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渤海大学823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大纲
2017年渤海大学823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试大纲
现代文学部分
第一章文学运动
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启蒙运动。文化革命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的发表。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人的文学革命主张及其历史作用。
外国文学的介绍及其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及其活动。“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的提倡。“文学研究会”对新文学的贡献。
“创造社”的成立及其活动。“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和浪漫主义倾向。后期文艺思想的变化。“创造社”对新文学的贡献。
“新月社”的成立及其文学活动。“新月社”的文艺主张。新诗格律的提倡对新诗发展的历史作用。
“语丝社”的成立及其活动。“语丝社”的特色及其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
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复古派的斗争。
对“学衡派”的斗争。
对“甲寅派”的斗争。
第二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左联”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发生的社会背景和条件。创造社、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观点、历史功绩及其错误。鲁迅在论争中的态度和主要意见。这一场论争的性质和收获。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及其贡献
在党的关怀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左联的理论纲领。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
左联的成就与局限。
“新月派”的文艺主张。“新月派”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攻击。左联对“新月派”的批判。
“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文艺观点。左联和他们的论争。
“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
两个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论争概况。鲁迅在论争中发表的主要文章和意见。论争的性质和收获。
第三节抗战及抗战后的文艺运动
毛泽东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概况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的发表。
《讲话》的意义:对“五四”以来新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做了深刻总结,指明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从作家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源泉两个方面解决了发展无产阶级文艺的关键问题;对文艺与群众、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文艺遗产的批评继承革新创造、文艺的普及和提高等理论问题的深刻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把中国新文艺运动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文艺创作的新面貌
《讲话》精神的贯彻。作家深入群众斗争生活。
群众文艺运动的蓬勃开展。新秧歌运动的意义和《兄妹开荒》等新秧歌剧的大批涌现。文艺创作中新的主题和题材、新的人物、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新形式的出现和语言的大众化。
《讲话》精神在国统区的宣传介绍。革命文艺运动在《讲话》方向的影响下努力开始和人民大众结合并汇入了人民民主运动的洪流。对宣扬“中间路线”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文艺思想的一部分作家批评帮助。暴露国统区黑暗、歌颂反抗的作品和讽刺作品的大量涌现。
解放战争期间的文艺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二章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第一节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少年时期的鲁迅和农民的联系、家庭变故对他的思想的影响。
在南京矿路学堂和在日本留学时的活动和思想。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进化论和个性主义对鲁迅早期思想的影响。“国民性”问题的探索。由学医而从事文艺运动。
辛亥革命时期的鲁迅。辛亥革命失败后的沉思。
“五四”时期的勇猛“呐喊”。参加《新青年》的文化革命活动。小说和杂文的创作。
“五四”退潮时期的战斗和彷徨、探索。
领导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粉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鲁迅的方向,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第二节鲁迅的小说
《呐喊》和《彷徨》的思想内容:对辛亥革命前后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反映,对封建主义的深刻批判,农民形象的塑造和农民问题的提出,各类知识分子的描写和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揭示。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作品对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的深刻揭露。
《阿Q正传》的思想内容,作品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深刻描写。阿Q形象的艺术成就。阿Q的性格特征,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产生的根源。阿Q形象的广泛而深刻的典型意义。赵太爷、假洋鬼子等形象。《阿Q正传》关于辛亥革命的描写和阿Q悲剧的深刻意义。
《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的悲剧的深刻意义。
《呐喊》和《彷徨》的艺术特色:“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成就;多样的表现手法,“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结构形式的多样;生动、精练的语言。鲁迅小说的风格。
《呐喊》和《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形象。《故事新编》对古代“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的塑造。《故事新编》针砭时弊的战斗作用。《故事新编》熔古今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鲁迅的杂文
杂文是鲁迅直接解剖社会、抨击敌人的艺术武器。鲁迅前期杂文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创作特色:对封建主义的各个方面的深刻批判,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对为军阀官僚服务的欧化绅士和市侩文人的揭露批判。
鲁迅后期杂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旧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和文学现象的广泛而深刻的剖析与批判。鲁迅杂文是时代生活的记录。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逻辑性和形象性、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紧密结合;严谨、灵活的结构;精湛、犀利、生动、幽默的语言。
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第四节鲁迅的散文
《野草》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作者的战斗、探索、彷徨、苦闷的内心感受和自我思想冲突的严肃而富有诗意的抒写。《野草》构思的奇巧和想象的丰富。《野草》的象征手法。《野草》对现代中国散文诗创作的意义。
《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风俗风景画和世态人情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三章郭沫若
第一节《女神》及其他诗集
《女神》的爱国主义的主题。《女神》所反映的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五四”时代精神。《女神》对光明、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歌颂。《女神》中的自我形象。《女神》中的泛神论和个性解放思想。《女神》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女神》的冲破旧诗格律束缚的自由体形式。
《凤凰涅磐》的思想艺术特色,凤凰的形象。
《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
《星空》、《前茅》、《恢复》等诗集的思想内容。《恢复》在白色恐怖岁月里抒发的革命情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初期诗歌创作的实绩。
第三节历史剧《屈原》等剧作
“五四”以后《卓文君》、《王昭君》、《聂莹》(合称《三个叛逆的女性》)等历史剧的创作。《牧羊哀话》等小说创作。
“皖南事变”以后《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的等历史剧的创作,这些剧作所表现的共同主题和现实意义。
历史剧《屈原》的戏剧冲突和主题。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塑造。《屈原》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和浓郁的诗意。
第四章第一个十年的创作
第一节胡适等的白话诗歌
胡适的《尝试集》的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对《尝试集》的历史评价。胡适的剧本《终身大事》的贡献。
第二节冰心、朱自清等文研会作家的创作
冰心的创作概况。早期《斯人独憔悴》等问题小说的思想内容。小说《超人》、《悟》宣扬的“爱”的哲学。诗集《繁星》、《春水》的思想和形式,作品中对母爱、童真、自然美的赞颂冰心散文的艺术成就。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山中杂记》等作品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故乡、家人的深情怀念,抒情诗和风景画的特色。冰心散文的风格。
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概况。诗文集《踪迹》、长诗《毁灭》的思想艺术特点,《送韩伯画往俄国》、《赠A·S》等诗篇对苏俄、对革命者的歌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散文中表现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感情。《背影》、《荷塘月色》等抒情性散文的艺术成就和特色。朱自清对现代白话散文的贡献。
许地山的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许地山小说的反封建的思想,对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人物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宗教感情及命运定论思想。三十年代的《春桃》和抗战爆发后的《铁鱼的腮》等作品在创作上的进步。许地山作品的艺术特色。
庐隐的“问题小说”《海滨故人》等对“五四”女知识青年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真切描写,主人公苦闷、厌世的社会和思想根源。
第三节叶圣陶的创作
叶圣陶的创作概况。
叶圣陶早期短篇小说对下层人民不幸生活和小市民灰色生活的描写。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五卅”运动后创作的发展。《抗争》、《夜》、《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的思想和人物。
长篇小说《倪焕之》(1928)反映的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的生活道路和精神面貌,倪焕之形象的意义,作品的不足之处。
叶圣陶小说的风格。
第四节郁达夫及创造社作家的创作
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概况。早期代表作《沉沦》所表现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感伤色彩,大胆的自我暴露和变态性心理描写的积极意义及缺陷。《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所反映的阶级对立的情况和对劳动人民的描写,作品中的“我”的形象。《茑萝行》对穷苦知识分子生活和思想情绪的真切描写。历史小说《采石矶》。中篇《她是一个弱女子》的成就和不足。《迟桂花》的艺术成就。郁达夫小说的独特风格:以“我”为主人公的“自叙传”性质,浓郁的抒情笔调,感伤色彩浓重的浪漫主义倾向。郁达夫的散文创作。游记散文《屐痕处处》的特色。
第五节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社作家的创作
闻一多的生平简况。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诗集《红烛》和《死水》。《红烛》中部分诗篇的唯美倾向。两本诗集中《孤雁》、《太阳吟》、《忆菊》、《洗衣歌》、《发现》、《一句话》、《祈祷》等爱国主义诗篇所表现的炽烈的反帝爱国情思和浪漫主义特色。《荒村》、《静夜》等诗篇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描写和对祖国、人民命运的关切。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理论及其创作实践。诗篇《死水》的思想和形式。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色。
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概况。早期诗集《志摩的诗》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的悲愤抒写,对下层人民苦难的人道主义同情,对理想(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期待、追求和积极乐观的情调。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中许多诗篇表现的失望、迷惘、颓唐情绪。徐志摩对新诗艺术形式、音调的探索。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再别康桥》。徐志摩的散文创作。
朱湘的诗集《草莽集》。
第六节周作人等作家的作品
周作人的文学活动。兼具叛徒和隐士的灵魂。新诗《小河》等的创作。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的进步倾向。周作人散文的平和冲淡的风格及其影响。1927年以后提倡“闲适小品”。
沉钟社的抒情诗人冯至的创作。诗集《昨日之歌》的基本主题。冯至抒情诗的艺术特色。沉钟社的小说陈炜漠、陈翔鹤、戏剧作者杨晦等。
“湖畔诗社”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的爱情诗创作。
丁西林的戏剧创作。早期创作《一只马蜂》、《压迫》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喜剧特色。
第五章茅盾
第一节生平及早期创作
茅盾的生平简况。茅盾的早期文学活动。茅盾在提倡为人生现实主义文学方面的贡献,对封建复古主义者、鸳鸯蝴蝶派和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的小说创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对大革命前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各类精神面貌的生动反映。《动摇》对大革命时期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动态的真实描写。《虹》、《腐蚀》的成就和不足。茅盾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长篇巨著《子夜》
《子夜》的创作动机。《子夜》对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广泛而深刻的描绘。小说主题的深刻性和战斗性。吴荪甫形象塑造的艺术成就。吴荪甫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赵伯韬、屠维岳、冯云卿等人物形象。《子夜》的宏大严谨的结构和出色的心理描写。《子夜》的不足之处。
《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林家铺子》、《春蚕》等
《林家铺子》的主题。《林家铺子》对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矛盾的反映。林老板的形象。《林家铺子》的艺术思想。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对三十年代农村阶级矛盾的反映。《春蚕》的主题。老通宝和多多头形象。《春蚕》的风俗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运用。
第四节《腐蚀》及其他
《腐蚀》的创作背景。《腐蚀》对国民党特务统治的揭露、抨击,对“皖南事变”真相和汪蒋勾结的描写。赵惠明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发展。《腐蚀》的心理描写和日记体形式。
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剧本《清明前后》。
茅盾的散文创作。茅盾散文(包括速写,随笔和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第六章老舍
第一节早期创作和短篇小说
老舍的生平和创作概况。初期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作品的讽刺、幽默特色及其不足。寓言体小说《猫城记》对国民党统治下黑暗中国的影射、抨击,对国民性弱点的暴露。长篇《离婚》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发展。
老舍的短篇创作的成就和特点。《月牙儿》以母女两代被逼堕为暗娼的描写对旧世界发出的愤怒控诉和激烈抗议,《月牙儿》中象征性的“月牙儿”形象,作品的抒情色彩和结构特点。
第二节《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对祥子的希望、追求、奋斗、挣扎、失败、堕落的悲惨命运的艺术描写。祥子的悲剧对旧社会罪恶的暴露和控诉。作品关于劳动人民不能凭个人奋斗改变生活命运的深刻启示。祥子的形象。虎妞性格的复杂性。《骆驼祥子》的结构、人物描写、地方色彩、民族风格和语言特色。鲜明的京味。
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的思想内容。
老舍描写城市底层人民生活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第三节《四世同堂》
老舍的《四世同堂》(《惶惑》、《偷生》、《饥饿》)对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及其觉醒、斗争的反映,作品弥补了现代文学中这一方面的题材的不足。《四世同堂》的众多的人物和宏大的结构,作品对于民族气节的歌颂和北京风土人情、民俗风光的描写。
第七章巴金
第一节巴金的创作道路
幼年和少年时期的巴金,反封建思想的萌发。青年时期的巴金,“五四”运动对巴金生活和思想的重大冲击,走上反对封建旧制度的战斗道路。无政府主义对巴金思想的影响。
巴金的第一部作品《灭亡》对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的揭露。主人公杜大心形象,杜大心思想的复杂性和行动的盲目性。《灭亡》的积极意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消极影响。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的主要内容。《爱情三部曲》中的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特征,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态度和感情。《爱情三部曲》的复杂的思想倾向及其所反映的巴金思想感情上的深刻矛盾。
第二节《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
《家》对封建大家庭的罪恶的揭露。梅、鸣凤、瑞珏等的悲剧的思想艺术力量。《家》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对在“五四”运动影响下青年一代民主主义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的歌颂。
觉慧的形象,觉慧叛逆性格的形成及其表现,对觉慧叛逆性格的思想基础及其最后出走的评价。觉新的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作者对这一形象的态度及艺术描写的成功。高老太爷的性格的典型性。
《家》的爱憎强烈的感情色彩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第三节《寒夜》等小说
《火》三部曲(也称《抗战三部曲》)的主要内容。
中篇《憩园》和《第四病室》。
长篇小说《寒夜》对抗战时期国统区中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描写。汪文宣和曾树生形象。作品对产生悲剧的时代和社会原因的深刻揭示,对社会环境和寒夜气氛的着意渲染。作品以对社会生活的细腻真切的客观描写进行控诉的现实主义特色。
巴金小说的风格特点。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第八章曹禺的剧作
第一节早期创作《雷雨》
《雷雨》对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深刻暴露。《雷雨》中鲜明独特、富有深度的艺术形象。繁漪性格的复杂性和鲜明的个性,作品对繁漪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和对形成繁漪悲剧性格的社会原因的深刻揭示。周朴园、周萍、侍萍等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意义。《雷雨》的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严谨的结构艺术。《雷雨》的语言特色。
第二节《日出》等剧作
《日出》对半殖民地大都市的黑暗糜烂一面的揭露,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现实的主题及其艺术表现。《日出》的人物:陈白露的复杂性格的刻画,半殖民地都市的群丑的出色描绘,被侮辱被剥夺者的善良、忠厚、倔强及他们的悲惨命运的抒写。剧本中的光明和希望的象征。《日出》的剧情线索和结构特点。
反映农村阶级矛盾和斗争的《原野》。《原野》中仇虎的复仇及其悲剧性结局的思想意义。
抗战初期《蜕变》的成就和不足。
抗战中期的《北京人》的创作。剧本对封建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的深刻描写,对曾皓、思懿、曾文清等没落阶级人物的性格、心理的刻划。愫芳的性格及其发展的思想意义。剧本在日常的家庭生活画面中展现尖锐的戏剧冲突的技巧。剧本的抒情色彩。
曹禺在改编巴金小说《家》为话剧中所表现的艺术创造性。
曹禺的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意义。
第九章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蒋光慈、柔石等的创作
中篇《少年漂泊者》的成就。大革命时期的中篇《短裤党》的主要内容及其缺点。三十年代初期的长篇《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田野的风》)对大革命前后农村中剧烈的阶级矛盾和党领导的农民武装革命运动的反映,标志着蒋光慈的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的进展。对蒋光慈的“革命文学”的创作实践中的成就、缺点的分析、评价。
柔石的生平简况。长篇小说《二月》的思想内容及主人公肖涧秋形象。短篇《为奴隶的母亲》对农村妇女悲惨命运的描绘,小说的艺术成就。
殷夫的生平简况。诗集《孩儿塔》。红色鼓动诗的战斗精神和艺术特点。诗集《别了,哥哥》、《血字》中抒发的革命情怀。鲁迅的序言对殷夫诗作的评价。
第二节丁玲、张天翼等的创作
丁玲的创作概况。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形象,作品对莎菲的时代苦闷和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大胆描写和细腻刻画。参加左联后的创作,《水》和《田家冲》的鲜明革命主题。进入抗日根据地以后的创作,《一颗未出膛的子弹》、《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小说的主要内容。
张天翼的创作概况。张天翼作品的题材的广泛和富有生活气息。张天翼对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和部分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的刻画。代表作《包氏父子》的思想和艺术。中篇《清明时节》。抗战初期发表的《华威先生》对国民党控制、防范人民抗日活动的暴露,华威先生的形象、作品的讽刺夸张手法。
艾芜的创作概况。短篇集《南行记》、《南国之夜》对西南边境和缅甸的底层人民生活的描写,表现人们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的生活信念和斗争勇气,写景、叙事、抒情和刻画人物交织一起的表现方法,革命浪漫主义的气息。代表作《山峡中》的思想、人物和艺术特点。四十年代的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故乡》、《山野》。《山野》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第三节田汉、洪深等的剧作
田汉的生平和创作概况。早期剧作《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的思想内容,剧作的浪漫主义气息。《名优之死》的思想、人物和现实主义成就。《回春之曲》的抗日救亡主题和抒情特色。解放战争时期的《丽人行》的创作,《丽人行》中三个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妇女的形象,剧本对革命的地下工作者的歌颂,剧本的结构特点。田汉对中国话剧运动的重要贡献。
洪深的早期剧作《赵阎王》的思想内容及局限。三十年代《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桥》)的创作。《五奎桥》对农村阶级矛盾和农民反抗豪绅地主的斗争的反映,剧本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瞿秋白等的散文创作
瞿秋白的文学活动。而是年代初发表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两本报告文学集,真实报道了十月革命后苏联的现实,记录了作者信仰共产主义的心灵历程。《〈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一文的意义。瞿秋白杂文的战斗性和独特风格,《一种云》、《暴风雨之前》等杂文的新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李广田的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记》。李广田散文的特色。《雀蓑记》的艺术成就。
陆蠡的散文集《囚绿记》、丽尼的散文集《黄昏之献》、丰子恺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等。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宋之的的报告文学《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第五节“左联”后期的新人新作
叶紫的生平和创作。短篇集《丰收》和中篇《星》对大革命时期和大革命失败后湖南农村阶级矛盾和农民的觉醒及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的反映。《丰收》中云普叔的形象。叶紫小说的时代特色和战斗意义。
吴组缃的小说散文集《西柳集》、《饭余集》。小说《一千八百担》刻划人物的艺术成就。长篇小说《鸭嘴崂》(后改名《山洪》)的思想和艺术。
萧军的长篇《八月的乡村》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东北抗日游击队在血泊中成长的历程,揭示了不前进即毁灭的主题。鲁迅对作品的评价。萧军的长篇《第三代》(后改名《过去的年代》)的成就。
萧红的中篇《生死场》对东北人民在沦陷前后的生活的真切反映,对“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描画。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长篇《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第六节臧克家、戴望舒等的诗作
臧克家的诗集《烙印》对农村生活和农民的苦难、农民的坚忍精神及其反抗火花的抒写,诗篇《老马》的思想艺术特点。《罪恶的黑手》对帝国主义罪恶的控诉和浪漫主义的预言。臧克家诗歌创作的特色。四十年代后期的政治讽刺诗。
“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早期诗篇多抒写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失望,感伤气息浓重。代表作《雨巷》的思想和艺术特点。抗日战争爆发后的诗风改变。《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篇表现的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愫、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乐观主义精神。戴望舒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变化。
第七节沈从文等的创作
鲁彦的早期短篇集《柚子》。《黄金》集的冷峻地描写生活与刻画人物的现实主义特色。三十年代的《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屋顶下》等短篇集对美好和纯洁被邪恶所毁灭的怅惘。长篇《野火》(后改名《愤怒的乡村》)对农村中尖锐的阶级对立和农民从个人反抗到群众自发斗争的反映。
蹇先艾的早期短篇《水葬》。三十年代的《在贵州道上》等作品对贵州山区农村劳动者的悲苦和压迫者的凶残的描写,作品朴素而严谨的笔致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沈从文的创作道路。沈从文描写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民情的小说和散文。中篇《边城》中的人物,《边城》对淳朴民风、地方习俗和自然景色的抒写以及诗情画意、玲珑精巧的艺术特色。主人公翠翠的性格。短篇《会明》、《萧萧》、《丈夫》等的人物刻划。沈从文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沈从文创作的不足之处。小说《长河》在思想艺术上的进展。
李劫人的三个连续性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第一部)。作品对辛亥革命前的四川社会生活的深刻描写。作品的宏大结构、丰富的社会知识、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和浓郁的时代气氛。作品的不足之处。
第十章第三个十年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艾青的诗作
艾青的创作道路分期。艾青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艾青抗战时期的主要诗集。
成名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深邃的思想,深沉的感情、鲜明的形象、清新的风格。
诗集《北方》表现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的痛苦、不幸和民族奋起抗敌的热情和信念。《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北方》等诗篇的思想和艺术追求。
长诗《向太阳》对光明、对民族觉醒奋起抗战的赞颂;长诗抒情主人公感情的发展变化;长诗的象征性形象——太阳;长诗的乐观的基调;长诗的形式。
长诗《火把》的题材的积极意义及形式、表现手法的新颖。长诗《吹号者》和《他死在第二次》的人物形象。
艾青诗作的独特风格: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民族、土地、人民尤其是农村劳动人民的爱,感情深沉,前期诗歌的“忧郁”的感情色彩;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火一样燃烧的热情;鲜明深刻的土地和太阳的意象以及浓郁的诗意,比喻新鲜,想象丰富,有色调,有光彩;自由体的形式,以散文式的诗句自由抒写;语言准确、生动、明快,富有表现力。
艾青对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贡献。
第二节田间、何其芳和穆旦等诗人
田间的创作概况。长诗《给战斗者》中对侵略者的憎、对祖国的爱,对人民奋起抗战的歌颂,诗歌的强烈战斗性。胡风主编的《七月》文艺半月刊和“七月诗丛”、“七月文丛”。“七月”诗派青年诗人鲁藜、绿原、亦门(阿垅)、曾卓、邹荻帆等的诗作。何其芳早期和李广田、卞之琳合出的诗集《汉园集》。何其芳的散文诗集《画梦录》的思想艺术特点。早期诗集《预言》。抗战爆发后的诗集《夜歌》中的《革命——向旧世界进军》、《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生活是多么广阔》等诗篇的时代气氛、革命气息。
光未然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的雄伟气魄和时代精神。
四十年代后期国统区出现的“九叶诗人”(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是、袁可嘉、穆旦九位诗人)及中国校园诗派。
穆旦的诗歌观念和创作特色。
第三节散文创作
抗战爆发后报告文学的繁荣。丘东平、碧野、萧乾、曹白等人的报告文学。丘东平的《第七连》、碧野的《滹沱河夜战》、萧乾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等报告文学作品和曹白的报告、散文集《呼吸》的成就。
四十年代杂文创作的活跃。冯雪峰、聂绀弩等杂文作者。冯雪峰的《乡风与市风》、《有进无退》等杂文集。
第四节夏衍等的剧作
夏衍抗战前的剧作《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上海屋檐下》的主要内容,剧本在人物塑造、结构、语言上的特色和成就。抗战时期的剧作《一年间》、《心防》、《愁城记》、《水乡吟》、《法西斯细菌》、《离离草》等。《心防》的主题和刘浩如形象。《法西斯细菌》的思想内容和俞实夫形象。夏衍剧作的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
陈白尘的《岁寒图》、《升官图》。《岁寒图》对坚贞自守的科学文化工作者的热情歌颂和对寒如严冬的旧社会的抨击。《升官图》对国民党官匪一体、巧取豪夺的“新官场”的辛辣嘲讽,剧作的巧妙的艺术构思和夸张手法。
第五节沙汀、路翎等作家的小说
沙汀的短篇小说对国统区的黑暗现实、对借抗战以营私的国民党基层官吏和土豪劣绅的揭露讽刺。短篇《在其香居茶馆里》的思想、人物和结构特色。沙汀的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淘金记》中展示的统治阶级人物之间的狗咬狗斗争和出色的人物描写。小说的艺术成就和不足。沙汀的创作特色:寓批判、讽刺于冷峻的现实主义的刻画之中,精练含蓄的白描手法,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严谨的结构。
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对大财主家庭的生活及其子女的道路的描写,作品背景开阔,规模宏大,时代气氛强烈。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及其缺陷。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的思想内容。
第六节钱钟书和张爱玲的小说
钱钟书的《围城》对抗战时期某些高级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精妙刻画。方鸿渐的形象。小说的讽刺艺术成就。
张爱玲的《传奇》。《金锁记》的思想和艺术特质,黄金和情欲的传奇。有关张爱玲小说的争鸣。
黄谷柳的《虾球传》以城市流浪少年儿童的曲折经历为线索,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相的广泛描写,揭示了劳动人民求解放的正确道路。小说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的成就。
第七节赵树理的评书体小说
赵树理的生平和创作概况。《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对农村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深刻描绘,对解放区新社会的热情歌颂,较充分地表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社会生活的变革和农民的思想心理的变化。赵树理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先进农民及其干部老杨同志、李有才、小二黑等形象,落后农民二诸葛、三仙姑等形象,地主阎恒元等形象。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群众化特色,他的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赵树理小说的风格。
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上编建国初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
第一章文艺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十七年的文学概况和文艺思潮
一、文艺界的大会师和文艺方向的确立
二、文艺思想的批判和论争
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胡风给党中央写的《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胡风对中国革命文艺事业的贡献。胡风的文艺观及其偏颇。把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夸大为政治问题进而作为敌对分子处理,是完全错误的,对文艺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毛泽东“双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和重大意义。“双百”方针的贯彻和文艺界出现的新气象,文艺理论上的百家争鸣和文学创作中的百花齐放。
反右派斗争的历史背景和对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量。文艺界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错误。文艺界这一场斗争的不良后果和深刻教训。
四、“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运动
五、党的文艺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运动
一、林彪、江青反党集团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严重摧残
《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反动性。《纪要》所杜撰的“文艺黑线专政论”、“黑八论”及关于文艺创作和文艺队伍的估价对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从路线、理论、创作到文艺队伍的全盘否定。
二、天安门诗歌运动
天安门诗歌运动的历史背景。天安门诗歌的战斗精神。
天安门诗歌运动政治意义和特殊的文学史的意义。它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
第二章十七年的小说
第一节杜鹏程、吴强、曲波的创作
杜鹏程的创作简况。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人民解放战争的英雄史诗。吴强的创作简况。长篇小说《红日》在反映大规模革命战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红日》塑造人物的成就:我军高级将领沈振新的性格刻画,作品中英雄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真实性,反面人物张灵甫的性格特征的多方面的表现。《红日》的情节结构特点和成就。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在反映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战斗方面的成就。杨子荣的形象。小说的传奇色彩和革命浪漫主义特色。小说的情节结构特点和对民族小说传统的鲜明特色。小说的局限。
第二节梁斌、杨沫和罗广斌等的创作
梁斌的创作简况。梁斌的三部连续性的长篇《红旗谱》、《播火记》、《战寇图》。《红旗谱》所反映的农村阶级斗争和我国农民走向革命的曲折过程及其意义。朱老忠的性格特征,新农民革命英雄朱老忠形象塑造的重大成就及其典型意义。严志和形象的典型性。《红旗谱》浓重的民族气魄和民族风格。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青春之歌》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的描写。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作品对党领导下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反映和一系列共产党人英雄形象的塑造。《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关于《青春之歌》的讨论和作者对初版的重要修改。
罗广斌、杨益言的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和长篇小说《红岩》。《红岩》反映革命者监狱斗争的重要成就。江姐、许云峰等共产党人光辉形象的塑造。反面人物徐鹏飞的形象。《红岩》的心理刻画。《红岩》的繁复而严谨的结构。
欧阳山的长篇小说《三家巷》和高云览的长篇小说《小城春秋》的艺术成就。
“红色经典”的总体特色。
第三节赵树理的创作
赵树理在建国以后的创作成就。长篇小说《三里湾》所反映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先进力量和落后力量之间的斗争。王玉生、范登高、马多寿等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三里湾》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幽默情趣。《三里湾》的表现手法的民族化特点。赵树理的短篇《登记》、《锻炼锻炼》、《手》等的现实主义成就和艺术特点。
第四节柳青等的创作
柳青在建国后的创作成就。长篇小说《铜墙铁壁》的思想内容。长篇小说《创业史》的创作准备和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年》。《创业史》的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史诗性特点。《创业史》所描绘的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尖锐复杂的斗争。农村社会主义新人梁生宝的形象。梁三老汉形象的艺术成就和典型意义。作品中的“三大能人”的形象。《创业史》的艺术特色:细致的心理刻画,哲理性的议论和形象的描绘的结合。《创业史》深刻、扎实的现实主义特色和激情洋溢的理想色彩。
第五节姚雪垠、周而复、艾芜等的创作
姚雪垠在建国以后的创作成就。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过程。《李自成》反映明末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描写农民起义的深度。李自成、张献忠、郝摇旗、崇祯等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李自成》的宏伟而严谨的结构和富于变化的笔法。作者在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方面的探索和经验。
艾芜在建国以后的创作成就。长篇小说《百炼成钢》在反映工业建设、描写钢铁工人生活方面的艺术成就。作品中的工人形象。《百炼成钢》的朴素平易的风格。艾芜的短篇集《夜归》、《南行记续篇》的时代气氛和表现手法。
第六节孙犁、茹志鹃、王愿坚等的创作
孙犁在建国以后的创作成就。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的主要内容。独特的中篇《铁木前传》。孙犁小说描摹时代风云变幻的角度和特点。孙犁小说的散文美和诗意美,对当代抒情小说的艺术贡献。
茹志鹃的创作概况。《百合花》的思想艺术成就。茹志鹃的小说在选材立意上的特点。茹志鹃的小说对人物心灵的细腻刻画和精巧的艺术构思。王愿坚的创作概况。《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王愿坚的短篇小说的题材、主题及其教育意义。
峻青的创作概况。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的思想内容。代表作《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的思想艺术特点。峻青的小说在尖锐激烈的冲突和生死斗争的严峻考验中刻划英雄人物性格的艺术特点。峻青短篇小说的激越悲壮的风格。
路翎的《初雪》、《洼地上的“战役”》等作品。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
第一节闻捷、李季、臧克家等的诗歌
闻捷的生平和创作概况。诗集《天山牧歌》在表现新疆少数民族人民新生活方面的艺术成就。《吐鲁番情歌》等优美的爱情诗篇。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对于解放初期新疆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广泛而深刻的描绘。长诗的史诗性特点。哈巴尔形象的典型意义。闻捷诗歌的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李季在建国后的创作成就。反映西北石油工人生活的《玉门诗抄》。长篇叙事诗《杨高传》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描写主人公生活道路和性格成长的特点。杨高形象的意义。《杨高传》的艺术特点及不足之处。
第二节郭小川和贺敬之的诗歌
郭小川的创作概况。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和抒情诗《甘蔗林——青纱帐》等的战斗性和艺术特点。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对我军高级指挥员形象的塑造。创作于“四人帮”肆虐时期的《团泊洼的秋天》、《秋歌》,抒发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革命情怀。郭小川诗歌的哲理色彩和豪放风格。郭小川在诗歌形式方面的探索和创造。
贺敬之的创作概况。长篇政治抒情诗《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的思想艺术成就。贺敬之诗歌的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贺敬之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美。贺敬之在诗歌形式方面的探索和创造。
第四章十七年的散文
第一节杨朔、碧野、袁鹰等的散文
杨朔的创作概况。杨朔的散文集《东风第一枝》、《海市》、《亚洲日出》、《生命泉》等的思想内容。《雪浪花》、《茶花赋》、《荔枝蜜》、《樱花雨》等散文名作对劳动人民心灵美和祖国锦绣河山的歌颂,对各国人民反帝反殖斗争的抒写。杨朔散文的浓郁的诗意。杨朔散文的艺术构思和结构特点。杨朔散文的精美语言。杨朔散文的局限和杨朔模式的影响。
第二节刘白羽、秦牧的散文
刘白羽的散文集《万炮震金门》、《早晨的太阳》、《红玛瑙集》等。刘白羽散文创作的两个阶段。《日出》、《长江三日》、《平明小札》、《冬日草》等散文名篇的艺术成就。刘白羽散文的主要特点:鲜明的时代特色,高昂的战斗激情,雄浑、豪放、壮美的风格。散文创作的局限。
秦牧的散文集《贝壳集》、《潮汐和海》、《花城》、《长河浪花集》等和文艺散论《艺海拾贝》。《花城》、《土地》、《古战场春晓》、《社稷坛抒情》等散文名篇的思想艺术成就。秦牧散文的主要特点:寓意深刻的思想性,广博丰富的知识性,引人入胜的趣味性,题材、体裁、笔法的多样性。散文创作的历史局限。
第三节报告文学和杂文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等名篇的思想艺术成就和广泛社会影响。魏巍的报告文学的主要特点:炽热的感情,奔放的气势,形象化的叙述和抒情性的议论的结合。
《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对官僚主义的深刻揭露。
第五章十七年的戏剧
第一节老舍的剧作
老舍在建国以后的戏剧创作概况。
《龙须沟》的思想和人物。程疯子形象的意义。《龙须沟》的社会价值和艺术成就。
《茶馆》在人物塑造上的高度艺术成就。《茶馆》的巧妙构思和结构特点。《茶馆》的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民族风俗画特色。《茶馆》的语言艺术。
老舍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的艺术成就和民族特色。
第二节田汉和曹禺的历史剧
田汉的历史剧《关汉卿》和《文成公主》。《关汉卿》的情节和主题。关汉卿形象的成功塑造。朱帘秀的形象。《关汉卿》的戏剧结局和悲剧结局的两种处理。
曹禺的《明朗的天》对建国初期各类高级知识分子的刻画。历史剧《胆剑篇》和《王昭君》。《胆剑篇》的主题思想、人物和语言特色。
沈西蒙等的《霓虹灯下的哨兵》的主题思想。剧本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剧本的艺术成就及其对部队生活题材的剧作的突破。
青年剧的创作,成就和局限。
下编新时期的文学
第一章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
一、第四次文代大会的召开
大会的主要任务。邓小平的《祝词》的基本精神和历史意义。周扬关于文学艺术工作的报告。
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创作初步繁荣。创作队伍空前壮大。文艺刊物竞相涌现。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表现方法、体裁、形式和风格的丰富多样。
二、文学理论问题的探讨
全球化语境的出现;商业化和文学的边缘化、领域化;文学思潮的特点;新写实思潮;“新状态”及其他新文学现象的争论;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的新认识;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文学的本体论问题的提出;重写文学历史问题;人文精神问题的争鸣。
第二章新时期的小说
第一节刘心武、张洁、谌容等的创作
刘心武的创作概况。《班主任》主题的尖锐性和深刻性。谢惠敏形象和宋宝琦形象的典型意义。《班主任》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意义。《如意》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钟鼓楼》的艺术成就。
张洁的创作概况。《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等短篇的思想艺术特点。长篇《沉重的翅膀》、中篇《方舟》对新时期社会矛盾的广泛而深刻的描绘和揭露。张洁作品的独特风格及其发展变化。
《无字》的思想和艺术追求。
谌容的创作概况。《人到中年》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陆文婷的形象的典型意义。《人到中年》的艺术特色。
第二节蒋子龙、高晓声等的创作
蒋子龙的创作简况,《乔厂长上任记》的思想艺术成就及社会意义。乔光朴的形象。《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等作品在反映工业现代化改革方面的重大建树。蒋子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开拓者形象的塑造。蒋子龙的创作特色。
高晓声的创作概况。《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的思想艺术特色。高晓声在表现农民生活和精神面貌方面的特殊成就。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等农民形象。高晓声对民族小说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陆文夫的创作概况。《小贩世家》、《围墙》、《美食家》等作品的艺术特点。对市井文学的新开拓。
第三节王蒙、张贤亮等的创作
王蒙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成就。一九五六年版《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在文学描写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方面的意义。《布礼》、《春之声》、《蝴蝶》等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王蒙的敏锐洞察力和《蝴蝶》的思想深度。张思远形象塑造的特点。东方意识流小说的特色。
《活动变人形》、“季节系列”和《青狐》的新超越。
王蒙在小说创作的表现方法上的探索。
张贤亮的创作概况。《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等作品对“左”倾路线和十年浩劫给予知识分子深重灾难的深刻描写,对劳动人民美好心灵的深情赞颂。小说的西部特色。小说的固有模式。
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对反右扩大化错误的深刻揭露。《天云山传奇》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第四节汪曾祺、贾平凹、路遥等的小说
汪曾祺和新时期的文化小说。
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特征。诗化的小说语言。汪曾祺小说复现的意义。对中国抒情小说的丰富和发展。
贾平凹的创作道路,小说创作的三个发展阶段。《商州》、《腊月正月》等对中国农村改革生活的反映。艺术创作个性和艺术嬗变。《废都》、《高老庄》等的文学争鸣和历史评价。
路遥的创作道路,小说创作的三两个阶段。《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对中国农村改革生活的反映,对社会转型期青年形象的塑造。艺术创作个性和艺术嬗变。
第五节莫言、马原、余华等的小说
先锋小说的出现及其美学特征。
莫言的创作道路。西方文学对莫言的影响。
《红高粱》的艺术成就。《丰乳肥臀》、《檀香刑》的争鸣。
马原先锋小说的特点以及文学史贡献。《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小说的艺术特质。
余华的创作道路。《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小说的艺术特色。
其他先锋小说代表作家,格非、残雪等。
先锋小说对文坛的深刻影响。
小说的世俗化和深度边缘化的态势。
小说版图的复杂化和创作的多元化格局。
余华和创作道路及其转型。
小说的先锋性与颠覆性。死亡叙述。暴力渲染。贴近生活。宣泄温情。
《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思想艺术追求。
苏童的创作道路及其转型。
“枫杨树系列”小说的意义。家族历史的回望。
《妻妾成群》和《我的帝王生涯》。
第六节池莉、刘震云等的小说
“新写实”小说的出现背景和具有的美学特征。
“新写实”小说创作的态势和代表作家,方方、刘恒、刘庆邦等。
“新写实”小说的误区。
池莉:80-90年代创作特点。《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等代表作品的解读。世俗化的嬗变。《小姐,你早》等的审美特点。
刘震云:从《新兵连》到《单位》、《一地鸡毛》。小说创作的主要特色以及走入的误区。历史小说的争鸣。
第七节张承志、史铁生等的小说
张承志:90年代小说的宗教倾向。《心灵史》、《金牧场》的思想和艺术追求。
晚近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散文化小说的哲理诠释。
韩少功的《马桥辞典》等的艺术探索。
第八节王安忆、陈染等的小说
王安忆: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及代表作。
90年代的《纪实与虚构》、《长恨歌》。上海书写的开创性创作和局限。
陈染:内心独白体。私秘体验的“女性叙事”。“个人化写作”的代表作家。《私人生活》和《与往事干杯》。同性爱的表现。
林白:女性生命体验和生存状态的表现者。《一个人的战争》。最激进的女性文学文本。
第三章新时期的散文
第一节概述
老中青三代作家相承共生。散文创作的繁荣态势。
80年代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学史价值。
文化转型期对90年代散文的影响。
90年代“散文热”的主要表现。文化历史散文。
散文创作文本类型分析。
第二节巴金的《随想录》
巴金散文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
巴金散文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
巴金散文的文体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怀念萧珊》的解读。
第三节报告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报告文学创作的总体特征。
报告文学创作两个时段。
报告文学创作的群体化倾向。
报告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家。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群。
《哥德巴赫猜想》等报告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节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余秋雨的创作道路和艺术探索。
余秋雨散文的主题及特点。
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文学史意义。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代表作品的解读。
文化历史散文热和代表作家。文化历史散文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新时期的诗歌
第一节概述
悲歌和颂歌的交汇。“归来”诗人群。“归来”诗派的诗歌美学追求。
诗歌现实主义的复归。现实主义诗人群。
朦胧诗潮的涌现以及有关的争论。
昌耀、周涛为代表的西部诗歌。后新诗潮。汪国真等诗人。
文化转型期的诗歌生存危机。
诗歌写作的多元并举。诗歌探索的主要路向。
诗歌创作的总体特征。代表诗人简介。
“他们”诗派的诗论主张。代表诗人韩东等。
“下半身写作”的诗论主张。创作实绩与局限。代表诗人沈浩波等。
新生代诗人和其他诗歌流派简介。
第二节张志民、公刘、邵燕祥等的诗歌
张志民的诗集《祖国,我对你说》的思想和艺术。
公刘的诗歌创作概况。诗集《仙人掌》的思想艺术特点。
邵燕祥的诗歌创作概况。诗集《在远方》的思想艺术特点。
流沙河的诗歌创作概况。《流沙河诗集》的思想艺术特点。
黄永玉的诗集《曾经有过那种时候》的思想艺术特点。
第三节朦胧诗派与舒婷等的诗歌
朦胧诗出现的历史背景。
朦胧诗的审美特色。
朦胧诗的文学史意义。
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
舒婷的创作道路。《双桅船》、《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等的艺术特点。
顾城的创作道路。
代表诗歌《远和近》、《一代人》、《弧线》的解读。
北岛、江河、杨炼等的代表诗歌。
第五章新时期的戏剧
第一节概述
80年代戏剧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
80年代戏剧理论的有益探索。
80年代的舞台实践:探索戏剧及其分类。
《狗儿爷涅磐》、《桑树坪纪事》等剧本的分析。
现实主义戏剧。小剧场运动。
第二节高行健和沙叶新的戏剧探索
高行健的创作道路。
高行健的戏剧理论。
《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彼岸》等剧本的美学追求。
沙叶新的创作道路。
沙叶新的戏剧理论。
话剧的世俗性色彩。《陈毅市长》、《寻找男子汉》。
第六章新世纪文学
第一节新世纪文学概述
新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转折。精英文学的变化与发展,通俗文学和网络文学、底层文学的变异。文学市场化现象。
第二节莫言毕飞宇等精英文学
莫言的创作历程和小说创作的精神。毕飞宇的小说风格。
第三节网络文学的崛起
网络文学创作概况。代表性的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与当代媒体的关系。
- 2021-10-01.........
- 2021-03-01南京财经大学812
- 2020-10-21求国际商务资料
- 2020-07-21美学
- 2022-01-16安师大
- 2020-04-03浙大材料科学基础第1前辈的经验分享十初试复试
- 2020-04-03浙大教育学综合高分学长的经验分享
- 2020-04-03浙大832机械设计基础最新复试初试资料
- 2020-04-03浙大药学基础综合第1学姐的经验分享
- 2020-04-0321浙大法学专业硕士高分学长分享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