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this.width=740\" border=\"0\" /> 穆祥,男,1960年生,江苏启东人,汉族,教授,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兽医系,获硕士学位;1987年至今在北京农学院任教。现任校学术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
740)this.width=740\" border=\"0\" />
穆祥,男,1960年生,江苏启东人,汉族,教授,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兽医系,获硕士学位;1987年至今在北京农学院任教。现任校学术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获2000年教育部高层次优秀创新人才、1999-2000年北京农学院科研先进个人、2003年北京农学院优秀党员、2002-2003年度北京农学院优秀学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从教以来,一直主讲“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课程,并参与这些课程全部的实验指导。此外,尚主讲过“动物医学专业教育概论”、“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畜产品原料学”等课程。先后主要参加、主持、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各一项;参加国家“七·五”环保攻关项目1个;副主持农业部“九·五”重点攻关项目1个;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各1个;主持、副主持、参加北京市教委项目各2个;主持、参加北京市骨干教师基金各1项;主持教育部高层次创新人才基金课题1项;主持北京市跨世纪人才基金课题1项;副主持北京市农委招标项目1个;副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B类课题1项。主持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1个。
共发表科研论文65篇。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猪脑干核团的形态和构筑,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参与建立了污水土地处理生物学评价体系的方法和指标;提出并证明了穴位的实质是穴区具有相对特异性舒缩频率的微循环单元;提出并证明了经络的实质是有序态的微血管网络,其有序性的特点体现在微血管群构筑的有序和微血管群功能的有序两个方面;提出并证实针灸的作用机制在于首先激活穴区的微血管功能,然后经经络的传递和神经的反射至脏腑的微血管产生共振;提出了“哺乳动物细胞外环境”观点;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培养了大鼠的肠粘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初步构建了筛选抗肠道大肠杆菌病中药方剂的有效成份的方法。
现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北京市解剖学会常务理事和监事长、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北京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中国解剖学会理事和副主任委员;新疆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学院硕士生副导师、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后指导教师、中国农业大学博导组成员、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740)this.width=740\" border=\"0\" />
吴国娟,女,1956年生,教授,中共党员,日本明治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任中国兽药典委员会委员,全国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绿色食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兽药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委精品教材评审专家、北京农学院学术带头人、动物科学技术系系主任、北京农学院、新疆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
在高等农业院校从事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23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药理学、兽药残留。主持、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外专局、北京市自然基金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农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有10余篇被“SCI”、“BA”、“CA”等收录。主编、副主编《无公害奶牛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和《天然物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研究方法》。目前有在读硕士研究生6名。2004年所指导的两名硕士毕业生全部获得A类成绩,并双双获得硕士学位,留在高校任教。1998年获日本明治大学“学术振兴奖”、2003年获全国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会学会“优秀论文奖”、2004年获北京农学院2002-2004年度“三育人”先进工作者。
刘凤华,女,46岁,北京农学院动物科技系教授,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临床兽医学、南京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合作培养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畜禽应激及中药调控;中兽药、中药饲料添加剂研制与开发;肉鸡、肉羊生产产业化。社会兼职:中兽医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兽医食品卫生学会常务理事;家畜环境卫生学会理事;具备HACCP审核员资格,并有主持兽药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GMP认证经历。北京市房山区政府农业顾问。
2次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蛋鸡热应激及其中药调控”(6952008,6972006,共18万元),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B类及北京市教委重点课题“清凉冲剂的有效部分及其药理研究”(KZ200310020007,30万元);北京市科委课题“猪的热应激及其中药调控研究” (954414800,15万元),主持北京市科委重大攻关课题“畜禽抗应激冲剂的研发与推广”(Y0705003041631,150万元,企业另配套30万元),进行新中兽药二类药的研制开发。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健脾消食中药对鸭胰腺外分泌的影响及机理研究”(30270977,3万元/19万元)。主持2008~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热应激对猪小肠黏膜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及其中药调控机制(30771566,35万元)”,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胃肠激素与脾失健运相关性及四君子汤调控机理研究(30771591,33万元)”;主持禽用系列中兽药10项(四类)新兽药开发并获得新兽药证书。主持由北京市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海淀园创新基金项目“绿色新中兽药的研制开发”(30万元),主持北京市农委技术推广项目 “绿色肉鸡产品生产模式推广”(20万元),探讨和推广从饲养管理、到兽医防疫、鸡肉安全评价及肉鸡生产加工中HACCP管理体系建立等方向。主持北京市精品教材项目《家畜环境卫生学》,已完成。作为主持人和副主持人进行猪、牛中兽药的开发研制。其中,禽用系列中兽药的研发与推广获得省部级农业推广二等奖,地方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副主编、参编著作或教材10余部,包括主编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天然物饲料添加剂研制指南》,主编北京市精品教材《家畜环境卫生学》及其实验指导书,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安全优质肉鸡生产》及《安全优质肉羊生产》以及国内第一部《规模化养殖场实用消毒技术》(副主编)。《无公害奶牛饲养技术》(副主编)。参与编写《天然物中草药添加剂大全》等。发表论文60多篇。
740)this.width=740\" border=\"0\" />
沈红,女,1961年生,副教授,在职博士。1985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兽医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2002年起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85年至今主要从事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的教学工作。1985年—1995年,从事抗球虫药的药效研究工作,参加 “鸡球虫病疫苗研 制与防治机理研究”的科研项目。1995年—2002年,从事药物性饲料添加剂和中药机理的研究,主持“胆碱及其存在形式对肉仔鸡影响的研究”,并参加“中草药改善草食家畜生产性能及防治乳房炎的研究”的研究项目, 2002年—至今,从事畜产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和中药机理的研究工作,主持“动物性食品中磺胺药残留生物芯片检测技术与应用研究、通乳中兽药及长效制剂的研制与开发”两项科研项目、参加了“畜产品中药物残留检测研究与开发”等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二十余篇。
高建明,教授,硕士生导师。动物科技系动物科学教研室主任、动物科学党支部书记,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学科带头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常务理事,北京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会理事。1994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9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
二十几年来,一直从事有关动物繁殖与胚胎工程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骨干主体人员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科委项目等4项课题;主持完成了市自然基金、市教委、市科干局、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等项课题。获两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北京市发明展览会金牌奖;鉴定和验收成果2项,达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1995年、2000年、2006年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优秀论文奖;2004年2篇论文获北京畜牧兽医学会优秀论文3等奖。现主要进行有关中药有效成分对胚胎生长发育作用的研究。在《中国农业科学》、《畜牧兽医学报》、《中国兽医学报》、《中国科学》、《中国畜牧杂志》、《Animal Biotechnology Bulletin》、《农学通报》、《草食家畜》、《中国兽医医药杂志》等专业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近70篇。主编出版教材《动物繁殖学》、《动物繁殖基础》2部、参编出版教材《畜禽繁育技术》、北京市精品教材《家畜繁殖学》2部,参编研究生教材《动物生殖生理》、《动物繁殖生物技术》2部,主编自编教材《农业科技论文写作》1部;主编出版《无公害奶牛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安全优质肉羊的生产与加工》2部。
张中文,男,1956年生,副教授,中共党员。从事动物医学专业。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早年曾留学日本麻布大学,留学期间,专攻小动物疾病方面的研究。回国后,一直从事兽医临床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于国内外相关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论著四部。从事教学和兽医工作20余年,具有较丰富的教学和收益临床工作经验,在野生动物疾病的研究、宠物疾病的研究、大动物疾病的诊疗方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成绩突出。
740)this.width=740\" border=\"0\" />
安健,男,1968年生,河北定州人,汉族,副教授,博士。1995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获农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95年至今于北京农学院任教,曾主讲“家畜病理解剖学”、“家畜病理生理学”、“家畜寄生虫学”、“伴侣动物鉴赏和饲养”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寄生虫病的防治。3年来,主持北京市自然基金资助项目“鸡球虫抗药性检测技术的研究”、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项目“鸡球虫抗药性分子检测技术的建立”各一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新手要研制开发与抗药性检测技术的研究”(已经鉴定)。近3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2篇,副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3部。
李焕荣,1968年生,副教授。1990年7月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95年7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03年9月至今,中国农业大学预防兽医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主讲“兽医微生物学”、“畜牧微生物学”、“动物免疫学”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曾参加了国家级、市部级等十多个研究项目,1999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完成人);主持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参编著作3部。发表论文20余篇。
郭勇,1963年生,副教授。1985年毕业于北京农学院畜牧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96年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农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1月至2005年5月,在美国Vanderbilt大学医学中心儿科系生殖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分部Dr. Dey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小鼠早期胚胎着床的分子机理。
主要从事动物遗传、分子生物学、生殖内分泌和胚胎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作为骨干人员参加完成了部分“863”课题和“中国-俄罗斯转基因动物合作研究项目各一项,主持科技部攻关项目子课题一项,并于2006年入选“2006年度北京市市属市管高等院校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现主持2006年度国家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启动类项目”一项,主要参加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一项。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9篇,第一作者文章单篇影响因子最高为7.0左右(JBC),总计影响因子约为83。
郭玉琴,女,1962年生,副教授;1995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03年9月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至今于北京农学院任教,曾主讲“动物营养及饲料分析学”、“动物营养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等课程;现主要从事动物营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营养与饲料,作为骨干人员参加了国家和市部级等10多个课题,现主持北京市教委课题“淡水观赏鱼配合饲料开发利用研究“。2003年获市科协“肉羊舍饲配套技术推广”三等奖,参编著作4部。发表论文20余篇。
王晓霞,女,教授,现任北京市饲料协会副会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农业技术应用分会副理事长;1997年被北京市教委授予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999年入选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1997年获内蒙古农学院颁发的教学成果奖;主持完成的项目“蛋鸡新型高效饲料添加剂”和副主持完成的项目“秸秆复合颗粒饲料开发利用研究”均获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杨佐君,动物科学技术系教师,副教授。女,汉族,籍贯:河北。 1964.年10月出生。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1999年于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班毕业,专业为动物组织胚胎学。从教21年,主要教授动物学、动物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曾参于编写《细胞生物学》(高教出版社2006)、《家禽孵化手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等书。现担任动物科学技术系基础教研室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动物细胞和细胞微环境等相关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
近几年先后主持并参加国家及市级科研项目7项,其中主持完成并通过鉴定的项目3项,既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子专题——蛋鸡高效抗热剂的研制与开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北京地区石粉资源中钙在产蛋鸡体内生物学利用性的研究”;北京市教委资助项目“蛋鸡高效新型饲料添加剂的研制及其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副主持完成并通过鉴定的项目3项,即北京市教委资助项目“免疫球蛋白制剂应用技术的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某些神经递质作用于禽类下丘脑对摄食的调控”及北京市教委资助项目“秸秆复合颗粒饲料开发利用研究”。目前,主持北京市农委资助项目“肉鸡环保型饲料的试验与推广”。
近几年先后主编《家禽孵化手册》、《北京鸭饲养一月通》,共计38万字;参编《家禽生产学》、《庭院养鸡》、《饲料原料科学与管理》及《动物磷营养与磷源》共计8万字。近五年先后在《动物营养学报》、《北京农学院学报》、《中国饲料》、《畜牧兽医杂志》和《中国畜牧杂志》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