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介绍
“农业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前身是“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
“农业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前身是“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是 2002 年农业部开展第四轮重点开放实验室评估中新命名的一个实验室, 2005 年第四轮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期评估中,由 C 类升为 B 类, 2007 年,实验室更名为“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2011 年 7 月,根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 2010-2015 年)》(农科教发 [2010]4 号)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农科教发 [2010]5 号),经申报、遴选和评审,实验室被农业部正式授权成为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隶属于“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学科群”。
实验室以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于所在海区,结合优势专业方向,组织开展区域共性和专业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是为区域海洋渔业发展提供和储备关键技术,为“海洋渔业与可持续发展学科群”提供专业领域技术支撑的重要平台。其研究领域如下:
1 .东海区渔业资源养护与可持续利用
东海区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 ——重点开展基于近海渔业生物学、生态学基础上的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研究主要经济鱼种资源的补充机制,进行资源量和总允许可捕量( TAC )的预测预报;重点研究海区渔具容纳量、渔具标准和重点经济种类的捕捞限额机制,通过分析不同管理措施下资源数量动态变化,提出海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对策与措施,实现产出管理。
海区渔具准入管理与负责任捕捞 ——开展生态友好型捕捞技术研究,调查评估海区捕捞渔具容纳量,制订渔具准入标准及准入制度,建立负责任捕捞技术体系;研究鱼类群体行为学、渔场精确判读识别技术,开发节能、高效渔具渔法,实现渔业精准捕捞与节能减排;研发环保型、高性能与功能性渔用新材料,降低海洋捕捞的环境、生态成本;积极开展绳索网具产品检测新技术研究,建立健全渔具及渔用材料质量标准体系。
主要渔业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开展 海区主要经济鱼种 遗传背景调查、重要经济性状遗传基础分析和基因资源挖掘研究,建立多层次的种质资源鉴定、保存技术;结合经典分类生物学与分子标记技术,开展鱼类系统分类学和种群遗传学研究
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各种重要生态系统指示因子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渔业资源管理; 应用 3S 技术,结合不断创新的渔场多元信息采集技术,开发海区多元信息分析处理与管理技术,构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与预警系统。 加强增殖放流技术的基础研究,发展有效的监测手段和技术,制定科学的放流效果评价体系,形成稳定的生态安全增殖模式。
渔业生态环境评估与修复—— 持续开展东海区和长江口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研究全球变暖、自然灾害以及人类活动对近海及河口渔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健全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评价与预警体系;加强东海沿海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建立沿海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游泳生物生物多样性的数据库;研究不同类型渔业生态系统功能及其演变,建立典型生态退化渔业水域的重建、修复技术,建立海洋工程中环保措施设计和效果评价技术;研究典型养殖水体生态环境特征,形成完善的养殖水域产地生态环境评价及生态调控技术体系。重点选择几种典型退化的渔业水域、重点水产养殖水域,结合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目标,建立几种典型的生态修复技术,动植物增殖放流技术、底栖生物增殖技术、人工生态环境设计和运用技术等。
2 .长江口渔业保护生物学与种质资源利用
关键物种保护生物学与环境变迁的影响 —开展中华鲟、刀鲚等濒危水生生物保护生物学研究,建立东海区与长江口濒危生物种质保存、驯养、繁殖和救护技术体系;研究长江口水域关键环境因子的变动规律,掌握长江口鱼类的功能群类型,确定鱼类对环境变动的生理响应机理;掌握鱼类群落营养格局的规律特征,阐明长江口环境因子变动对鱼类的影响机制;确定环境因子变动对长江口鱼类的生态学效应,完善长江口重要经济与珍稀鱼类的保护措施;
河口生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 ——研究近海与河口水生生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生态类型,研究解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演化、维系机制;重点开展优良经济水产品种和濒危珍稀动物的种质资源保护、保存研究,完善配子超低温保存技术,研究种质资源保存集成技术,建立配子保存库;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的谱系分化、遗传多样性和生物地理演化过程,建立相应基因背景库;开展海洋与河口特有生物中天然产物的高通量、高内涵活性物结构筛选技术研究,分离、纯化、制备天然产物,构建海洋-河口天然活性物结构样品库,修饰、优化活性物结构等。开展优良养殖品种的种质评价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研究优良养殖品种和濒危珍稀动物的繁殖生物特性,综合其遗传背景、环境行为选择、生理反馈与调节机制以及营养特征,探索在现行生态环境下生长、发育的条件与营养需求;研究野生优良经济种类的驯养、亲鱼培育、苗种人工繁育和养殖等关键技术,以及资源增殖放流技术,设计形成稳定的生态安全资源增养殖模式,恢复河口及海区主要经济品种的经济可获量和自然资源量。
河口水域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价值 ——研究河口生态环境变迁与水生生物资源变动和优势种演替机制,污染物制毒与降解的生化过程;进而研究退化水域生态环境污染损害的生物修复技术,以及人工生态环境设计和运用技术。重点选择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重要产卵场、大型工程建设区域,围绕被重建与修复的对象,明确渔业水域的结构与功能,诊断退化原因、退化类型及退化程度,作出退化渔业水域的健康评估,结合重建或修复目标,实施河口水域生态系统重建与修复工程。掌握长江河口水域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和原因,建立长江河口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或修复的示范区,为整个长江河口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与合理利用提供决策支持;建立合理的水质、生物体质量标准体系和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技术,使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东海与河口养殖新对象与新品种的开发 ——开展重要海水蟹类优质苗种培育、良种培育和大规模生产、养殖技术和模式革新、高效环保饲料和病害防治技术研发,以及加工新品种新工艺开发等技术研究;开展海水杂食性鱼类的筛选、繁育、养殖模式及育种技术研究,建立海水生态养殖修复模式。突破银鲳、青蛤等养殖对象的种苗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解决营养需求及饲料配制,建立东海区特色高效增养殖模式;在传统育种技术基础上,研究构建育种核心种群和选育家系,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等育种新技术,开发重要功能基因的应用潜力,建立高效育种技术平台,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养殖新品种。
3 .远洋与极地渔业资源综合开发
远洋渔业资源开发— 重点开展远洋渔业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估,研究大洋性开发鱼类等渔业资源的渔场 形成机制、 渔期、种群数量分布、资源变动规律与海洋环境特征;按不同洋区和不同捕捞品种,开发与捕捞对象行为相适应并符合国际公约的生态高效渔具渔法;研制具有适配特性的高性能渔具材料;研究主要渔获物的船载加工技术、后端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各类渔获物精加工产品与制品; 构建基于“ 3S ”技术的主要远洋渔场渔情分析速预报和渔业生产管理指挥决策系统;研究远洋渔业的开发模式、发展战略以及国际管理动态,为制定我国远洋渔业政策提供建议;建成国家级远洋与极地渔业研究中心。
极地生物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开展以南极磷虾为主的极地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南极磷虾资源与分布及渔场形成机制的研究;研发南极磷虾高效生态捕捞渔具及低速可调扩张装备、南极磷虾拖网自动化捕捞装备与助渔设备;构建南极磷虾渔场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开展南极磷虾虾保鲜加工技术和装备、产品制备技术与综合利用研究。重点突破南极磷虾专用渔具设备研发、渔场渔期预报、船载保鲜加工处理和装备、南极磷虾综合利用等技术难点和关键,形成南极海洋磷虾开发利用的产业链,拓展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主要科研项目和成果:
实验室长期以来,开展了大量有效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创性研究,积累了一批长期的研究资料,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东海区渔业资源养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实验室在东海渔业资源物种、种群的原产地归属、渔业环境监测、重大经济开发活动对海洋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研究成果为我国渔业资源管理策略制定、重大工程实施、涉外渔业资源划界、国际维权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在长江口渔业保护生物学与种质资源利用方面,率先开展了长江口重要渔业资源的保护利用研究;率先全面开展了长江口珍惜濒危物种保护研究;开创性地开展了长江口渔业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为东海近海和长江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在河口渔业环境生态研究与珍稀水生动物保护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远洋与极地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开发了智利竹荚鱼、北太鱿鱼、大西洋金枪鱼、南极磷虾等鱼种、渔场,开创了我国远洋渔业产业,使我国进入世界远洋渔业大国前列;率先将遥感信息等高新技术引入我国海洋渔业资源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大大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渔业资环研究领域的距离。实验室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研究领域培养、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的科研队伍,以此为基础, 2006 年,实验室依托单位东海水产研究所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和全国 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实验室 与世界上 20 多个主要渔业国家以及欧共体、 FAO 等国际组织的学术机构、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多年建设,实验室已建设成为一个科研实力雄厚,特色明显、专业齐全、功能完善、装备良好、队伍合理的区域性综合重点实验室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支撑平台。
“十一五”以来,实验室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和大量其它省部级项目,包括国家 973 项目课题 5 项; 863 专项 2 项, 863 项目子课题 1 项,科技攻关 / 支撑计划项目 1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13 项;农业部、科技部专项各 2 项;国家科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课题 8 项。发表各类论文 932 篇,其中 SCI/EI 77 篇,核心期刊 545 篇;出版专著 8 部;申请发明专利 183 项、授权 46 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129 项、授权 128 项,授权软件著作权 8 项。获得各类科技奖励 32 项,其中国家、省部级奖励 29 项(主持 21 项)。由我实验室主持的“北太平洋鱿鱼渔场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及示范试验”、“大洋金枪鱼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分别获得 2008 年、 2010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太平洋鱿鱼渔场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及示范试验”、“东、黄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分获 2006 、 2010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实验室联系方式:
联系人:陆亚男
电话: ************
E-mail:dhskyc@eastfishery.ac.cn
通信地址:上海市军工路 300 号
邮编: 200090
- 2021-10-01.........
- 2021-03-01南京财经大学812
- 2020-10-21求国际商务资料
- 2020-07-21美学
- 2022-01-16安师大
- 2020-04-03浙大材料科学基础第1前辈的经验分享十初试复试
- 2020-04-03浙大教育学综合高分学长的经验分享
- 2020-04-03浙大832机械设计基础最新复试初试资料
- 2020-04-03浙大药学基础综合第1学姐的经验分享
- 2020-04-0321浙大法学专业硕士高分学长分享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