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之初,学校采取分批建设,逐步充实的方针,逐批建设了基础课各教研室和实验室。1963年2月,学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之初,学校采取分批建设,逐步充实的方针,逐批建设了基础课各教研室和实验室。1963年2月,学校制定的《北京第二医学院领导体制暂行条例》中明确提出“为了加强基础各学科的领导,在学院下设基础部”。至1966年基础部建设完成。“文革”期间,基础部建制被撤消。“文革”结束后,根据教学需要,于1973年重新建立了医学基础部,1979年更名为基础部。1994年学校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后,为适应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求,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所有的学科进行了重新调整,并于1996年1月23日成立基础医学院,揭开了我院建设的新篇章。
基础医学院是校本部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学院之一,是集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学院,担负着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课程培养的重任。学院设有神经生物学学系、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学系、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系、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系、病原生物学学系、免疫学学系、病理学学系、实验动物学学系和药理学学系(筹建中)等10个学(科)系,1个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学院拥有生物学和基础医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全院现有教职员工230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35人;拥有博士生导师30人、硕士生导师55人。学院现有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278人,本科生1400余人。
基础医学院承担着基础医学课程以及医学相关生物课程的教学、教改、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等任务。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抓质量、育名师”为教育教学建设的主要目标,深入开展质量工程建设,努力实现“谋教学质量之排头,创一流大学之基础”的奋斗目标。学院开设的“神经生物学”、“生理学”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学细胞生物学”被评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机能学实验”6门课程获评为北京市级精品课程;生理学教学团队、神经生物学教学团队获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免疫学教学团队获评为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徐群渊教授获评为国家教学名师,安云庆、安威、诸欣平教授获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学院采取“整体推进、分段建设、重点提高、突出特色”的学科建设方针,针对不同学科加以分类指导和分层建设,努力打造一个一级学科强大、二级学科齐全的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生理学4个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动物学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神经变性病学实验室”被授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肝脏保护与再生调节实验室”和“神经再生修复研究实验室”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细胞化学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
学院倡导科研强院之风,坚持学术兴院之路,注重整合多学科资源,走基础-临床相结合的联合攻关之路,发挥学校的临床优势,不断提高申报重大项目(点)的能力,推动科学研究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十一五”期间涌现出以王晓民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专家教授,分别承担着国家重大、重点基金课题。目前学院有“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资助课题2项、“973”计划资助课题8项、“863”计划资助课题6项,获批国家自然基金75项,北京市自然基金32项,科研经费总计 13274.8万元。发表SCI收录研究论文241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1项,发明专利16项。
学院十分重视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奥地利、瑞典、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项目合作、人员交流、联合举办国际会议等;与美国西北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奥地利欧亚太平洋学术网络、瑞典卡罗琳斯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岁月如梭,征程漫漫,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基础医学院全体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基础医学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