电磁观测技术和电磁观测方法的研究,中国地震电磁卫星项目组常设专家组成员。
负责中国地震局“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甚低频电磁接收机”的研究工作(2002-2005);负责“国家科技基础平台”项目中“电磁扰动观测方法标准编写与专项试验”课题子专题“电磁扰动专项试验”的研究工作(2004-2006);负责《数字化地震前兆观测技术标准》项目中《数字地震专用仪器检定规则》标准的编写(2004-2006)。参加的项目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近年发表了6篇主要文章。
目前负责中国地震局十五工程项目中“电阻率CT仪研究”工作。
李 宏 男,1965年7月生,研究员。1988年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断层力学与形变观测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层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岩石力学与应力应变测量技术、断层形变观测方法与技术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目前承担任务有中强地震活动区断层应力测量研究、地壳应力观测理论、测量方法与实验研究、形变监测预警技术应用研究。
郭啟良 男,1954年11月生,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现任地壳应力研究室主任。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水压致裂应力测量方法与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水压致裂技术在工程中应用研究的专家之一,主持完成了我国绝大多数大型地质工程的地应力测量工作,为我国大型工程的地应力测量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性提出的确定承压洞室围岩自身承载力的测量方法——水力劈裂技术,在抽水蓄能电站、气垫式调压室等承压洞室工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带领一班人,将原本为平面应力测量的水压致裂测试技术,现已发展成较为成熟的水压致裂三维压力测量方法,并在国内外地下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地成功应用。
首先倡导并广为应用的岩体高压透水率测试技术与方法,圆满地解决了深埋工程、承压洞室围岩在工程运行状态下真实透水性状的测量需要,促进了现有水利水电工程压水测试规程的发展。
近年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水力发电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二十多篇科研论文;主持完成的《水压致裂测试技术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荣获中国地震局2003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耀炜 男,1957年7月生,研究员。现任地震监测与预报研究室主任。198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震地质专业。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地下流体学科技术协调组组长,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主任。《地震》等国内多个核心杂志编委。1992年首届中国地震局“科技新星”,1997年中国地震局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对象,199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首批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3年“新世纪优秀人才百人计划”人选。主要从事地震地下流体动力学、地震预报理论与方法研究工作。目前主持的“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专题和财政部“地下流体动力学实验室”设备修购等项目。1989年以来正式发表论文50余篇,编写论著6部,教材1部。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6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联合培
主要研究方向:地震地下流体动力学。研究领域为地下流体与强震前兆机理、观测技术与地震预测方法、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等。
杨选辉 男,1965年8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室副主任职务。2000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地球物理信号处理。近五年以来共发表论文5篇,专著1部。获省部级成果奖2项。现指导硕士生1人。
目前承担的任务主要是小当量事件识别方法研究及地震前兆数据共享等。
邱泽华 男,1959年9月出生,研究员,现任地震监测与预报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博士。曾赴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留学一年。全国钻孔应力-应变台网观测技术管理组负责人,中国地震学会形变专业委员会委员。1994年发表专著《构造塌陷地震》。近十年来共发表论文30余篇。现指导硕士生3人。
目前主要从事观测应变与地震应力触发问题和地震机制问题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地震科学联合基金资助,同时主持中国地震局“十五”大城市活断层研究项目的子课题工作。
陈连旺 男,1960年7月出生,研究员,中国力学学会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力学专业,2003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83年8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从事地壳动力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构造应力应变场演化图像、地震应力触发以及大陆构造变形机理。1999年以来发表论文5篇。现指导硕士生2人。
目前主要承担构造应力应变场演化的控制因素以及GPS资料在构造应力应变场研究中的应用等研究工作。
吕悦军 男,1966年10月生,研究员。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综合减灾研究室主任。在工程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0年以来共承接完成各类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28项,巩固和保持了我所工程地震专业在海洋石油、交通、铁路、水电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尤其是主持完成的渤海海域石油平台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获2003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三等奖。2000年以来,第1作者出版专著1部、发表科研论文6篇。现指导硕士生2人。
主要从事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动参数区划、抗震设防标准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的科研课题有:中国地震局“十五”项目“海洋石油平台抗震设防标准研究”、“中国东西部衰减台阵分析”等。
田家勇 男,副研究员,固体力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结构振动、波动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1996年、1998年、2002年分别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大学获得建筑工程学士、固体力学硕士、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戴姆勒奔驰基金会的资助下,从2000年12月到2001年12月在德国Magdeburg大学力学所从事结构弹性波传播的相关研究工作。2002年11月到2004年11月,在日本大阪大学基础工学部任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主要从事超声接触振动问题以及声弹法测量应力方面的研究工作。2004年11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作,继续从事超声接触振动和声弹法应力测量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近年来,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被SCI收录14篇(有12篇被引用40次,其中他人引用22次),被EI收录16篇,被ISTP收录2篇。2000年和2002年分别获得戴姆勒奔驰基金会和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奖励基金。2006年和2000年分别获得第五届李善邦青年地震科技优秀论文奖和力学2000大会优秀论文奖。
王建军 男,1964年9月出生,研究员。198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工程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到中国地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地壳应力观测、断层形变监测、地震灾害防御、地震数据共享、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策划和主持多项大型前沿性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项目,解决了一些重大工程的重要技术问题,取得了在地震、水电、矿山等部门较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主持编制了地震行业第一部技术方法类规范。
近年来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1)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大中城市活断层及建筑物安全监测研究与示范;(2)《原地应力测量 水压致裂法和套芯解除法 技术规范》(DB/T14-2000)编制;(3)兖州鲍店煤矿地震监测系统建立和矿震研究;(4)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库坝区断层活动性监测与水库诱发地震研究;(5)开滦地震前兆观测与资料综合分析系统的建立及地震预报技术研究;(6)地震科学数据资源建设与标准规范制定、地壳所数据共享分中心建设;(7)地震网络计算应用系统地壳所分节点建设;(8)基于IPv6的地震传感器示范网络建设。
赵树贤 男,1962年12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综合减灾研究室副主任。1999年12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采矿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2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出站。主要研究领域为地震仿真理论与技术。1998年以来共发表论文5篇。目前指导硕士生1人。
目前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地震活断层探测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可视化及示范区新型高效地质灾害遥测台网技术系统研究。
谢富仁 男,1956年12月生,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理事、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构造地质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人事部颁发的“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200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86年以来一直从事地震地质、地球动力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活动构造、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构造环境评价以及计算机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研究。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1995年以来共发表论文40余篇,现指导博士生1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人,现指导硕士研究生4人。
目前承担任务有地壳应力状态与活断层地震危险性、危害性分析、青藏高原东南侧地壳应力环境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研究、地震机制与破裂过程重大点科研课题。
陆 鸣 男, 1957年8月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力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分配到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毕业于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此后继续在该所从事科研工作;1992年调入国家地震局,从事震害防御、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工作,1998年调入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工作。近年来在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2篇论文,出版2部专著,现已培养毕业硕士生1名。
目前从事结构动力学、生命线工程抗震、结构抗震与隔震、工程地震、震害预测及对策等研究及其技术应用工作。
杨树新 男,1963年12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科学技术处处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岩石圈应力专业委员会委员,198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工程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1987年7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主要从事原地应力测量技术、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研究、区域构造应力场与工程局域地应力场研究及应用等方面工作。近年来发表发表论文1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 现指导硕士生1人。
目前主要承担中国大陆地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支持系统建设、中国大陆及工程场区地应力场分析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朱守彪 男,1964年2月生,研究员,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固体地球物理专业, 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10月至2003年10月在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任教(先后兼任地球物理系、防灾技术系副主任,图书馆馆长;副教授,教授);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在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系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GPS观测资料在地球动力学应用中的研究;地应力场的数值模拟;利用力学与统计地震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地震预测的研究。
专业目录
专业及研究方向 | 指导教师 | 考试科目 | 备注 |
070801 固体地球物理学 | | | |
01遥感技术应用 | 张景发 |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18 遥感概论或801 构造地质学或807 地理信息系统 | |
02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 | 张世民 |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01 构造地质学或805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 | |
03活动构造、新构造、地貌 | 马保起 |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01 构造地质学或805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或806 普通地质学 | |
04地质构造、自然地理-地貌 | 江娃利 |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01 构造地质学或805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或 806 普通地质学 | |
05活动构造与地壳应力学 | 谢富仁 |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01 构造地质学或802 地球物理基础 | |
06构造应力场 | 崔效锋 |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08 普通物理学 | |
07地球物理学 | 邱泽华 |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02 地球物理基础 | |
08数值模拟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 陈连旺 |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02 地球物理基础或815 弹性力学 | |
09地壳动力学 | 杨树新 |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02 地球物理基础 | |
10数字信号处理 | 杨选辉 |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02 地球物理基础或814 数字信号处理 | |
11地球动力学 | 朱守彪 |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02 地球物理基础 | |
12计算机图形及其在地震行业中的应用 | 赵树贤 |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07 地理信息系统 | |
13地球深部结构 | 雷建设 |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02 地球物理基础 | |
14应力应变测试技术 | 李 宏 |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03岩石力学 | |
15岩石力学 | 郭启良 |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03 岩石力学或801 构造地质学 | |
16工程地震 | 吕悦军 |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02 地球物理基础或806 普通地质学或816 工程地质学或817 计算机综合 | |
17地下流体动力学 | 刘耀炜 |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12水文地质或813地球化学 | |
18结构震动与工程抗震 | 陆鸣 |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 语③302数学二④804 材料力学 | |
同上 | 田家勇 |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 语③302数学二④804 材料力学 | |
19地震电磁观测技术 | 王兰炜 |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 语③302数学二④809 信号与系统或 | |
20信息网络技术 | 王建军 |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 语③302数学二④809 信号与系统或811 电子技术 | |
- 2021-10-01.........
- 2021-03-01南京财经大学812
- 2020-10-21求国际商务资料
- 2020-07-21美学
- 2022-01-16安师大
- 2020-04-03浙大材料科学基础第1前辈的经验分享十初试复试
- 2020-04-03浙大教育学综合高分学长的经验分享
- 2020-04-03浙大832机械设计基础最新复试初试资料
- 2020-04-03浙大药学基础综合第1学姐的经验分享
- 2020-04-0321浙大法学专业硕士高分学长分享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