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湖北研招网 > 华中师范大学 > 院校资讯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学研究中心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的语言研究和语言教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个世纪50年代,中文系设语言教研室,讲授"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三门课程。1965年,成立外国留学生办公室,培养越南留学生。这一时期,学科成员发表了相当数量的高质量论文,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文革"期间,仍然坚持写作,以教研室名义出版了《现代汉语语法知识》(1972)、《现代汉语修辞知识》(1972)、《现代汉语词汇知识》(1973)、《现代汉语语音知识》(1974)、《现代汉语词义辨析》(1976)、《逻辑知识及其应用》(1977)等著作。《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还由日本加贺美嘉富译为日文本(日本东京燎原书店1976年6月)。高庆赐、杨潜斋、邵子风、严学?等老一辈功力深厚的学者,曾先后在本学科任教,为学科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起,学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8年,成立语言学研究所,邢福义教授出任所长。所训为:"抬头是山,路在脚下。"下设三个研究室:汉语句法逻辑研究室;汉语方言研究室;训诂学研究室。研究所成立之前,汉语史专业、现代汉语专业、语言学专业相继建立硕士点,招收硕士研究生。研究所成立前后,连续12年编辑出版《语言学通讯》杂志。语言学研究所的建立,成了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起点。
   1990年,邢福义教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从199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6年,本学科被批准正式建立博士点;次年,即1997年,本学科提出"学科辐射圈"的思路,以语言研究所为基础,吸收了相关学科的力量,组建成命名为"汉语言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5月。2000年11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审;接着,教育部正式行文,批准为"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字学──汉语学与汉语教育"的重点学科,并于当年被教育部批准按"211工程"重点学科的要求立项建设。分支学科4个:汉语语法;汉语习得;汉语应用;汉语与中国文化。目标是:建成实力雄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和广泛影响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1999年,教育部批准建立语言学系。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母语汉语为教学和研究对象的语言学系。强调两个意识:世界意识和现代意识。确定今后走势:努力创造条件,向文理工交叉的方向发展。要求学生"五会":一会研究问题,二会外语,三会电脑,四会分析评议语言文字现象,五会鉴赏文学作品。
  语言学系建立之后,学科建设发展更快,三年里连续上了四大台阶:(一)2000年11月,建成了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二)2000年12月,以本学科为主要支点,中国语言文学建成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三)2001年3月,以本学科为主要支点,中国语言文学建成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四)2002年1月,"汉语言文字学"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此外,还于2000年4月建立了国务院侨办批准的华文教育基地。在"学科辐射圈"思路的导引下,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科的博士点不断增多。到2003年,除了拥有"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又创建"中外语言对比"博士点和"中文信息处理"博士点,皆获批准。
  本学科有明显的学术优势。现代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突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研究实践中提出了"小句中枢和句管控"、"动词核心和名词赋格"、"句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复句格式对语义关系的反制约"等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观点,形成了著名的"两个三角"("表里值"小三角和"普方古"大三角)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方言语法和汉语习得的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考察方言语法现象,致力于由"点"及"面",在单点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多点比较,并且纵观历史,揭示有关现象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汉语与文化互动共变关系的研究也富有特色,拓展了汉语研究的领域。汉语信息处理方面近几年通过与国家语委、桑夏信息处理研究院、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的合作,通过与本校计算机科学系共同组建中文信息处理博士点,正在努力实现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联姻"。
  本学科有强健的学术群体。现有教研人员29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9人,讲师6人,博士10人,在读博士生8人,硕士7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9人。梯队结构合理。以邢福义教授这样的著名学者为领队,以汪国胜、储泽祥、周光庆、李向农、吴振国、范新干等一批知名中青年学者为中坚,再以冒尖前景看好的十多位年轻博士和博士后为后续,已经形成了一支既有高度凝聚力又有连锁递进性的团队。学科有浓厚的学术空气。学术活动多,研究课题多,出版著作多,发表论文多,获奖项目多。从"七五""八五""九五"到"十五",本学科点从未中断过承担国家级课题,包括国家级重点课题。1996年以来已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14项,经费27.5万元。现在,正在研究的项目共20项,经费共计185.8万元。在研项目中,包括:国家社科项目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项目7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1996年以来,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出版著作20余部;在《中国语文》、《方言》、《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例如:《汉语复句研究》(商务印书馆)、《汉语语法三百问》(商务印书馆)、《词类辨难》修订本(商务印书馆)、《邢福义选集》(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选集之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中华书局)、《"最"义级层的多个体涵量》(《中国语文》)、《说"V一V"》(《中国语文》)、《"由于"句的语义偏向辨》(《中国语文》)、《说"生、死"与"前"的组合》(《中国语文》)、《疑问标记的复用及标记功能的衰变》(《中国语文》)、《动词重叠的若干句法问题》(《中国语文》)、《拷贝型量词及其在汉藏语系量词发展中的地位》(《中国语文》)、《大冶话的情意变调》(《中国语文》)、《"满+N"与"全+N"》(《中国语文》)、《现代汉语的命名性处所词》(《中国语文》)、《动词的空间适应性情况考察》(《中国语文》)、《"连用"手段下的多项NP》(《中国语文》)、《"名+数量"语序与注意焦点》(《中国语文》)、《异类词联合短语研究》(《中国语文》)、《王弼〈老子〉解释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以来共获得高级别奖项20多个。例如:1998年,继《语法问题发掘集》于1995年获全国高校首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之后,《汉语语法学》又获全国高校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汉语语法学》又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2001年,《文化语言学》(增订本)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1年,《小句中枢说》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王弼〈老子〉解释方法论》和《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分别获二等奖,《大冶方言语法研究》获三等奖;2003年,《湖北方言的"在"和"在里"》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翻译变体研究》获三等奖。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