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北京邮电大学 > 院校资讯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院介绍


  历史沿革:
  “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其前身为1988年成立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邮电部重点实验室极其以后的同名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1998年邮电部更名信息产业部)。2003年,实验室根据新的发展需求进行了整合和扩充,并向教育部提出了建设“光通信与微博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的立项申请:同年11月,教育部批准该实验室立项建设;2004年10月,实验室通过了由教育部组织的建设计划专家论证;2005年07月,实验室顺利通过了由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并以此标志进入了开放运行阶段;同年11月,教育部正式聘任实验室主任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文件下达;2006年11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实验室开放运行的文件下达。2006年9月,实验室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信息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2007年3月,经教育部推荐,实验室又作为特许接受评估的部级重点实验室参加了信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评定成绩良好。2009年3月,为了更好的体现实验室的定位,经教育部批准,实验室更名为“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实验室被科技部正式批准立项建设“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8年10月,学校成立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院,作为支撑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实体结构。实验室与研究院实行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在叶培大院士、徐大雄院士等老一代科学家的带领下,实验室于1964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光通信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为国家光通信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一系列的“国内第一”,包括:第一个光纤通信专业、第一本光纤通信教材、第一期光纤通信培训班、第一次光纤通信国际会议、第一个大气光通信实验系统、第一个高速光纤通信实验系统、第一个相干光纤通信实验系统。长期以来,实验室已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创新精神强的研究团队。目前,实验室拥有多位学士造诣高、具有一定国际影响或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固定高级研究人员五十六人。2006年,实验室研究团队荣获教育部“创新团队”称号。

  总体定位:
  本实验室是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主要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相应的二级学科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物理电子学”),同时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相应二级学科为“通信与信息系统”)以及“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立足“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领域,坚持基础探索和工程技术相辅相成、光子学与光通信“驱”“牵”互动、光通信与光信息处理交叉融合的发展模式,应在为国家解决本领域重大科技问题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国际同类高水平研究机构中以较为明显的特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实验室将“信息光子学相关基础研究”、“新型光子学材料与器件”和“先进光通信系统与光子网络”定为主要研究方向,在信息光子学基础理论研究、材料与器件的突破、光通信系统与网络的技术创新三个层面上纵向贯通,互相促进,并依实际需要建有四个研究中心。在科研成果与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验室构筑了三个科学研究实验平台——“半导体光电子学与纳异质结构工艺平台”、“光纤光子学与光纤光缆应用研发试验平台”和“光通信系统与网络研究实验平台”。
  实验室广泛开展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经常邀请国际上著名学者来讲学、参观和交流。与俄罗斯、欧盟、加拿大、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十余个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人员互访和项目合作,提高了学术水平,扩大了国际影响,促进了国际合作。2006年,经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批准,建立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聘请了俄罗斯圣彼得堡科学院大学阿尔费罗夫院士团队和英国艾塞克斯大学西蒙尼多教授团队来引智基地合作研究,2010年正式成立了阿尔费罗夫中俄联合实验室。同时,与国内著名大学,电信运营商和企业经常一起举办学术论坛,合作申请、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实验室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提倡开拓、拼搏和奉献的精神,营造了“执着出奇,团结致胜”的学术气氛,熔铸了“理工互动,理工融合”的研究风格和特色。实验室设有开放实验室,以吸引国内外学术造诣深的优秀科技人才来实验室工作;同时实验室坚持设立开放课题,以支持具有创新思想的课题和新研究方向的探索。2007年,本实验室首批加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联盟。
  而今,实验室正在向更高的目标奋进、攀登。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