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重庆研招网 > 重庆邮电大学 > 专业介绍

2016年重庆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考研专业介绍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从上世纪60年代初即开始独立培养研究生。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和在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学校规模最大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有博士生导师16名、硕士生导师178名。学院每年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00余名,在职工程硕士100余名。
  学院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用于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包括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移动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光纤通信技术与网络重点实验室、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通信网测试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并在我国著名通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研发中心或创新教育基地6个。牵头建立了重庆市新一代信息网络与终端协同创新中心,是“2011计划”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单位之一。
  学院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与德国赫兹研究所、芬兰坦佩雷理工大学、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波兰波兹南工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韩国仁荷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十多所国外大学及科研院所进行项目合作和研究生交换培养。优秀研究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到国外高校交换学习一年。
  学院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100%,就业走向主要是国内外通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通信工程设计院和科研院所,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约10%的硕士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
  本一级学科包含“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代码081001)、“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代码081002)2个二级学科。本学科是工信部重点学科和重庆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重点学科,是重庆市首批巴渝学者、两江学者设岗学科。
  本学科在国内率先开启了以24路、30/32路脉冲编码机和120路复接设备为代表的数字通信技术研发,参与制定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并研发出世界上第一颗采取0.13微米工艺的TD-SCDMA基带芯片,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殊荣,研究水平跻身国内通信领域研究前列。本学科在宽带通信网、移动通信、光通信与光网络、通信信号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TD-SCDMA移动通信标准”、“通信网络测试与优化平台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TD-SCDMA手机核心芯片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通信—广播电视共网传输实用技术的研究”、“移动通信网信令监测与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高抗毁光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宽带无线移动接入网传输控制技术”获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信号处理基础、高级通信原理、通信网理论基础、通信网体系结构、应用信息论与编码技术、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信号检测与估计、现代信号处理、移动通信系统、光通信理论与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等。
  080400仪器科学与技术
  本一级学科是重庆市重点学科。本学科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学﹑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学科。本学科在我院的特色是通信工程中的测试技术研究及仪器仪表研发,以及各种智能仪器仪表原理与技术的研究开发等,研究方向涉及智能通信仪表技术、通信网测试理论、图像处理与检测技术、智能技术及其在仪器科学中的应用、互联网安全监测技术等。
  近年来,本学科紧跟现代测试技术的发展方向,在第二、三代移动通信网、NGN网络、IP网络、光网络、互联网安全等领域的测试理论研究及测试仪表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承担国家“863”、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工信部、重庆市等各类项目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余项,其中“通信网络测试与优化平台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移动通信网信令监测与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信号处理基础、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光电检测理论、现代通信系统、信号检测与估计、虚拟仪器技术智能仪器仪表设计、智能传感技术、网络性能与系统测试等。
  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
  本领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科领域。
  本领域涉及了“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包含“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等6个二级学科),均为重庆市重点学科。本领域研究方向与“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相同之外,还强化了从事通信网络设计、施工及监理方面的工程技术,移动通信网网络规划与优化技术,数据通信网与电信增值业务技术,网络管理与网络测试分析技术等方面的工程应用研究工作。近年来,本领域在移动通信、宽带网络工程等方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工程奖励20多项。
  本领域的学位课与“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位课相同,在“信息与通信工程”的专业课基础上另增了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规划与优化、光纤传输系统工程技术与应用等工程应用型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1989年,是国际粗糙集学会理事长单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粗糙集与软计算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重庆计算机学会、重庆计算机用户协会和重庆市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和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现有在读研究生600余人。
  学院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21人,副教授33人,博士45人,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者、全国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重庆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优秀教师等知名专家,以及兼职教授、特聘教授、访问学者等。学院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建有信息产业部、重庆高校市级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计算智能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网络与信息安全市级工程中心,建设有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研发平台、智能信息处理研发平台、空间信息与数据库研发平台、图形图像与多媒体研发平台、信息安全研发平台、软件工程研发平台等创新研究平台,平台下还重点设置了网络与计算研究中心、空间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图形图像与多媒体实验室、软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科技部攀登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5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重庆市重点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等10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4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50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500多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获2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
  学院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简称“信息所”)联合培养研究生。信息所现有科研人员7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研究员/副研究员近20人,建有自动推理与认知、数据挖掘与认知、智能多媒体技术、北斗导航、云计算等多个科研平台,与国科图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共建了科技文献电子阅览室,建设了重庆市自动推理与认知重点实验室、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在线监测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嵌入式软件与系统、汽车电子、云计算、导航技术与对地观测、智能图像识别等。联合培养研究生采取“两段式”培养模式:第一阶段(第一学年)在重庆邮电大学进行基础课程学习,第二阶段(第二、三学年)在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进行论文研究和科研实践,参与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
  学院通过构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平台,以国际合作项目、国外交换生、国际会议、学会活动、联合科研机构、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工作,提升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适合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研究人才。
  学院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学生大多工作在国内外通信运营商、知名网络公司和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一级学科是201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包含“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代码081201,2005年批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代码081202,2001年批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代码081203,1996年批准)3个二级学科,目前均是省部级重点学科。
  本学科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系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门知识,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和工具,能够从事计算机系统、软件系统、计算理论研究,能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其它学科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开发问题适应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发展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特色和优势:
  1.在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以计算机网络、网络并行计算、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等特色研究方向为基础,重点开展云计算、下一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网络测量、网络行为学、网络安全、新一代无线宽带网络接入技术、网络及并行计算等方面的研究。
  2.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领域,以计算智能、网络智能、面向应用的软件工程研发、空间数据库软件理论等方向为基础,研究计算智能、数据挖掘等软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网上舆情传播、流媒体传输、群体智能等现象及其仿真,研究嵌入式系统软件、安全软件、图像软件的核心技术,研究构件化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空间数据仓库、时空数据库等。
  3.在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在智能信息处理、大数据挖掘、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智能、信息安全、模式识别等方向上研究粗糙集等智能信息处理理论及应用,网络管理和流量测量等方法和技术,网络智能行为及其仿真,入侵检测和计算机取证等网络安全产品开发,无线接入、传输技术,智能多媒体技术、机器视觉和医学图像处理,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及其应用。
  本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高级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高等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理论基础、高级软件工程、面向对象方法、人工智能原理、高级数据库系统技术、Internet协议原理及实现、嵌入式系统设计、操作系统内核与设计原理、网络计算、宽带网络技术、分布式与并行计算、云计算、空间定位技术、Rough集理论与数据挖掘、不确定性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与三维建模、分布式与并行计算等、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取证学、数字媒体与网络智能等。
  085211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
  本领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科领域。
  本领域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系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专门知识,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和开发工具,能够运用所学的综合知识,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领域特色和优势:依托在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等方面积累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网络信息系统、电子政务、信息化网络建设工程的研发工作,将嵌入式系统应用在网络测量仪表、移动终端设备和无线网络设备中,以及研发各种计算机及智能软件和系统等。
  本领域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面向对象方法、高级软件工程、高级数据库系统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软件设计与开发、网络与系统安全测评、网络与信息安全、数字媒体与网络智能、嵌入式系统设计、空间定位技术、宽带网络技术、算法分析与设计等。
  自动化学院
  自动化学院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和在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学院建有国家工业物联网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工业物联网与网络化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汽车电子与嵌入式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省部级科研基地,与6所国内著名重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和国外10余所大学、著名研究机构共建“重庆邮电大学——思科公司(CISCO)绿色科技联合研发中心”、“中韩(重庆)嵌入式软件和系统研发中心”、“中韩(重庆)传感器网络研究中心”、“中韩(重庆)泛在网络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等7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联合进行科学研究和研究生交换培养,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中国四联集团等著名单位联合建立“工业通信技术研发中心”、“物联网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四联——重邮联合研发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
  自动化学院是我校科研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是唯一一个以学校名义牵头获得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和国家863计划专题项目的学院,获得第一批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称号和第一批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师资队伍中现有博导5人、高级职称43人、博士26人、IEC专家3人。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重庆市杰青等国家及省部级人才。近年来,学院获得25项国家级项目、50余项省部级项目的资助,累计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牵头制定传感网测试国际标准和物联网网络层标准技术报告,是5项物联网国际标准的联合编辑,获国家级科技奖4项、省部级科技奖15项、发明专利授权36项;出版著作6本、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三大检索250余篇)。其中在物联网、工业4.0、智能制造领域承担了一系列重要项目:
  1.牵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1)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的网络协议研发及验证(2012ZX03005002,国拨经费885万元)
  (2)面向工业无线网络协议WIA-PA的网络设备研发及应用--专用芯片研发(2013ZX03005005,国拨经费1457万元)
  (3)高实时WIA-PA网络片上系统(SoC)研发与示范应用(2015ZX0303011,国拨经费1689万元)
  2.牵头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专题项目
  全互联制造网络技术(2015AA043800,国拨经费1435万元)
  3.承担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
  (1)工业物联网技术要求标准化与试验验证系统(国拨经费500万元)
  (2)工业互联网架构标准化与试验验证系统(国拨经费500万元)
  学院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一系列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在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技术方面的部分成果处于国际前沿。研制了全球首款工业物联网核心芯片——渝芯一号和主导制订了部分国际标准;开发了通过国际金牌认证的自主IPv6传感网协议栈软件----6LoWSN;参与制订的“EPA标准”成为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场总线国际标准,获2008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支持生产设备集成运行的网络化制造系统及支撑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一代控制系统高性能现场总线——EPA”获2009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流程工业现场总线核心芯片、互操作技术及集成控制系统开发”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血液净化系统监测与控制系列关键技术及整机设备”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制定的中国WIA-PA标准成为国际三大主流标准之一,获2013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学院研究生就业情况良好,有着较为稳定的就业市场和畅通的就业渠道,毕业研究生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与肯定。学院近三年的毕业研究生,就业率都保持在97%及其以上。就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通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科研设计院和高校,比例为80%左右,其中在中兴、华为、腾讯等大型非国有企业就业的研究生比例达50%以上;就地域分布来看,毕业研究生的生源地域与毕业流向地域基本持平,流向东部地区占30%左右,中部地区占20%左右,西部地区(主要是四川省和重庆市)占40%左右,其他地区占10%左右;就就业岗位来看,毕业研究生就业岗位集中在技术研发、技术支持和技术测试,占85%左右。
  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
  本一级学科包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代码081101)、“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代码081102)、“系统工程”(专业代码081103)、“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代码081104)和“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代码081105)5个二级学科。本学科拥有1个工信部重点学科和2个重庆市重点学科,拥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等良好的科研平台,与韩国大学共建的“中韩(重庆)泛在网络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获得韩国政府研究经费的持续支持,并选派优秀学生免费到韩国学习;与世界500强企业——思科公司(CISCO)共建“绿色科技联合研发中心”,联合研发基于WSN、3G与IPv6三种技术的高可适性多用途“物联网”技术标准与产品架构,共同推进IETF标准的制订;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联合建立“工业通信技术研发中心”;与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建有“物联网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每年提供30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和合作研发项目。
  本学科主要包括智能控制系统及其应用、网络化控制理论与技术、汽车电子与嵌入式系统、智能传感技术与测控装置、传感器网络与智能测控系统、复杂系统理论与方法、系统论及其应用等研究方向。近年来牵头承担了3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和1项国家863计划专题项目,承担了40余项国家863重大专项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重点项目,累计科研经费近亿元,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三大检索200余篇)。在物联网、工业4.0、智能制造领域承担了一系列重要项目,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技术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标准制定与国际同步。
  本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线性系统理论、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优化理论与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理论与技术、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模式识别理论与技术、大系统控制理论、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网络化控制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工业4.0概论、电子产品制造等。
  080400仪器科学与技术
  本一级学科包含“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代码080401)、“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代码080402)2个二级学科。本学科是检测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学科。本学科拥有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等良好的科研平台,研制了全球首款工业物联网核心芯片——渝芯一号,核心技术正在形成专利保护群;与韩国大学共建的“中韩(重庆)传感器网络研究中心”获得韩国政府研究经费的持续支持,并选派优秀学生免费到韩国学习;与CISCO联合研发基于WSN、3G与IPv6三种技术的高可适性多用途“物联网”技术标准与产品架构,共同推进IETF标准的制订;牵头制定无线传感器网络测试国际标准,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国际标准的联合编辑。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汽车电子与嵌入式系统、智能传感技术与测控装置、传感器网络与智能测控系统、智能通信仪表技术、通信网测试理论、图像处理与检测技术、智能技术及其在仪器科学中的应用、互联网安全监测技术等。近年来承担了近30项国家863重大专项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省部级重点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5项,发表近200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申报了20余项发明专利,并著有20部学术专著和教材,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前沿。
  本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信号处理基础、光电检测理论、机电系统分析与设计、智能传感技术、误差理论与仪器精度分析、多智能体系统与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等。
  085210控制工程(专业学位)
  本领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科领域。
  本领域在物联网、工业4.0、智能制造领域承担了一系列重要项目,近年来承担了40余项国家863重大专项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重点项目,累计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与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每年为共建的“物联网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提供30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和合作研发项目。其中,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3项、牵头承担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专题项目1项,承担2项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牵头制定传感网测试国际标准和物联网网络层标准技术报告,是5项物联网国际标准的联合编辑,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技术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标准制定与国际同步。获国家级科技奖4项、省部级科技奖15项、发明专利授权36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三大检索200余篇)。
  本领域依托国家工业物联网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重庆市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汽车电子与嵌入式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智能仪表及控制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智能电网输配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基地,工业通信技术研发中心、四联——重邮联合研发中心、长安——重邮汽车电子工程研究中心、重邮——新世纪智能电网联合研发中心等产学研基地,充分利用车载网络设计工具(CANOE)、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开发与测试工具(MCFieldbusToolKit)、电磁兼容测试系统、高低温交变测试系统等工程化设计开发与产品测试平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包括:
  1.控制系统:现场总线的控制系统、工业无线测控系统和传感器网络等。
  2.智能仪表:智能变送器、生物检测仪表、医疗器械、智能传感器等。
  3.汽车电子:汽车ECU测试标定工具、汽车ABS电子控制单元、汽车车身电控模块、重型燃气发动机控制器、汽车组合仪表等。
  4.工业物联网与工业4.0:工业物联网设备、物联网安全、全互联制造网络、面向工业4.0的开放互联技术
  本领域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线性系统理论、优化理论与最优控制、工业物联网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机电系统控制理论及应用、智能机器人技术、物联网系统设计与集成技术、全互联制造网络技术、工业4.0概论、电子产品制造等。

  光电工程学院介绍
  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2月,现有电子工程大类(含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4个专业)和集成电路工程大类(含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2个专业)6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学生近2000人。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含“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物理电子学”4个二级学科)和“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硕士研究生近300人。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是国家布控专业和重庆市特色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是学校品牌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重庆市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是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学科。学院共培养已培养450余名研究生、2800余名本科生。
  学院拥有重庆市“光纤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血液净化医疗工程研究中心”4个重点科研基地,拥有“智慧医疗系统与核心技术”重庆高校创新团队,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光电器件及系统研发平台、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平台、光信息技术实验室、微电子技术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和射频技术实验室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及系统学科平台。学院“微电子工程中心”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实验室,“电工实验中心”和“微电子专业实验中心”是重庆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敬业奉献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已形成了以博士、教授为骨干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学院现有教师95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9人,讲师42人;有33人具有博士学位,44人具有硕士学位;有博士生导师7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重庆市名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教师中有4人次获省部级先进个人称号。
  学院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芯片研发为目标,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终端芯片、数字多媒体广播核心芯片的研发上取得原始创新成果,形成自主研发核心竞争力。以高端数字医疗设备研发为核心,在血液净化系统研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形成血液净化设备等数字医疗高端关键设备的研发能力。以传感器为代表的光电器件研发为重点,在专用传感器开发及系统应用方面取得一批关键成果,形成光电器件及系统领域的鲜明研发特色。以基础研究为助力,在半导体材料理论、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学科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的研发特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学研结合、技术开发与推广、对外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近年来,教师共发表论文660余篇,其中2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共承担包括863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0余项,国家专利授权20余项,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近10项。其中“血液净化系统监测与控制系列关键技术及整机设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3G科技创新引领特色专业的建设与提升”和“立足行业,服务地方,突出特色,培养‘专业+信息技术人才’”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近五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屡创佳绩,荣获科技竞赛类国家级奖励52项,部省级奖励300余项。120余人次荣获重庆市市级及以上先进个人,近20个班级荣获重庆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好评,毕业生的就业率、签约率和考研率一直名列重庆邮电大学前三名,年年都受到学校的表彰。
  为加强微电子集成电路的人才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国际交流,2011年,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重庆国际半导体学院。学院还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四联集团、重庆渝德科技公司、西南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重庆神州龙芯科技公司、平伟光电等知名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本学科和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共同构成我校电子信息大类的主干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在学科方向、学术团队、科研平台、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发展。
  本学科为重庆市重点学科,拥有重庆市“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光纤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血液净化医疗工程研究中心”四个重点科研基地,拥有“智慧医疗系统与核心技术”重庆高校创新团队。目前本学科已经在微电子系统与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材料、器件与工艺、光电子技术及应用和通信与测控中的电路系统与电磁理论等方向上形成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近年来先后承担省部级及其以上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近五年发表论文52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49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1项,国家专利授权10余项,特别是微电子系统与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团队参与的“TD-SCDMA终端核心芯片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智慧医疗系统与核心技术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参与的“血液净化系统监测与控制系列关键技术及整机设备”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本学科还获国家级和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
  本专业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数学物理方法、随机过程及其应用、高等代数与矩阵分析、半导体器件物理、晶体管原理、高等电磁场理论、光波导理论、光通信新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非线性电路与系统、射频集成电路设计、非线性系统的混沌与控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技术、微波电路等。
  080300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年轻的学科,是以光学为主的,并与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精密机械与制造、计算机科学及微电子学等学科交叉与渗透的学科,包括激光技术、光通信、光存储与记录、光学信息处理、光电显示、全息和三维成像、薄膜和集成光学、光电子和光子技术、激光材料处理和加工、弱光与红外成像技术、光电测量、光纤光学、现代光学和光电子仪器及器件、光学遥感技术及综合光学工程技术等学科分支,成为现代光学产业和光电子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学科拥有一支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和讲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依托重庆市光纤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光电子技术及应用、光纤通信系统、光电材料与器件以及成像与图像处理技术等领域已经形成稳定的、特色鲜明的学术方向,近几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横向项目等30余项,获国家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50余篇。
  本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数学物理方法、随机过程及其应用、激光物理与技术、光电子技术、光电材料与器件、光纤通信原理、高等光学、集成光学、数字成像技术、机器视觉、光纤传感与检测技术、非线性光学、微机电系统技术、微弱信号检测技术。
  08080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本学科以电工理论为基础,突出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相结合的前沿理论与技术研究。目前主要从事电子新技术及其应用、电工理论与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智能电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近年来,本学科在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出版专著10部,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承担十余项国家、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学进步奖多项,特别是在通信电子新技术等研究方面成绩显著。
  本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现代电路理论及技术、现代信号处理、现代传感技术与系统、高等电磁场理论、现代电力电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射频识别原理与系统设计等。
  085209集成电路工程
  集成电路工程技术包含了当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技术和精密加工等技术的最新发展。集成电路高密度、小尺度、高性能的特点,使得集成电路工程技术成为当今最具有渗透性和综合性的工程技术领域之一。集成电路的应用涉及网络通信、计算系统、信息家电、汽车电子、控制仪表、生物电子等众多方面。设计并制造集成电路作为应用产品的核心,是现代电子系统面向用户、面向产品、面向应用赢得竞争力的要求,同时也是传统产业升级和改造的关键。
  我院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4、44、26研究所、四联集团、重邮信科公司、西南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等国内外许多科研院所、公司企业在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展开了广泛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本专业聘请了具有丰富科研和实际工作经验的科研院所及企业高级专家担任兼职导师,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型支撑。
  本领域的主要课程有:半导体器件物理、固体电子学、电子信息材料与技术、电路优化设计、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集成电路CAD、微处理器结构及设计、集成电路测试方法学、微电子封装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VLSI数字信号处理等。

  生物信息学院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重庆邮电大学利用信息学科的优势资源,于2000年成立生物信息学院。
  学院坚持“质量立院、特色兴院,科研强院,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办学理念,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为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科研班”和中美“2+2”双学位培养为载体和优势,培养适应现代“生物与健康”产业发展需要,掌握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生物大数据、医用电子及智慧医疗等方面具有突出特色的高级学科交叉型人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破格录取我院免试研究生。
  学院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下设生物医学信息学等5个学科方向,拥有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等5个本科专业,与美国NichollsStateUniversity开展“2+2”联合培养(中美双学位,路易斯安那州州内学费)。在校全日制学生1000余人。
  学院现有省(部)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硕士生导师35人,博士生导师3人。教师人数39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4人,正副教授占教师总数69%;博士26人,具有博学历学位占到教师总数67%;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院士、美国Florida大学国际生物技术中心主任VasilIK、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终身物理学教授曾晨等22位教授为我院特聘教授。
  学院先后获得5次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建设项目,拥有2000多万元的先进成套的仪器设备。建有重庆市智能手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血液净化医疗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医疗器械质量与安全控制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平台。
  科学研究取得显著成绩,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国际合作重大专项课题及省部级项目60多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获得国家专利20多项,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多项。
  学院高度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以重庆国家级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理论与实践并重,教、研、产一体化育人;先后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台湾等地的知名大学、研究所以及国内著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科研合作及学者互访的关系,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
  083100生物医学工程
  本学科主要包括生物医学信息学、生物医学仪器、系统生物医学、生物医学材料及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等研究方向:
  (1)生物医学信息学:主要包括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生物医学大数据、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等内容。利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技术与手段,获取、分析、处理、挖掘、传输和综合利用医学和生物学数据、信息和知识,并对生命活动规律进行研究。
  (2)生物医学仪器:主要开展医用电子学研究。围绕临床医学应用和其他生命科学研究需求,特别是在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和康复上,提供新方法、新技术、研制新仪器,重点发展远程医疗相关仪器和可穿戴式设备。
  (3)系统生物医学:主要包括蛋白组学、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等内容。整合应用高通量组学技术以及疾病理论建模等现代生物信息技术,以个性化诊疗为目标,应用系统方法,探索建立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和预防及治疗的全新理论体系。
  (4)生物医学材料:主要包括医用材料的理论设计和性能研究等内容。通过研究医用材料的组成、结构及性能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功能适配性的生物医学材料。
  (5)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主要内容包括生物数据库、生物大数据处理与生物识别,分子模拟与设计等内容。重点对生物医学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研发新的数据处理技术、软件和工具,以便更好地处理和利用生物医学大数据,进而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本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医学信号处理基础、高级生物统计学、高级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计算分子生物学导论、嵌入式系统接口设计与应用、数字医学仪器的设计与应用、医学微弱信号检测技术、医学信息系统、脑机接口研究、体域网、分子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基因工程原理、生物信息学算法、数据挖掘、生物医学工程前沿技术等。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