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培养机制改革是顺应研究生教育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激发学习动机、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效率的重要举措。 培养机制改革必然要求各高校结合学科门类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有
培养机制改革是顺应研究生教育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激发学习动机、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效率的重要举措。
培养机制改革必然要求各高校结合学科门类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研究生综合评价考核体系,以保证奖助学金制度得到公平、公正、合理的实施,真正发挥激励作用。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最高端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前沿,在培养创新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崛起,都使得高等教育系统,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系统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顺应时代的需求
我国研究生人数已达100多万,在规模上已进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和我们现在逐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顺应研究生教育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激发研究生学习动机、建立研究生教育激励机制、促进研究生教育公平、提高研究生教育效率的重要举措。
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需求。我们要实现从研究生培养大国到研究生培养强国的转变,必须通过对已有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彻底的改革,从制度层面解决目前研究生培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增强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的需求。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硕士生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博士生的创新能力不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的就是研究生读研动机的多样化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的缺失。近年来,由于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以及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研究生的读研动机复杂化。我们发现,一方面,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和指导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读研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一张研究生文凭,从而改善生活环境和暂时逃避就业压力,而不是为了追求学术进步。这种尴尬的现实给我们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尚无法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层面的改革,保障那些真正有志于学术追求的优秀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有限的研究生教育资源,进而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教育公平与效率的需求。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形成于20多年前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例如,经费投入和分配机制,招生指标在各学科、各导师之间的配置机制等,都还明显地存在着“大锅饭”和“铁饭碗”的痕迹。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和教育效率的提高。以往,在培养经费的分配上是根据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成绩将其分为公费和自费两部分,公费学生的所有培养经费均由国家承担,而自费学生的经费则由个人承担。这一经费分配的方法贯穿学生读研的三年,与其在此期间的实际表现无关。在这种标准下,一个入学成绩很好,但是读书期间表现一般的研究生依然可以获得国家的全额经费支持。而那些入学成绩不是很好,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很好成绩的研究生却无法获得相应的经费支持和鼓励。这种貌似公平的方法,实际上却是严重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而且影响着教育效率的提高。
二、培养机制改革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突破口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目前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是研究生教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华东师范大学通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在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训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建立健全研究生激励和竞争的培养运行机制。改革打破“一考定三年”,实行动态管理,形成激励和竞争的培养运行机制,鼓励研究生全身心投入科学探索,鼓励创新,鼓励拔尖。奖学金采取第一年依据大学本科阶段的表现和入学考试初试及复试成绩综合评点,第二、三年依据前一年的学业情况和在学校的表现等重新评定的方式,给每位学生平等竞争的机会。
构建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保障体系。改革提高了研究生的资助强度、扩大奖助覆盖面、增加奖助学金总额度,逐渐改变研究生奖助学金受益面小、金额有限的现状,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学习和研究。学校统筹规划原来的部分研究生业务费、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学校专项经费、导师资助经费、社会捐赠的奖学金,以及学校筹措的其他经费,设立面向全日制博士生、硕士生的奖助金(包括学费和生活费两部分)。由于学校的大力投入和导师科研项目的支持,研究生学习生活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范围显著扩大。无论从生活保障有力的角度,还是从学习质量提高的角度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研究生。
强化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与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任务相适应,导师负责制的核心就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以科学研究为主导。树立和强化导师带领研究生进行自主创新的观念,导师指导学生搞科研,在科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考虑到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师的差异,设立“专项指标”或“导师基金”,用于支持部分科研确实不错,但没有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学校明确,该指标或基金绝不是用于“扶贫”,而是用于奖励确实优秀的学者。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学校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着力改善优秀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待遇,以吸引优秀的生源,最广泛地调动研究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研究生的创造活力,从而推动研究生观念转变,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培养机制改革促成了更为合理、更为科学的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建立。新的奖助体系有效改变了研究生生活费金额少、受益面低等不合理现象,大大提高了资助研究生的资金总额度、受资助研究生的比例和资助强度。新资助体系强化了正激励功能,将奖助学金与研究生的实际表现挂钩,激发了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实践,对科研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建立健全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长效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由于学科门类复杂多样,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且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众多,这就使周期性的研究生综合评价考核变得复杂化,难以进行科学的操作。培养机制改革必然要求各高校结合学科门类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研究生综合评价考核体系,以保证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得到公平、公正、合理的实施,真正发挥对研究生的激励作用,而如何针对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和普遍性制订有效的研究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是下一步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进一步调动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积极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突出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责、权、利,充分发挥了导师在研究生招生报考、录取把关、培养指导、资助和推荐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而最直接的表现是将导师资助研究生的经费作为奖助学金基金统筹使用,同时将导师的科研经费、资助能力与学科发展需求与研究生招生人数结合起来。这就意味着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除了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外,必须还要有经费上的投入。对于科研经费充裕的学科来说,对学生的资助不会带来任何压力;对于经费紧张的学科来说,对学生的资助可能很难按照计划实现。学校可针对学科差异采取不同的奖助学金资助方案,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作用。
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学校应当因势利导,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切入点,全方位带动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力争通过内部管理体制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而推动高水平学科建设。结合改革,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制订更为严格的培养规范和毕业标准,尤其要着重把好研究生“出门”(毕业答辩和获得学位)这一关口。学校和导师要统一思想,积极配合,加强协调,确保此项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在具体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改革方案及实施办法。
- 2019-10-3120考研之华东师范大学精华经验真题汇总【入版必看】
- 2022-12-0122考研华东师大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经验帖847+618
- 2022-04-20华师中文系语言学考研总分第一经验贴
- 2022-03-05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经验帖
- 2021-09-04华东师范大学宗教学考研心得总结
- 2021-08-23华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初复试第一
- 2021-07-31三跨一战380逆袭985/华东师范心理学专硕(持续更)
- 2021-07-18积跬步至千里——华东师范历史学考研经验
- 2021-06-1519届拟录取学科教学化学初试第二复习经验
- 2021-05-22问题与方法:二战华师现当代的一些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