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安徽研招网 > 安徽农业大学 > 导师介绍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导师介绍:樊美珍


  樊美珍 meizhen Fan
  性别:女
  单位:林学与园林学院
  专业名称:森林保护学,微生物学
  研究方向:生物制药,生物防治
  技术职务:教授
  行政职务:安徽林苑虫草研究所所长
  办公电话:5786786
  办公传真:5786786
  E-mail:mzfan@ahau.deu.cn
  实验室主页:安徽省微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
  通讯地址:合肥长江西路130号安徽农业大学141信箱
  邮政编码:230036

  1965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同年7月分配至陕西省委组织部工作,其间参加两期礼教运动,运动结束后暂分至渭南农技站工作,1968年赴陕西共大任教,1969年到城固二中任教,先后担任数学等课程教学。1978年至县科委作项目管理工作,1982年调整至西北林学院森保系任教,从事昆虫病理学和害虫生物防治研究。1993年调入安徽农业大学森林利用学院任教至今。微生物学和森林昆虫学教授。安徽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及森保专业博导、硕导,微生物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系国际无脊椎动物病理学会会员,中国菌物学会虫生菌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林学会昆虫学会理事,安徽省植保学会常务理事,省食用菌学会副会长,安徽林苑虫草研究所所长,曾任民盟安徽省委常委,省政协八、九届委员。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科协系统十佳女科技工作者,省“三八”红旗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教学经历与成果:
  原主要承担森林昆虫学、昆虫病理学、害虫生物防治教学。调入本校后先后担任本科经济林昆虫学、昆虫分类学、森林昆虫学、昆虫研究法、昆虫利用学、害虫生物防治等课程教学;硕士研究生昆虫病理学、杀虫微生物学、高级昆虫分类学及博士研究生应用微生物学、害虫微生物防治、昆虫病理学等课程教学。任微生物学博士点学科负责人。曾获校教学精品课程奖。

  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虫草类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害虫生物防治的研究
  1.虫草资源的采集:我国地域辽阔,生物资源丰富。虫草种类繁多,据统计,我国虫草约110种。通过多年采集、分离、鉴定等,我室已拥有虫草资源近40种,其中不乏一些新种和稀有种,这些菌种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和保健品开发的重要资源。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虫草甚至同一虫草上分离出的不同菌株,或同一虫草的不同产地,有效成分常有所不同,其药效或功能也不相同。这就为虫草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2.虫草菌丝体发酵工艺研究:现代的一些研究表明,虫草人工发酵的菌丝体的主要药理药化成分基本类似于虫草生药。所以,虫草的医疗保健作用独特,效果显著,社会需求量与日俱增,有较乐观的市场开发前景。目前,我国一些科研院所和有关生产厂家联合,已开发生产了一些虫草菌丝粉制剂,代替全草生药使用,有些已被批准作为中成药品生产。通过本室多年研究,已基本掌握了多种虫草菌丝体液体发酵技术,并建立了中试实验室。
  3.中国被毛孢的研究: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是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的无性型,研究了菌种的分离、培养、液体发酵技术和工艺,研究了各种发酵条件对产品主要功效成分胞内核苷类的影响,研究了液态摇瓶培养条件、中试发酵工艺及固态发酵条件,并对菌丝体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确定了其主要成分和作用,此外,确认了菌丝体的药理作用,特别是其免疫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对菌丝体的相关产品开发进行了研究。
  同时,以中国被毛孢的发酵液为研究对象,首次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成分分析,同时探讨了其发酵液的镇静催眠作用机理。分离纯化试验结果显示镇静催眠作用主要为两种化合物C12H22N2O2 (L-异亮氨酰二肽)、C13H18N4O7(1,3-二甲基黄嘌呤-9-葡萄糖苷)。在此基础上以发酵液为生产原料开发出具有改善睡眠作用的保健型口服液。
  4.虫草多糖的研究:多糖是存在于自然界的醛糖和(或) 酮糖通过糖苷键连在一起的多聚物,是一切有生命的有机体必不可少的成分,同维持生物机能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多糖是非特异性的免疫调节剂(生物效应调节剂BRM ) ,并具有抗肿瘤、抗炎、抗凝血、抗病毒、抗放射、降血糖、降血脂等活性。多糖甚至对艾滋病毒有直接的抑制作用。虫草属是子囊菌中的一大属昆虫病原真菌,其中有不少是名贵的中草药。而多糖类作为虫草所含生理活性物质中最重要、最丰富的类群之一,是虫草开发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具有良好的医疗应用前景。以虫草相关真菌-地顶孢霉、蝙蝠蛾拟青霉、古尼拟青霉等为代表进行了胞内、外多糖的研究,包括提取条件、方法、培养条件、工业化及结构组成等,同时进行了多个药理模型测试,确定了其抗炎免疫功能、肝损伤保护功能、延缓衰老功能等。
  5.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研究了红豆杉、喜树、苦楝、葛藤、竹黄等植物的内生真菌,对其进行了分离、研究了其主要药化成分和功能,提供了一批用于病虫害生物防治的菌种和药物开发的资源。
  6.虫草类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及开发应用:在对多个虫草菌种活性筛选的基础上,以地顶孢霉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新型饲料添加剂研究,并已获国家农业部批准新型饲料添加剂新产品证书,为国际第一例虫草饲料添加剂。
  7.其它:富硒食用菌(富硒平菇、猴头)、纳豆、虫草参芪胶囊等强化营养食品的生产和产品开发,虫草高产菌种的筛选及生产工艺,真菌色素的提纯生产工艺等。

  主要科研项目:
  1.“冬虫夏草、安徽几种虫草及其无性型的研究,“95-生-10,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虫草菌丝体系列产品开发研究”,项目编号:98JL114Z。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3.“利用昆虫病原真菌防治断眼天牛”(国际合作) Microbial control of Tetropium spp.with fungal pathogen中加合作课题(加拿大林务局课题)
  4.Utilization of fungi resource,与国立新加坡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合作课题
  5.“真菌杀虫剂的新剂型—无纺布菌条的研究及防治松墨天牛试验”,(2002kj110ZD),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6.“一种虫草代谢物中具肝细胞保护作用的活性物质研究”03023053省科技厅重点项目
  7.松墨天牛生物防治关键技术研究kscx1-sw-13-02-01,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8.白僵菌无纺布制剂工业化生产技术2003-z67,农业部948项目(参加)
  9.真菌杀虫剂新型固态发酵产业化研究,国家863项目(参加)
  10.持续控制松墨天牛的新途径-化学信息与病原真菌的联合使用研究,303305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参加)

  主要科研成果:
  1.1993年10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中国虫霉目真菌资源的研究。1998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名。
  3.虫草和近缘属及其无性型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2006年3月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名)。
  4.真菌杀虫剂产业化及森林害虫持续控制技术的研究。2008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二名)
  5.真菌杀虫剂产业化及森林害虫持续控制技术的研究。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名)J-202-2-01
  6.2008年12月获第四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创新奖(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妇联、中国发明协会文件)国知发办字〔2008〕186号。
  7.2004年安徽省十佳女科技工作者和省“三八”红旗手

  已获专利和产品批号:
  保健食品批号,“思壮虫草胶囊”,卫食健字(2000)第0215号,国家卫生部批准
  专利:
  第一名:
  “地顶孢霉CGMCC0346及分离培养方法和发酵工艺方法”专利,ZL99 1 14522.4;
  “姬松茸面条及姬松茸菌株工业液体发酵生产工艺” ZL00135444.2,
  “灰树花面条及灰树花菌株工业液体发酵生产工艺” ZL00135441.8;
  “猴头菌面条及保猴头菌菌株工业液体发酵生产工艺” ZL00135442.6;
  “蜜环菌面条生产及蜜环菌菌株工业液体发酵生产工艺” ZL00135443.4;
  “杨树菇面条生产及杨树菇菌株工业液体发酵生产工艺”ZL00135439.6;
  “一种新型营养型真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方法” ZL 2005 1 0006923.9;
  “中国被毛孢浓缩型口服液”ZL200610040668.4
  第二名:
  “金龟子绿僵菌无纺布菌条生产工艺方法”专利号ZL02138653.6;
  “球孢白僵菌无纺布菌条生产工艺方法” ZL02138668.4。

  代表性论文论著:
  1.樊美珍,1998。菌物学大全,裘维蕃主编。科学出版社。
  2.樊美珍,2000。中国真菌志,第十三卷,虫霉目,李增智主编。科学出版社。
  3.樊美珍主编,1997。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四卷)。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北京。
  4.樊美珍,1995。昆虫真菌学,蒲蜇龙、李增智主编。安徽科技出版社。
  5.樊美珍,1995。有害生物的微生物防治原理和技术,陈涛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6.樊美珍,2000。真菌生物技术与真菌杀虫剂的发展。微生物农药及其产业化。喻子牛等主编。科学出版社。北京
  7.樊美珍参编,1997。《森林昆虫学》。张执中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
  代表论文(第一或通讯作者):
  1.Meizhen Fan and Zengzhi Li,1994.Two new pathogens of dipteran insects.Mycotaxon.50:307-314
  2.樊美珍、李增智。1996。绿僵菌在土壤中的延续及控制桃小食心虫的潜力。应用生态学报 7(1):49-55。
  3.樊美珍、黄勃、王建林、王滨。1999。几种虫生真菌附着孢的荧光显微及扫描电镜观察。菌物系统。18(3):249-253
  4.于春秀、李春如、彭凡、樊美珍**,2004。地生枝顶孢孢外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初步分析。菌物学报 23(4):529-535。
  5.杨成、胡丰林、倪健、桂琳、万水霞、李婉珍、樊美珍**。2006。细脚拟青霉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和抑制单胺氧化酶性的研究。菌物学报。25(1):63-69。
  6.葛飞,夏成润,李春如,丁婷,邵颖,樊美珍**。2007。蝉拟青霉菌丝体与天然蝉花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比较。菌物学报。26(1)68-75。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联系方式>>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